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源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做過徐州父母官的人不計其數,唯有一位徐州使君,雖然只在徐州做了2年知府,卻贏得了歷代徐州人民的尊重和懷念,他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同時,蘇軾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為當今的徐州人,我每每想到蘇公,總是心聲感慨:徐州有父母官如此,百姓何其幸也!
蘇東坡在徐州的事跡可謂婦孺皆知。他不僅給徐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如黃樓、快哉亭、放鶴亭、東坡石床、蘇堤等,而且還對徐州風土民情有著美好的記述,傳承了徐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這期間,共寫了170多首詩詞。其中,那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放鶴亭記》,記述了云龍山隱士張天驥筑亭放鶴的實際情況,贊頌了清遠出塵的山林隱逸之樂。張揚出一股冥思哲想的穿透力。這些,對徐州悠久文化品格的形成和鑄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據統計,蘇東坡是中國文人中“寫酒”寫得最多的。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創作都不曾離開酒。比如:“吾一醉豈易得,買羊釀酒從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詩美酒聊相溫”、“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飲、歡君且吸杯中月”、“酒困路長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等等。“詩言志,酒載情”是蘇軾詩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借酒抒懷”,充分體現了其在徐期間的暢快心情和“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愛民思想。“但喜賓客來,置酒花滿堂”、“輕舟弄水買一笑,醉中蕩漿肩相摩”、“醉呼妙舞留連夜,閑作清詩斷送秋”、“從君學種,斗酒時自勞”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又如,在《放鶴亭記》一文中,有六處說到酒。其中衛武公作《抑戒》,認為沒有比酒更令人荒唐腐敗,而劉伶、阮籍等人卻因為好酒而留名后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第二段重點本來是講放鶴的,可蘇軾卻大講特講起酒來,以“酒”做賓,來陪襯鶴。這樣,“山林遁士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這篇文章,妙在氣勢縱橫,自然清暢,完全是作者性情的流露。放鶴亭當時并不算是名勝,卻因這篇文章的關系,也同時流傳下來。此篇所言不僅與“超然臺記”不謀而合,同時此文中蘇軾道家思想的表現更是顯露無遺。本文作于蘇軾知徐州時,主要描寫與山人游宴之樂,并通過引古證今,歌頌隱逸者的樂趣,寄寓自己政治失意時想往清遠閑放的情懷。文章寫景精約,卻特征突出;敘事簡明,卻清晰有致;引用典故能切中當今;用活潑的對答歌詠方式抒情達意,顯得輕松自由,讀來饒有風趣。
蘇軾與朋友一起“登山臨水,尋勝訪幽,詩酒唱和”那是常有的事,而且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的徐州的山山水水,富有神氣與靈性。他在徐州的創作,不僅在內容上,在形式上也不落藩籬。元豐元年九月十七日,蘇東坡和張山人、顏復、王鞏游云龍山的《登云龍山》詩就是典型: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已醉登山、醉眼朦朧,山上的石塊就象羊群一樣”。當時,蘇軾身為使君,不擺架子,平易近人,老百姓見他醉臥在石床上,無所顧忌,拍手大笑。這不僅生動描繪了蘇軾不拘一格的豪情,而且體現了他一貫的愛民如子的思想。這首詩從形式上雖然也是律詩,但僅有七句,全詩一韻到底,耐人尋味,在藝術形式上也是一次突破。
“東坡偕民求雨”,在當時也被傳為佳話。面對徐州“久旱千里赤”的嚴重旱情,蘇軾尊重風俗民情,同百姓一起來到城東石潭求雨。盡知州“守土之責”。說來也巧,不久,徐州真的下了一場喜雨。當他親眼看到旱情解除、豐收在望、農民喜氣洋洋時,滿懷深情地寫下了著名的《浣溪沙》詞五首。詞中寫到:“老幼扶攜收麥社,烏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垂白杖抬醉眼,捋青搗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農村淳樸的風光、老少俱歡的情景,寫得生動活潑、親切感人。究其原因,恐怕是“使君元是此中人”吧!“與民同樂”,焉能不樂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1077年秋,到任還不到半年的蘇東坡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黃河決口。當洪水抵達徐州城下時,他奮不顧身,“以身帥之”,過家門而不入,與民眾一道搶救城池。“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抗洪勝利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后,“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回贈肉”就是現在大家常說的“東坡肉”,徐州的大小飯店,都有這道特色菜。
蘇東坡還在東門城墻上新建兩層高樓,取名“黃樓”。這,是蘇軾“與民同生死、共命運”的光輝見證。在落成典禮這天,蘇軾在樓上擺酒設宴,全城萬人空巷前來慶賀。蘇軾高興地作了《九日黃樓作》這首詩。在回憶抗洪情景后寫到:“豈知還復有今日,把盞對花容一押”,“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去年抗洪斗爭驚心動魄,風雨泥濘;今年與民把酒賞花,優游從容,如同泛舟江南溪,怎不令人心生感慨啊?
