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回回是永宣時期中國人對伊斯蘭和波斯人的一種習慣稱呼,而回回紋即是指帶有伊斯蘭文化色彩的裝飾圖案,其中文字也涵蓋在內。
圖為明代正德時期生產的青花纏枝蓮紋波斯銘深腹式碗。[私人收藏]此碗造型端莊敦厚,碗外壁以青花繪制出纏枝蓮紋,在主題裝飾的中央書有波斯文字,顯然這是一件銷往中東地區的外銷陶瓷。
伊斯蘭與波斯之間存在著錯宗復雜的地域政治和文化關系,伊斯蘭是人們對于信奉該教人群的總稱:即穆斯林;而波斯則是中東地區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在古代,波斯帝國的疆域較大,歷史上曾和奧斯曼、阿拉伯穆林軍發生過多次戰爭。公元633至656年,伊斯蘭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征戰,公元637年,阿拉伯穆林軍在卡迪西亞戰役中打敗了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攻占了其首都泰西封。公元642年,在阿拉伯將領努而曼的指揮下,又在波斯哈馬丹以南的尼哈萬德徹底殲滅了薩珊王朝最后一支軍隊,進而完成了伊斯蘭對波斯帝國的征服。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導致波斯最后一個薩珊王朝的覆滅,同時也終結了波斯地區的瑣羅亞斯德教文化。
中國與中東地區的人員交往是從漢代開始的,那時的中原民眾對這些域外客人總稱為胡人。而對于中國邊界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匈如、鮮卑、東、西突厥、黨項族等則稱為中國胡人。漢代的文化交流使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和教義深入至中國大西北地區,使原來信奉薩滿教的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逐步改信伊斯蘭教,這是中國伊斯蘭教在廣袤的西北地區形成的主因。
明代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又一次拉近了中國與伊斯蘭地區國家交往的距離,鄭和的七下西洋,不僅促進了他們之間的經貿往來,也強化了人文交流。從永樂朝開始的絲路交往,大批的中國陶瓷也被銷往中東及西亞、北非地區。在明代嘉靖年間盡管朝廷頒布了海禁的禁令,但仍然未能阻止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直至萬歷主政后實行的部分海禁,陶瓷外銷之路才又一次地被有限放禁。從國內外的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從萬歷朝開始的陶瓷外銷,無論從數量或質量上都要遠超于前朝,銷售的范圍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地域,還擴大到了整個歐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