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說:“欣賞是情感的操練。”語文是美的對象,它含有豐富的外形美和內質美,如語言的音樂美、文字的繪畫美、事物的意境美、人物的心靈美、思想上的哲理美、道德上的崇高美,等等。對課文的理解實際上是對美的感受和欣賞;對語文的運用——說話和作文,實際上是對美的表現和創造。
語文的人文教育,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感、文感的磨煉,實現“美感”的積淀,發揮其“美化人”的功能。
“文章不是無情物”,所以閱讀者必須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讓整個心境處于由審美對象所引起的或愛或憎、或哀或樂的美感過程中,從而獲得審美愉悅,在審美愉悅中,進而激發思想情感,達到語文學習的思想性目的。
語文教材是思想情感傳播的載體,而情感是影響青少年學生立場、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傳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文中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語言中,融化在思想里,使學生通其情,達其理,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受到正確世界觀、思想觀的教育,培養發展學生的情商。重視發揮語文的“移情練意”的功能,就能達到增強學生人文情懷、秉承中華民族美德的目的。
正因為這樣,在語文學習中首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在教學古代作品時,不僅要告訴學生作品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和事件,還應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怎樣的思想情緒推動下創作作品,以及作品表現了怎樣的個人情感和心理。
教《北京申奧陳述發言兩篇》等,壯志豪情是激活民族自信心和不屈精神的動力,教師平板的說教肯定感染不了學生,只有用動情的語言去激勵學生情感;再如教《偉人細胞》、《三顆枸杞豆》等,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理想,培養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能培養學生以天下大事為己任的胸懷;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慷慨激昂、蹈死不顧的氣魄、“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必能給學生以心靈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激勵,也必然會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行為的養成大有裨益,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教《雅舍》時,就要擺脫梁實秋是一個“走狗文人”的傳統觀念中(因為魯迅先生早年的《走狗文人梁實秋》和《“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為證),如果我們按照聯系時代背景的要求,按照教參的文字,我們就很難看到梁實秋先生的另一面。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給學生提供了一段關于梁實秋先生生平介紹的比較客觀的文字。課堂上學生通過閱讀研討,從文本中看到了梁實秋的“風趣、幽默、樂觀、闊達”,看出了他的“愛國心”,看出了他“對侵略者的憎恨”(學生語)。明白了我們評價一個人要把他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存環境之中,而不是輕易用是“好”還是“壞”來下結論。對人的要求不能苛刻。生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內容。
教學《醉翁亭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古詩文,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深刻地領悟古代優秀文化中的傳統思想及豐富的哲理。
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本的教學,才是充滿人文情懷的,這樣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養人不斷地領悟世界的意義和人本身存在的意義。對語文教育而言,更是如此。當我們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與另一個生命對話,這對話不僅是對語言的,更是對生命的情感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對情感的體悟,激發學生對生命狀態的關懷和對生命情調的追求,使人更好地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促進肉體生命的強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揚生命之力的同時煥發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