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朝社會福利體系以及福利機構(gòu)
 濟貧倉種-- 廣惠倉
  
  救濟這樣的人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食物救濟,但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已經(jīng)不能依靠為應付臨時災荒而設立的 常平倉、義倉等倉種,而需要一個專門的倉種有針對性地進行救濟 。
  宋仁宗時,設置“ 廣惠倉“,為宋朝所首創(chuàng)倉種 。范祖禹說:“朝廷自嘉佑以前,諸路有 廣惠倉以救恤孤貧“ 。 但是始于何時,并未明言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年知成都府晁公武言:“成都父子天圣間知府韓億于本府南倉創(chuàng)永利敖,每歲出糶以六萬碩為準,以拯貧民 。自二月一日糶賣至八月終止,又有拘收到戶絕官田廣惠官米歲給養(yǎng)病貧民 。“ 但此時只是部分地區(qū)各自創(chuàng)設,并未普及 。到嘉佑二年(1057年)八月,采納韓琦之建議,正式令諸路廣置 廣惠倉 。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詳細的記載了此事:
  初,天下沒入戶絕田,官自鬻之 。樞密使韓琦請留勿鬻,募人耕,收其租別為倉貯之,以給州郡郭內(nèi)老幼貧瘠不能自存者,領(lǐng)以提點刑獄,歲終具出內(nèi)之數(shù)上之三司 。戶不滿萬,留田租千石,萬戶倍之,戶二萬留三千石,三萬留四千石,四萬留五千石,五萬留六千石,七萬留八千石,十萬留萬石 。田有余,則鬻如舊 。四年,詔改隸司農(nóng)寺,州選官二人主出納,歲十月遣官驗視,應受米者書名于籍 。自十一月始,三日一給,人米一升,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 。有余乃及諸縣,量大小均給之 。
  “ 廣惠倉“設置,形式上有幾成“ 常平倉“和“義倉“的跡象,由于隸屬司農(nóng)寺, 廣惠倉常常與 常平倉相混,共稱為 常平 廣惠倉 。然而其直接目的,是“給州郡郭內(nèi)之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 。首先救助“州郡郭內(nèi)“的困難人群,“有余乃及諸縣“,這樣的原則,是世代得以承襲的 。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制置三司條例司上言:“諸路 常平、 廣惠倉錢谷,略計貫石可及千五百萬以上“ 。 可見 廣惠倉的管理是有效的 。不過,條例司指出“ 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儉物貴然后出糶,所及者不過城市游手之人“ 。又指出諸路 常平、 廣惠倉錢谷為利未博,提議應當隨市貴賤糶糴,仍以見錢,依陜西青苗錢例,愿預借者給之 。具體措施是,量諸路錢谷多寡,分遣官提舉,每州選通判幕職官一員,典干轉(zhuǎn)移出納,仍先自河北、京東、淮南三路施行,俟有維推之諸路,“其 廣惠倉除量留給老疾貧窮人外,余并用 常平倉轉(zhuǎn)移法“,這一主張得到皇帝的認可開始推行 。
  這一改動使得 廣惠倉的作用面有所拓寬 。不過,其原則和前提仍然是“ 廣惠倉除量留給老疾貧窮人外……“,對于社會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還是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必要的保障 。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貨志上六》在關(guān)于“振恤“的內(nèi)容中寫道:
  神宗即位以來,河北諸路水旱薦臻,兼發(fā)糴便司、 廣惠倉粟以振民 。熙寧二年,賜判北京韓琦詔曰:“河北歲比不登,水溢地震 。方春東作,民攜老幼,棄田廬,日流徙于道 。中夜以興,慘怛不安 。其經(jīng)制之方,聽便宜從事,有可以左右吾民者,宜為朕撫輯而振全之,毋使后時,以重民困 。“ 。而王安石秉政,改貸糧法而為借助,移 常平、 廣惠倉錢斛而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輒得罪,而民遂不聊生 。又詔賣天下 廣惠倉田 。自是先朝良法美意,所存無幾 。哲宗雖詔復 廣惠倉,既而章惇用事,又罷之,賣其田如熙寧法 。 常平量留錢斛,不足以供振給,義倉不足,又令通一路兌撥 。于是詔圣、大觀之間,直給空名告敕、補牒賜諸路,政日以隳,民日以困,而宋業(yè)遂衰 。
  反對派在對于王安石變法進行攻擊時, 廣惠倉制度實際上的破壞,也成為口實之一 。不過, 廣惠倉所體現(xiàn)的“先朝良法美意“,可能確實是有益于社會福利事業(yè)的進步的 。
   廣惠倉是宋代獨有的倉制 。這一制度,自北宋至南宋都曾經(jīng)施行 。不過,數(shù)百年中,間有廢弛 。南宋時期的 廣惠倉似乎只在部分地區(qū)發(fā)生作用 。
