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在人們的印象中是較單一而神秘的色調,它也因秘而不宣的色彩困惑了陶瓷考古界近千年。88年法門寺地宮的開啟,秘色瓷終于露出了真容,從而為研究和重新對各地館藏越窯青瓷的對比認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資料。
圖為晚唐五代越窯生產的褐彩云氣紋秘色秀熏爐。[浙江臨安市博物館藏]此爐造型樸實、典雅;通體施青釉,釉質瑩潤;爐蓋為塔式縷空,釉下繪有云氣及如意頭紋;爐身由五只獸足頂起;爐身下由縷空環型托座支撐起熏爐,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最大最完整的秘色香熏,也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
1957年在浙江臨安縣吳越國王陵區,考古人員對錢寬、水邱氏夫婦合葬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筆者注:錢寬及水邱氏是吳越國首任國王錢繆的父母,墓葬年代為天復元年,即公元901年]從該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越窯青瓷以及定窯白瓷,由于當時對這批青瓷研究認識不足而只泛泛地統稱為越窯青瓷,只不過對這批質優精美絕倫的青瓷,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傾向于認為就是文獻中提到的秘色越器,直到法門寺地宮發掘之后,經過深入細致的對比研究,才最終確定為晚唐五代秘色瓷。
秘色瓷以單一色調著稱,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越器中基本上都是同一色調,其中僅有一兩件秘色瓷使用了金箔貼附工藝技術。而錢寬、水邱墓出土的秘色瓷中則首次發現了多件運用釉下彩繪工藝的青瓷,這一重要發現對于研究秘色彩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以及對于晚唐五代社會的審美意識取向提供了難得的寶貴資料,從而推動了對于研究秘色越器向更深層次的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