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姓亂穿衣服讓皇帝很為難
文/趙炎
《我們愛科學》雜志第10期,責編:楊勇
原題《穿衣戴帽玩極致(上)》
常言道,穿衣戴帽,各有所好?,F在的人穿衣服很隨便,沒有什么條條框框的限制,既可以穿名牌,著正裝,也可以穿休閑,玩混搭。
但是在古代,穿衣戴帽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是“禮”的一部分,不僅要看身份,還要分場合,甚至連服裝的佩飾也有嚴格的規范,比如只要父母健在,兒女就不得穿純白色的衣服等。
宋朝在立國之初也建立了服飾制度,對官員、百姓和士族的著裝提出了種種要求和限制。可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下大力氣搞出來的服飾制度,在宋朝初期就基本上淪為一紙空文了。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宋代人的穿著,那就是“極致”。
首先,宋代人的穿著“極致的亂”。
宋代官員有制服
本來,宋代的服飾制度對官服和民服的顏色、樣式都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官服分為朝服和公服。朝服只在官員上朝和祭祀時穿戴,樣式為紅色的衣裳加相應的帽子。公服是官員平常穿的制服,級別不同,衣服的顏色也不同。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官員的公服為紫色,六品為紅色,七品為綠色,九品為青色等。公服是圓領大袖,腰間束革帶,頭上戴幞頭,腳穿革履或絲麻鞋子。
幞頭是一種包頭的軟巾,老百姓也是可以戴的。
官員在上朝或升堂時戴的是一種有硬殼的官帽,這種帽先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定型用的硬殼,外面糊上絹或羅,再涂上黑漆。帽子后面的兩個帽翅也是用鐵絲定型,糊紗涂漆,帽翅向兩側平伸或上翹。
那時候,這種帽子不僅官員戴,皇帝也戴。不過皇帝的帽子,帽翅又長又直,左右平伸,長度可達2尺(1米=3尺)。因為幞頭用的紗通常是青黑色,稱“烏紗”,所以后來人們稱這種帽子為“烏紗帽”。
另外,按照規定,凡有資格穿紫色和紅色公服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佩帶用金、銀裝飾的魚形飾物——“魚袋”,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與官員相比,老百姓的服飾可以說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宋代的服飾制度規定,老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這個規定違反了古代的禮制,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來,服飾制度又允許流放官員、舉人和平民穿黑色衣服。
不分上下亂穿衣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根本不把朝廷的服飾制度當回事。宋朝開國沒多久,人們在著裝上就開始混亂起來。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皇帝曾下詔說:“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于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僭?!庇赓跃褪浅^標準、規格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官民之間,在著裝、車駕、喪葬等方面,本來都是有等級規定的,但是近幾年全都亂了。
北宋文學家張耒曾經說,官府衙役的衣服與知州、縣令相差無幾,公卿大夫與武官的著裝基本雷同。上上下下穿衣戴帽不講規矩,竟然亂到這個地步,難怪連皇上都看不下去了。
南宋時,《云麓漫鈔》一書的作者趙彥衛說,紫色的衣衫本來只有高級官員才有資格穿,沒想到南遷以后,普通小吏和老百姓竟然都穿上了紫色衣服。
秦檜的兒子秦僖,曾經穿“黃葛衫”,并說這是貴賤通用的。朱熹也說:“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币馑际牵缃癯吧舷轮b完全沒有章法,分不清是官是民,更分不清士大夫的品級高低了。
各行各業亂舊規
除了“上下混淆”以外,宋代各行業原有的特色服飾也亂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本來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
這段話的意思是:按照規定,民間各行各業都有著裝的要求,不能亂了。比如香鋪裹香的伙計,應戴一種有長披背的帽子;典押行的掌柜,得穿特制的馬甲,系角帶,不準戴帽子等。這樣一來,外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了。
而《夢粱錄》一書在談到各行業的服裝時說:“自淳佑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夸麗,殊令人厭見……”
“淳佑”是宋理宗的年號,“晚年后生”指的是年輕人,“不體舊規”說的是著裝愛標新立異,不按規矩穿衣服??吹贸鲎髡邔@些愛穿奇裝異服、聚在一起互相炫耀的年輕人,是非常厭惡的。(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