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幕“九八抗洪”的組詩、長詩賞析
(三章13段(闕)344行)
☆ 效 聯(lián)
1998年盛夏在,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的干、支流發(fā)生洪水為患,統(tǒng)稱 “98抗洪”。據(jù)史料記載: 1998年7月中旬開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十分不正常,導致長江上游以及東北地區(qū)暴雨極為頻繁。赤道東太平洋附近水溫異常升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使得中國的北方和長江一帶形成了兩個大的降雨區(qū)。此次長江與珠江洪水,是20世紀的第二次大洪水,程度僅次于1954年;松花江洪水是20世紀的第一次大洪水。
“九八抗洪”突發(fā)后,我國黨和政府極為珠重視,立刻向全黨全民全軍發(fā)出搶險救災號令,主要領導同志不避艱險親臨前線指揮督戰(zhàn),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作為搶險救災主力軍,英勇頑強,沖鋒陷陣在最前沿,同廣大人民群眾并肩作戰(zhàn),抵御特大洪峰,守護江河堤壩,保衛(wèi)城鄉(xiāng)人民群眾安全,擁現(xiàn)出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輝事跡。
詩人謝幕,熱烈響應黨和政府召喚,作為戰(zhàn)士,用筆代刀槍,在第一時間就創(chuàng)作了《感動:聳在世紀的的巍峨豐碑》共三章13段(闕)155行的組詩、長詩。其第一章,“獻給英雄的哈爾濱抗洪軍民”題為:《紀念塔作證》具體內(nèi)容分為四段:
(一)開宗明義為“起”,精心設計,排比對仗,情真意切,節(jié)奏鏗鏘,猶似戰(zhàn)鼓與沖鋒號的詩作八行:“當肆虐的洪水—/桀騖不馴拍擊著綿綿的長堤/當咆哮的洪魔—/殘酷無情地吞噬著融融的家園/當洶涌的激流—/排山蹈(倒)海地沖毀著岌岌的子堤/當凄凄的夜風—/瘋狂陰森地侵襲著瑟瑟的身體//”緊接著,點破主題,表明時間(世紀門檻)、地點(天鵝項下)、事件(抗洪)、場景(生動畫卷)、人物(黨政軍民)、過程(用諾言、毅力書寫史詩)、結果(展示中國軍民不可戰(zhàn)勝)這比之于新聞報道中的五個“W”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地交代得清清楚楚、環(huán)環(huán)緊扣、并使人心振奮、如烙雋永!
(二)為“承”,戰(zhàn)斗畫面緊鑼密鼓地展開:“管涌、滲漏、滑坡、漫堤、決口/險象環(huán)生,頻頻告急/那迷彩的風姿/就會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就會轉危為安/哪里就會聳起一塊豐碑/哪里就奏鳴一曲勝利的樂章//”對于抗洪搶險戰(zhàn)士們“風采” 的描繪為:“孕育著你的摯情/鐫刻著你的誓詞/癡迷著你的意志/瀟灑著你的舉止/飄逸著你的希冀//”;肯定抗洪搶險戰(zhàn)士們功績的表述為:“這就是共和國衛(wèi)士奏鳴的一曲/萬古流芳的英雄史詩”這“英雄史詩”刻在“松花江畔、防洪紀念塔上、哈爾濱人民的心中成為永恒”成為“力量的源泉、鼓舞和鞭策的根據(jù)、一個美麗的童話、哈爾濱的歷史”這“擁軍愛民的主題告誡著我/失卻的最珍貴,可失而復得的就愈加倍感最珍惜//”。
(三)為“轉”,此時此刻,詩人筆鋒一轉,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年月里“那沂蒙山的情/再現(xiàn)紅嫂救助傷員”的感人事跡,恰當?shù)赜靡员葦M這場抗洪搶險戰(zhàn)役中“那夫妻守堤/那父子上陣的壯舉/那替兒上堤的感人故事……那來自世界屋脊的心愿/那華人街的募捐/那‘水線’入黨的宣誓與/英雄的誓言/匯成戰(zhàn)勝洪魔的”決定性的因素。
末段為“合”,“經(jīng)過四十萬軍民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把洪水定格在大堤之外/定格在世紀的門檻/定格在松花江畔”哈爾濱人民與防洪紀念塔均“可以作證”:那肆虐的洪水終被擋嚴、那咆哮的洪魔終被鎖牢,那萬惡的洪災水患終被搞定、終被戰(zhàn)勝!為此,作為詩人,尤其作為自幼生活于家鄉(xiāng)故里的詩人,理所當然、心甘情愿地必須向抗洪勇士們虔誠致謝,順理成章地必須為抗洪勇士們縱情謳歌啰!
第二章,“獻給英雄的吉林抗洪軍民”長詩題為《凱歌,從這里奏起》具體內(nèi)容分為五段:
(一)點明“洪水”突發(fā)“是20世紀的最后一場“厄
爾尼諾”現(xiàn)象。于是在“嫩江上游……形成了癌變的天氣/罕見的降雨/連綿持續(xù)的降雨/使嫩江暴漲/是百年孕育的瘋狂/在松嫩流域桀騖不馴/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毀江堤漫江岸……那水滑坡,那滲漏/那管涌,那倒灌/那崩堰,那裂縫/那決口,那垮堤/那那環(huán)生的險情/始料不及地襲擊著/數(shù)百里大堤數(shù)十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形成了極為嚴重的禍患!
