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學主張與實踐
——高一學生,我教他們這樣寫作文
記得有一年開學之初,我校高一備課組長打電話問我,高一作文到底寫什么才更有效果。他告訴我說,有老師提議說,學生們自小學到初中已經寫了六七年記敘文,上高中就應該寫議論文了。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還是繼續訓練記敘文吧。
因為我的理由是,學生們雖然寫了六七年的記敘文,但各階段的訓練目標和內容是不一樣的。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可知,很多學生的記敘文寫得并不理想,而作為基礎性寫作的記敘文都沒有寫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議論文的寫作。
因此,我主張高中階段應遵循這樣的作文訓練原則,即高一重點寫記敘文,尤其是高一上學期;高二重點訓練議論文,包括議論性散文;高三寫自由文體,即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文體,擅長記敘文的學生寫記敘文,擅長議論文的學生寫議論文。
為什么不高三一貫制地寫議論文呢?因為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三年都寫議論文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從高一寫議論文寫到高三,部分學生不僅沒有寫得更好,反而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對寫作文越來越失去信心。而三年寫不同的文體和內容,不僅可以保持學生作文的興趣和新鮮感,而且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寫作特長,寫好自己喜歡的文體,提高寫作水平。
作為起始年級的高一,確定了寫記敘文這一文體之后,如何選擇寫作內容呢?我的做法是:寫自我,寫至愛!讓學生寫身邊自己熟悉的而又喜歡的內容,讓學生們能寫作文,寫好作文,寫出成就感來。
離開高一講壇近十年了,2015年9月1日,當我走進我校這幢建了近十年而我還從來沒有走進的高一教學樓的課室之時,我異常興奮!尤其當我見到高一(14)班這50個剛剛軍訓之后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得黑乎乎的孩子們時,我忍不住笑了!
我想,這50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不就是一篇篇志趣盎然的文章嗎?
我要親自實踐的作文教學主張了。于是,我的學生們寫了《我的故事》、《我愛閱讀》、《我愛運動》等作文。這些作文中不乏優秀佳作。每次作文,我都挑選出優秀的文章加以修改潤色,推薦給報刊公開發表。于是,一學期下來,就有了以下文章的公開發表:羅彥、朱衛惠兩位同學合寫的《催人奮進的運動精神》發表于《黃金時代》,梁玉珍的《磨出來的愛》發表于《清遠日報》,羅彥的《我向往這樣的生活》發表于《清遠日報》,黃瑩瑩的《欣賞》發表于《清遠日報》,曹向佳的《我,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發表于《清遠日報》,朱衛惠的《鄉村,我來了》發表于《少男少女·文道》等等。
此外,(14)班的同學們還堅持每周寫一篇周記,在這些隨筆類的小品文中,我發現了不少佳作,上面發表的文章中就有些是從周記中挑選出來的好文章。
輔導、修改、推薦學生的文章就成了我作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堅持了多年的教學實踐。要是哪個學期我沒有輔導學生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我就會認為,我的作文教學失敗了!
2015年下學期,學校中層干部輪流換崗,在教務處和教研處工作了十多年的我,轉崗到學校辦公室,為適應新的業務而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為此,我已經作好了期末考試教學成績退步的心理準備。
然而,所幸的是,期末統考,我所教的高一(14)班不但沒有退步,反而還進步了2個名次。
2015年下學期,我再次實踐了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同時,也再次驗證了我的觀點:把最適合的人安排在最恰當的崗位,使其做出最理想的成績!
2015年下半年,我那可愛的高一(14)班的五十位孩子們。
2016年2月10日(年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