  “詔天下置 廣惠倉,使老幼貧疾者皆有所養(yǎng),累朝相承,其慮民也既周,其施于民也益厚“的說法,體現(xiàn)了 廣惠倉對于社會救濟的作用 。不過,所謂“累朝相承“并不完全符合史實 。
  《宋史》卷四百十三《趙必愿傳》說,趙必愿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以直秘閣治婺州,“立淳良、頑慢二籍“分別管理民戶,勸善懲惡,寬減稅收,所行善政中,還包括“措置 廣惠倉及諸倉積谷“ 。《宋史》卷四百一十五《黃疇若傳》說,黃疇若知成都府時,曾經(jīng)“糴米十五萬石有奇,足 廣惠倉之儲“ 。黃疇若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舉進士,本傳記載有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都城火,疇若應詔上言“事,可知他在成都“足 廣惠倉之儲“事跡,也是地方 廣惠倉在南宋中期依然存在的歷史記錄 。
   廣惠倉在其創(chuàng)立之初,即“以給州縣郭內(nèi)之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為宗旨,但實際上,救濟范圍可能要比這更寬廣一些,如范祖禹說是“救恤孤貧“,曾公亮說是“廩食窮獨“,晁公武說是“歲給養(yǎng)病貧民“,都是說明是專對郭內(nèi)貧民的 。總的說來, 廣惠倉是宋朝倉制中專為濟貧而設立的倉種,與其他倉種主要以備荒為主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
 收養(yǎng)救濟貧困人口的常設機構(gòu)
  
  有了 廣惠倉為救濟提供物質(zhì)基礎,宋朝 政府同時也設立各種濟貧機構(gòu)來滿足不同救濟人群的需要 。其中的代表為居養(yǎng)院、安濟坊和漏澤園,正所謂“鰥寡孤獨,古之窮民,生者養(yǎng)之,病者藥之,死者葬之,惠亦厚矣“ 。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貨志上六》原注寫道:“若丐者育之于居養(yǎng)院;其病也,療之于安濟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澤園,遂以為常 。“所謂“居養(yǎng)院“、“安濟坊“、“漏澤園“,是職能不同的社會福利機構(gòu) 。
  居養(yǎng)院的前身是宋朝仿唐制而建立的悲田福田院 。 據(jù)《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記載:“(崇寧元年)九月戊子,京師置居養(yǎng)院以處鰥寡孤獨,仍以戶絕財產(chǎn)給養(yǎng) 。“《宋史》帝紀中涉及“居養(yǎng)院“的資料,還有卷三十八《寧宗本紀二》:“(嘉泰三年十一月)庚寅,復置福田、居養(yǎng)院 。“
  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 政府頒布了居養(yǎng)法:“詔鰥寡孤獨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給米豆,疾病者仍給醫(yī)藥 。“ 但是所設立的機構(gòu)并沒有以“居養(yǎng)院“為名,直到崇寧五年(1106年)“安濟坊、漏澤園并已蒙朝廷賜名,其居養(yǎng)鰥寡孤獨等亦乞特賜名稱 。詔依京西、湖北以居養(yǎng)為名 。諸路準之“ 。 居養(yǎng)院得到蓬勃發(fā)展還是開始于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此時居養(yǎng)院設置范圍空前廣泛,成為了專門的惠養(yǎng)鰥寡孤獨的濟貧機構(gòu) 。
  “安濟坊“的創(chuàng)置,始于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 。在這之前,各地基本上沒有專門的病坊,養(yǎng)病之責由福田院和居養(yǎng)院共同承擔 。由于是貧、病皆養(yǎng),而這些在城市里建立的收容中心和難民營的混亂、骯臟和擁擠狀況必然會助長各種傳染病的傳播,甚至會導致疾病互相傳染,難以控制 。貧、病分養(yǎng),成為當時的現(xiàn)實需要 。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一》記載:“(崇寧元年八月)辛未,置安濟坊養(yǎng)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并置 。“開始在京師首創(chuàng),隨后命令在各地推廣 。又:“(十一月)辛卯,置河北安濟坊 。“
  洪邁《夷堅志》支乙卷四《優(yōu)伶箴戲》說到“安濟坊“的作用:“不幸而有病,家貧不能拯療,于是有’安濟坊’,使之存處,差醫(yī)付藥,責以十全之效 。“看來,“安濟坊“專門救治貧民患者的性質(zhì)是明確的 。所謂“使之存處,差醫(yī)付藥“,實現(xiàn)了實際上的住院治療 。
