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是“五行學說”。我們知道,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為依據,運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界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樣將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長、升發、舒暢、調達的特性,肝喜調達而惡抑郁,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有溫熱、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脈以維持體溫恒定,心主神明以為臟腑之主,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主運化水谷、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形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有清肅之性,以清肅下降為順,故以肺屬金。水具有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腎屬水。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什么是“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藏,主津液。”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生理過程。腎氣對于水液代謝的主司和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臟腑的促進作用:
水液代謝過程中,胃、小腸、大腸中的水液,經脾氣運化轉輸作用,吸收并輸送至肺,再經肺氣的宣發肅降運動輸布周身,以發揮滋潤和濡養作用,并將輸布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化為汗液排泄;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后所產生的濁液(廢水),由肺氣的肅降運動輸送到腎,再經腎氣的蒸化作用,吸收可再利用者,而將剩余的化為尿液排泄。
二、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水液代謝過程中,各種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后所產生的濁液(廢水),通過三焦水道下輸于腎或膀胱,在腎氣的蒸化作用下,分為清濁;清者回吸收,由脾氣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水道上騰于肺,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則化為尿液,在腎與膀胱之氣的推動下排出體外。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維持機體水液代謝平衡過程中,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膀胱是人體貯尿和排尿的器官,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都必須依賴于腎氣的作用。由上可見,腎氣對于機體水液代謝起著主司和調節作用,故說腎主水。
因此,臨床上對于多種由于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或遺尿,尿失禁等癥,多從溫腎利水或益腎固攝法治療,每獲良效。而對由于其他臟腑疾病氣化失常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日久難愈者,亦可從腎論治。如脾虛不運,水濕內停,而致水腫便溏者,可用溫腎補脾,益火補土之法治之,常獲良效。
作者簡介
段靈芳: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云南省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云南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老年病及虛證委員學會委員、云南女醫師協會老年病分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