(二)“松嫩流域的吉林告急”險情就是命令。英雄的吉林軍民以“誓與大堤共存亡”的氣概,“誓奪抗洪救災全勝”的信心與決心,立刻動員起來,投身這場如火如荼的戰(zhàn)役之中。“歷史”將“寫上濃濃的一筆/那是尼彩服與救生衣組成劃時代的風采/那是橄欖綠與擁軍支前涌動的熱潮/ 在城市文明史上記錄了撼人心扉的一頁/成為永恒,成為教育的史實。
(三)“鮮血流入大江/那是一面面飄動的黨旗/濁浪拍擊著江堤/那是忠于黨和人民共和國的衛(wèi)士/多少個生命被沖鋒舟救起/多少次生與死的考驗和搏擊/任憑風吹雨擊/幾十個日日夜夜頑強拼搏不息/筑起一道道子堤/筑成了心的長城/在這場不亞于一場戰(zhàn)爭的考驗面前/黨政高級干部與軍隊將領/表現(xiàn)出了大忠誠、大魄力、大智慧、大勇敢。
(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身先士卒”,一連三個成語典故,表述“臨陣指揮”表明“黨心軍心民心,萬眾一心/良心愛心信心,心心相印/”烈日下,多少戰(zhàn)士腿腫、腳爛、虛脫、中暑;多少戰(zhàn)士被蚊叮、蟲咬、寒侵、冷襲——這就是本世紀末最最驚心動魄的一幕,令世界震驚!
(五)“面對災難的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英雄的子弟兵/就能戰(zhàn)勝洪魔/就能轉危為安/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有黨中央親切的關懷/全國人民的支持援助/就一定奪取最后的勝利。回顧戰(zhàn)役中所經(jīng)歷的場景——深巷里擁軍支前的洪流,軍民并肩作戰(zhàn)的故事,情系災區(qū)的白衣戰(zhàn)士,別開生面的婚禮,下崗女工的慰問,夫妻守堤、兄弟攜手、父子上陣的事跡,大堤上母子相逢的場面,賬災義演的義舉,各界熱情的捐助,組成了特色中國的一道特別的風景線。于是,英雄的吉林人民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刻,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凱歌從這里奏起。此刻,請接受來自天鵝項下,一名青年詩人深深的祝福和敬意!
第三章,“獻給英雄的湖北抗洪軍民”詩題為:《豐碑,永恒在心中》具體內(nèi)容分為四段:
(一)排比對仗四行詩:“洪水肆虐著世紀的門檻……夏夜被苦難/洪魔戲弄著岌岌可危的江堤……家園被蹂躪/狂風凄冷著軍民的身軀……意志被錘煉/暴雨助紂著濁浪的洶涌……大壩被沖毀”的此時此刻,“長江兩岸,數(shù)百萬軍民眾志成城奮起抗洪/戰(zhàn)勝了一次又一次洪峰/經(jīng)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驗/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氣吞山河的壯歌/英雄的湖北軍民/在長江/巍峨地聳起一座豐碑/一座戰(zhàn)勝百年一遇洪水的豐碑/……輝煌而壯麗/風光而風流/自豪而自慰/動情而動容/警世而警醒/感天而感地/可歌而可泣/……這是劃時代奏起的樂章/獻給垮世紀,最最珍貴的記憶/這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偉大而神圣無比。
(二)“險象環(huán)生的千里長堤危機四伏/連續(xù)不斷的管涌和滲漏/一回又一回的滑坡與漫堤/突如其來的,,崩岸與決口/武漢告急,荊江告急,沙市告急,江湖告急/當又一次洪峰逼近/緊依長江大堤內(nèi)側的/嘉魚簰洲灣民院/突發(fā)險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危在旦夕/空軍高炮某團指導員高建成/用青春譜寫了英雄、振軍威/這是血脈與的情脈熾烈交織/這是血脈與血肉/筑起和長城,鋼鐵的長城/這是情脈與情誼鑄造的誓言,鋼鐵的誓言/這是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軍民最瀟灑的英姿/這是炎黃子孫的壯舉/刻在世紀的豐碑上,神采奕奕//”
(三)“那猛虎下山的上甘嶺特功八連,雄風依然/那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的將士們,奮勇爭先/那空降兵某部官兵與當?shù)厝罕姡瑠^力抗洪搶險/那一袋袋沙石筑起的圍堰,擋住奔騰的洪水/ 那一幅幅誓與大堤共存亡的標語,震天動地/那千軍萬馬與洪水搏斗的宏大場面,震撼寰宇/這是橄欖綠軍服與橘紅色救生衣組合的風采/這是黨心軍心民心良心愛心筑就的豐碑/這是英雄的湖北軍民/向黨和人民遞交的一份滿意的答卷/此刻讓我以詩的名義向你們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