八字不合、性格不合,想不到“血型不合”也會被搬出來搪塞父母,如今,沒點文化,連單身都找不到好借口了......
不過,雖然這個“借口”聽起來像是在唬人,但事實上,也確實存在由于爸爸媽媽的血型問題,引起寶寶發生“溶血病”的情況。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胎兒或者新生兒發生溶血,主要表現為黃疸、貧血、胎兒水腫。
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26種血型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是 ABO血型系統,其次還有Rh血型系統、MN血型系統等。現有的資料顯示,在所有確診新生兒溶血病的病例中,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占85.3%,Rh血型不合溶血病占14.6%,MN血型不合溶血病占0.1%。而在我國,ABO血型不合妊娠占27.6%,發生新生兒溶血病者占出生數的11.9%,其中媽媽是O型血,寶寶是A或B型血的比例為95%。同時,在我國漢族人口中,Rh陰性者僅占0.34%,因母嬰Rh血型不合導致寶寶發生溶血病的概率只有5%。也就是說我國溶血病寶寶的情況基本都是媽媽是O型血,寶寶是A或B型血。有的朋友會問,媽媽是O型血,生的寶寶不應該也是O型血嗎?為什么會生出A或B型血的寶寶呢?這就涉及到血型遺傳的問題了。對于ABO血型系統來說,A、B、AB型血可以理解為顯性遺傳,O型血可以理解為隱性遺傳。當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B或AB型血時,按照孟德爾遺傳定律,寶寶的血型可能出現以下情況(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畫個簡易的遺傳圖):所以,當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B或AB型血時,就可能生出A或B型血的寶寶。同樣,當爸爸是O型血,媽媽是A、B或AB型血時,也可能生出A或B型血的寶寶。不同的是,只有當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B或AB型血時,寶寶才可能發生溶血,畢竟需要“懷胎十月”的是媽媽,而不是爸爸。此時,有的朋友還會有疑問,雖然媽媽和寶寶的血型不同,但是寶寶畢竟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還是不明白為什么母嬰血型不同,寶寶就會發生溶血。不同的血型之間,最簡單、最直觀的區別就是紅細胞膜上的抗原和血漿中的抗體不同。對于ABO血型系統來說,在紅細胞膜的表面存在兩種抗原,稱為A抗原和B抗原,在血漿中存在兩種對應的抗體,即抗A抗體和抗B抗體。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紅細胞膜上存在哪種抗原,就是哪種血型。比如A型血中的紅細胞膜上是A抗原,B型血中是B抗原,AB型血中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當紅細胞膜上沒有抗原時,則是O型血。比如A型血的血漿中是抗B抗體,B型血中是抗A抗體,AB型血中沒有抗體,而O型血中,既有抗A抗體,又有抗B抗體。抗原和相應的抗體之間是對立關系,比如當A抗原與抗A抗體“相遇”時,他們之間就會互相“攻擊”。媽媽血漿中的抗A抗體或抗B抗體,可以通過胎盤進入寶寶體內,就可能對寶寶紅細胞膜上的A抗原或B抗原發起“攻擊”,造成寶寶的紅細胞溶解、破壞,從而發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有一些溶血病的寶寶,可能在宮內就已經出現了全身浮腫、胸腔積液、皮膚瘀斑等癥狀。在寶寶出生之后,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黃疸,寶寶的皮膚呈亮黃色。與生理性黃疸相比,它的特點是出現早,一般在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黃疸,而且黃疸的檢測值上升也很快,還有可能出現貧血。嚴重的溶血病寶寶還會出現肝脾腫大,甚至膽紅素腦病等表現。當然,總體來說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發生率不高,并且只要在寶寶出生后及時篩查,做到及早發現、正規治療,一般都能徹底治愈。對于父母雙方的血型不合問題,也不用太過于擔心,如果血型不合,在媽媽懷孕期間,醫生也會特殊關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