  漏澤園,即公共墓地,用以安葬客死他鄉(xiāng)和貧無以葬者 。宋朝設置漏澤園的開端見于真宗時期,“天禧中,于京畿近郊佛寺買地,以瘞死之無主者 。瘞尸,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后不復給,死者暴露于道 。嘉祐末,復詔給焉 。“ 到了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宋朝 政府正式下詔:“令逐縣度官不毛地三五頃,聽人安葬 。無主者,官為瘞之;民愿得錢者,官出錢貸之;每喪毋過二千,勿收息 。“ 這一舉措標志著漏澤園制度的正式形成,只是此時尚未以“漏澤園“命名之 。此后,類似的詔令不斷頒布,制度日益完善 。如“開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貧不能葬,令畿縣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頃,聽人安厝,命僧主之 。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與紫衣;有紫衣,與師號,更使領(lǐng)事三年,愿復領(lǐng)者聽之 。“ “在園中置屋,以為春秋祭奠,聽其親屬享祀 。官委德行僧二員主管,月給各支 常平錢五貫、米一石 。瘞及二百人,官府察明,申朝家給賜紫衣師號賞之“ 。
  漏澤園在各地普遍設置起來,僅臨安府的錢塘、仁和兩縣就有“漏澤園一十二所“ 。
  對于上述的幾種濟貧機構(gòu),宋人一般多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這是實行仁政的表現(xiàn) 。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認為這些措施有過分之嫌,消耗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有養(yǎng)成“驕民“之嫌 。陸游的一段評論最具有代表性:
  崇寧間初興學校,州郡建學,聚學糧,日不暇給 。士人入辟雍,皆給養(yǎng),一日不可緩,緩則謂之害學政,議罰不少貸 。已而置居養(yǎng)院、安濟坊、漏澤園,所費尤大 。朝廷課以為殿罪,往往竭地方之力,僅能枝梧 。諺曰:’不養(yǎng)健兒,卻養(yǎng)乞兒 。不養(yǎng)活人,只管死尸 。’蓋軍糧乏,民力窮,皆不問,若’安濟’等有不及,則被罰也 。
  我們并不否認因為一些人為原因宋朝的濟貧機構(gòu)也產(chǎn)生過負面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問題都是在操作過程中的技術(shù)性問題,并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 。
  
  對弱勢群體的救濟--養(yǎng)老、慈幼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社會弱勢群體都是存在的,對他們的照顧和救濟,是社會救濟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這些人救濟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表現(xiàn) 。宋朝 政府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救濟主要體現(xiàn)在養(yǎng)老和慈幼上,這方面的救濟多為長期性的,有著很明顯的社會福利性質(zhì) 。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都有尊老、養(yǎng)老的美德和傳統(tǒng),各朝各代的統(tǒng)治者都將尊老作為自己所推崇的基本道德原則 。但當時對老人的養(yǎng)體現(xiàn)出尊老的象征意味,屬于“禮“的范疇 。與此相比,宋朝的養(yǎng)老已遠遠超出了“禮“的范圍,有著更為廣泛的社會救濟甚至社會福利性質(zhì)的現(xiàn)實意義 。
  宋朝的養(yǎng)老主要體現(xiàn)在貧病且無依靠的孤寡老人一般由專門的機構(gòu)進行收養(yǎng),給予專門的救濟,在災荒年份往往也能得到優(yōu)先救濟 。同時,對于較為年長的老人平時也會給予一定的特殊照顧,不過這種特殊照顧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尊老相距不遠,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以表示對于前代養(yǎng)老尊老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