云龍湖有十里長堤蘇堤,是蘇東坡當年為防湖水泛濫發動人民所筑,與杭州西湖蘇堤同名。湖畔有蘇公山莊、蘇公塔,還用花崗巖石刻了蘇公生平行跡圖,再現了東坡當年的生平。蘇軾為徐州人民造了福,人民將永遠懷念這位太守的不朽政績和瀟灑逸事。
蘇軾對徐州的熱愛和對老百姓的無限深厚的感情是難以言寓的。他曾在《靈璧張氏園亭詩》中說,“余為彭城二年,樂其風土,將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厭也,將買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官命在身,蘇軾大概會與徐州人民風雨與共,頤養天年的。
在蘇軾罷任去湖州時,彭城父老紛紛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扳援在蘇軾的馬前,他們捧藍獻花,洗盞呈酒,為這位使君祝福。蘇軾激動不已,揮淚寫下了《江城子.別徐州》: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摧手佳人,和淚斬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滴淚,流不到,楚江東……直到現在,徐州人民只要一提起蘇東坡,無不感到親切自豪。徐州人民為什么如此厚愛蘇東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他在職期間恪盡職守,一心為民;作為一州之長,他率民抗洪、勸民耕桑、帶頭尋找并開挖煤炭……做的都是與人民息息相關的事;作為一位文學家,他反映了時代的呼聲、傾訴了人民的心愿、積極為黎民百姓鼓與呼,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崇高的地位……而且,在“心系人民、辦事為民”的實踐中,與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直到今日,場景歷歷在目,思之彌新。
大凡有成就之人,除了固有的天賦外,勤奮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特別是能寫出每一時代的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能打動心靈的作品的,都和他(她)們接受的教育和時代背景有關。
2012年7月在徐州圖書館,我拜讀了《蘇東坡的千年人生智慧》這本書,書中講到:八歲時,東坡從學于一個道士,名字叫“張易簡”。同學中除了弟弟子由,還有后來一位有名的道士陳太初(這孩子本身也是道士之后)。老師張易簡的朋友也是位道士叫李伯祥,他在張道士處見到小蘇軾,贊嘆道:“這孩子乃貴人”……于是,東坡的啟蒙教育在幾位道士的“包圍”下開始了,從學三年,所學甚豐。一次,有人從京城帶給老師一首“山東人石介”的《慶歷圣德頌》,他就偷偷地在一旁看,未幾就能背誦。那詩歌頌的是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在朝中為官的人。東坡便以此問先生。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做什么?”東坡答道:“若是仙人就不敢問,若是如我一樣的人為何不能知道?”精彩,一個孩童的稚語卻如此有力,先生也驚奇,便說:“韓、范、富、歐陽四人,乃人中之杰。”這句話東坡雖不明白,卻深深記住,日后,東坡與四人相識,同為人杰。“從小看大三歲致老”這句話確實是有道理。小蘇軾在孩提時就充分體現了他的好學、善思的過人之處……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是打動心靈之作;大凡賢人,乃是時代和民族的瑰寶。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功在當時,利在千秋”。賢人和名著一樣,總是生命不老,歷久彌新……
思賢,如讀名著,打開一部史冊、想到一個名字,猶如坐擁百城、與睿智的專家學者對話。以此獲得的豐富學養,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當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登高遠望”,靜靜的去思考時,反而能有一種“海納百川的廣闊視野”。這,倒是“披沙揀金”的一種“捷徑”……
被“道”文化浸潤的蘇公雖早已駕鶴西去,但賢人的精神和風骨萬古長青。“行不言之教”、親力親為、親山近水,“蘇東坡——一座不朽的豐碑”,將永遠活在徐州和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中!
(作者單位:徐州市道教協會)
更多知識請關注:
http://www.xici.net/b673870/board.asp天師故里道教文化論壇
(注: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