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治皮膚瘙癢(血熱內蘊)方
處方:生地、赤芍各15克,槐花、煅龍骨、牡蠣、白鮮皮各20克,丹皮、玄參、地榆、僵蠶、刺蒺藜各 10克,蟬蛻8克,蜈蚣l條,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疏風止癢。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熱內蘊型。癥見皮膚瘙癢,抓破之處呈條狀血痕,每于遇熱、躁煩或飲酒后瘙癢加劇,伴有口干心煩,渴喜冷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弦數。
創方者:駱常義
名醫治皮膚瘙癢(血虛風燥)方
處方:北沙參、黃芪各20克,麥冬、白芍、生地、當歸、制首烏、僵蠶、刺蒺藜各10克,酸棗仁15克,甘草、蟬蛻、五味子各7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劑。
功效主治:養血潤燥,熄風止癢。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血虛風燥型。癥見皮膚干燥瘙癢,疊起細薄鱗屑,如糠樣變,經熱水洗浴后,瘙癢可暫緩一時,但旋即又作,徹夜難眠,伴有心悸失眠,面色無華,頭昏目眩,舌淡苔白,脈細數。
創方者:駱常義
名醫治皮膚瘙癢(氣血瘀滯)方
處方:生地、桃仁、赤芍、白蒺藜、僵蠶各12克,川芎、紅花、蟬蛻各8克,丹皮、郁金、當歸各10克,益母草2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祛風止癢。可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氣血瘀滯型。臨床癥見患者患處抓痕累累,瘙癢無度,夜間尤甚,搔抓之處常有紫紅色條索狀痕跡,伴有舌紅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滯。
創方者:駱常義
名醫治皮膚瘙癢(風邪郁熱)方
處方:烏梢蛇、羌活、防風、赤芍、白芷、地榆各 10克,黃芩、連翹各15克,槐花20克,黃連4克,蟬蛻、甘草各7克,蜈蚣1條。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敗毒,搜風止癢。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風邪久羈,郁熱化毒型。癥見周身皮膚瘙癢,癢無定處,經年累月,瘙癢不止,患處皮膚肥厚,甚則苔蘚樣變,狀若牛頸之皮,舌紅苔黃,脈弦細。
創方者:駱常義
名醫治皮膚瘙癢(肝腎陰虛)方
處方:當歸、何首烏、玄參、白蒺藜、生地各10 克,荊芥、川芎、甘草各7克,槐花、白鮮皮各20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補益肝腎,養血熄風。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中醫辨證屬肝腎陰虛型。癥見患處瘙癢,初起局部,逐漸蔓延,經久搔抓,則皮膚肥厚,狀若苔蘚,甚則紅腫濕爛,舌紅少苔,脈弦細。
創方者:駱常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