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胡獻國(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保健時報 2016年5月10日
夏枯草,又名夏枯球、夏枯花、枯草穗,由于此草夏至后即枯,故有此名,以色紫褐、穗大者為佳。《本草綱目》言“夏枯草,煎服,或熬膏服,并貼。入厥陰血分,乃瘰疬圣藥”。
中醫認為,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入肝、膽經,有疏肝解郁、清火明目之功。本品既能苦寒清熱,又能辛散開郁,有良好的清熱散結之功,尤善清瀉肝火而明目止痛。《本草圖解》言其“苦辛微寒,獨入厥陰,消瘰疬,散結氣,止目珠痛。此草補養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氣,目痛瘰疬,皆系肝癥,故建神功”。《滇南本草》言其“祛肝風,行經絡。治口眼歪斜,四行肝氣,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病,周身結核”。
夏枯草嫩莖葉可食用,《本草綱目》言其“嫩苗瀹過,浸去苦味,油鹽拌之可食”。營養分析表明,夏枯草營養豐富,其胡蘿卜素、核黃素含量豐富,經常食用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病、補肝明目、補養血脈、滋潤容顏。夏枯草嫩莖葉經滾水燙后,涼水浸洗去苦味,可涼拌、炒食、汆湯、煮粥,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