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心法早在上古時代,中華老祖宗就已發(fā)現(xiàn)了安頓心靈的辦法,那就是“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關(guān)于這十六字心法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里面,由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然后代代傳承下去。
這“十六字心法”可以說是我中華圣圣淵淵傳承心性修持的總綱領(lǐng),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凡我中華兒女,以及全天下追尋心靈修持的人,對這十六字心法的內(nèi)涵都不容小覷!那么,“十六字心法”到底在說些什么?與我們內(nèi)心的自在又有什么關(guān)系?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此句的涵義是:人心是非常危險頑固而且極難破除的;而道心是非常隱微脆弱極難建立的。心有人心、道心之辨,然而無論是人心還是道心,都提到了“心”,因此,要想有個正確的入手處,我們必須先在自身中找到“心”的所在。
人心道心所指均為感覺,而且專指內(nèi)心的感覺!凡有感覺,必有位置,你內(nèi)心的疼、糾結(jié)、煩惱、浮躁,你最清楚,所以你的內(nèi)心必定在你身上。當(dāng)你用內(nèi)心感覺情緒時,比如感覺憤怒、快樂時,你是用哪里去感覺?我們常說“捫心自問”,這時你的手又會摸在哪里?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頭腦明明很清楚,知道怎么做是正確的,可是往往做不到,這就表示人的身上存在一個東西,它的力量比頭腦更強大,它能讓你哭、讓你笑,這個東西就是“內(nèi)心”,也叫做“黃庭”。
內(nèi)心的位置就在胸膛兩乳正中,深度約兩三寸的地方,它并非一個有形的器官,而是氣機起伏的感應(yīng)場。《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膻中穴”指的就是這里,中華先圣先賢最早使用的則是“黃庭”這兩個字,帝嚳時代,有一位叫錄圖子的修行人作了《黃庭經(jīng)》,專講這一竅的樞機。
“胸”的造字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左邊是一個肉月旁,右邊一個佝僂的背,里面有一個“兇”字。老祖宗造字真的很精妙,通過這個字告訴我們,“胸”這里是個“兇險”的位置,你的吉兇都取決于這里。人類對情感的感覺屬于內(nèi)心的范疇,比如人們常說的“胸懷磊落”、“坦坦蕩蕩”,就是指內(nèi)心里的感覺。
我很喜歡“黃庭”這個名字,因為它出現(xiàn)在五教創(chuàng)立之前,超越了各種宗教派別的限制,而且“黃”是五色之中,這個字足以顯示出它是由一股來自無極之真,非常中和、精粹、敏銳的氣所組成的,“庭”字代表它是有位置的,因此我將這門“直指人心”的禪學(xué)命名為“黃庭禪”。“黃庭禪”專門破解黃庭一竅里的樞機,破解古圣先賢遺留下來的秘密。這個解脫煩惱的秘訣,古圣先賢已經(jīng)講得很明白,在佛家、道家、儒家的經(jīng)典中,都能清楚地讀到。更為特別的是,歷史上還沒有任何教派之前,中華民族的先圣先賢早已洞徹了這個樞機,教導(dǎo)我們從煩惱中解脫的辦法,正是這“十六字心法”。
人心惟危:因為人心充滿著好惡,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貪嗔,在好惡情緒的左右下,人們很容易失去清明的思辨,言行陷入偏差,終其一生都受著情緒的捆綁束縛而不自知。
道心惟微:因其隱微,很少人能懂,很少人能透徹體會。只有超越人心的分別與好惡,才能返回先天的道心。
當(dāng)人們七情一動的時候,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人心,一條是道心。人心是煩惱不安的心,道心是清靜自在的心。人心與道心其實是同一個心,只是“識”與“智”的轉(zhuǎn)變而已。它們常在方寸之間角力,若不去找到一個將 “人心”轉(zhuǎn)變?yōu)椤暗佬摹钡霓k法,最后人心只有危者愈危,而道心只有微者愈微了!先哲覺者不是沒有人的喜怒哀樂,而是他們能從人心里超越出來而達道心。
那么如何超越人心,直達道心呢?答案就在“十六字心法”后面兩句,敬請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