  僅以北宋前期為例,我們就可以看到: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春正月,“前盧氏縣尉鄢陵許永年七十有五,自言父瓊年九十九,兩兄皆八十余,乞一官以便養(yǎng) 。因召瓊厚賜之,授永鄢陵令“ 。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春正月,“詔令州縣長吏延問高年耆德“ 。 端拱元年(988年)春正月,宣布:“民年七十以上賜爵一級 。“淳化三年(992年)三月,“賜高年白金器皿 。“四年(993年)二月,“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涂金帶“ 。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賜京城父老衣帛 。“十二月,“賜澶州父老錦袍、茶帛“ 。五年(1002年)十一月,“白州民黃受百余歲,賜粟帛“ 。“十二月壬午,賜京城百歲老人祝道馃爵一級“ 。 景德元年(1004年),秋七月,“益都民李仁美、國凝母皆百余歲,詔賜粟帛“ 。二年(1005年)十二月,“對京畿父老于長春殿,賜帛有差“ 。四年(1007年)春正月,次中牟縣,“賜父老衣幣,所過如之 。“二月甲申,“御五鳳樓觀酺,召父老五百人,賜飲樓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壬辰,御乾元門觀酺,賜父老千五百人衣服“ 。十月,宴泰山父老于殿門,“賜父老時服、茶帛 。“三年(1010年)閏二月:“赤縣父老本府宴犒,年九十者授攝官,賜粟帛終身,八十者爵一級 。“八月,“乙亥,河中府父老千七百人來迎,上勞問之,賜以緡帛“ 。 四年(1011年)二月,“大宴群臣于穆清殿,賜父老酒食衣幣“ 。七年(1014年)三月,“青州民趙嵩百一十歲,詔存問之“ 。天禧元年(1017年)六月,“父老年八十以上賜茶帛,除其課役“ 。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冬十一月丙申詔:河北被災民八十以上及篤疾不能自存者,人賜米一石、酒一斗“ 。 嘉祐四年(1059年)冬十月,詔:“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復其一丁 。“五年(1060年)十二月,“補諸州父老百歲以上者十二人為州助教“ 。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五月,“臺州民延贊等九人,年各百歲以上,并授本州助教“ 。
  此后的實例還有很多 。
  這些都是對有人照顧的老人的優(yōu)惠或福利措施 。而兩宋時期,對孤寡老人的救濟、收養(yǎng)都是由各種綜合性濟貧機構(gòu),如福田院、居養(yǎng)院、養(yǎng)濟院等完成的 。這些機構(gòu)主要負責對所謂的老弱殘疾、鰥寡孤獨之類的救濟照顧 。老弱不用說,鰥寡孤獨也多是些喪失生活能力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也就是說,老人在各種濟貧機構(gòu)中的比例是很高的 。
  《宋史》卷五《太宗本紀二》記載,淳化元年(990年)春正月戊寅朔,改元,在文武百官加勛、貴族子弟賜官的同時,亦“賜鰥寡孤獨錢“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戊子,京師置居養(yǎng)院以處鰥寡孤獨,仍以戶絕財產(chǎn)給養(yǎng)“,則已經(jīng)與臨時隨意宣布的“賜鰥寡孤獨錢“的做法明顯不同,而標志著設立專門機構(gòu)以給養(yǎng)鰥寡孤獨的制度的形成 。
  在特殊的背景下,如災異發(fā)生時,鰥寡孤獨等人遭遇更嚴酷的生存壓力 。開明的統(tǒng)治者在這樣的條件下,會考慮到給與他們特殊的愍恤 。《宋史》卷一百七十八《食貨志上六·振恤》記載,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就曾經(jīng)因嚴重的自然災害,詔令:“去歲江、浙、湖北、淮西旱傷處已行振糶,其鰥寡孤獨貧不自存、無錢收糶者,濟以義米 。“
  宋真宗景德年間官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的陳彭年作《大寶箴》獻上,其中多有對于德政原則方面的規(guī)勸 。例如:
  即庶而富,教化乃施 。慈儉之政,富庶之基 。鰥寡孤獨,人之所悲 。發(fā)號施令 。宜先及之 。黃發(fā)鮐背,心實多知 。左右侍促,何尚于茲 。
  其內(nèi)容在于標榜德治,強調(diào)“教化“的作用,而“慈儉之政,富庶之基“云云,申明了王道之政的基本原則 。所謂“黃發(fā)鮐背,心實多知 。左右侍促,何尚于茲“,宣傳了尊老的意義 。而我們這里所特別注意的,是對于鰥寡孤獨實行特殊政策的必要性的說明:“鰥寡孤獨,人之所悲 。發(fā)號施令 。宜先及之“ 。
  這一認識,其實在歷代政治家實踐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xiàn) 。而陳彭年如此明確的文辭,則是很少見的 。
  《宋史》卷十六《神宗本紀三》的贊語中,說到“察民隱,恤孤獨,養(yǎng)耆老,振匱乏“ 。其實,這些對于宋神宗治國方針的美譽,都涉及民政,也都涉及社會福利政策 。宋神宗時代除了通常的災民賑濟外,熙寧六年(1073年)十一月“丙寅,大雪,詔京畿收養(yǎng)老弱凍餒者“,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乙酉,詔:安南軍死事孤寡廩給之“ 等,都可以看作“察民隱,恤孤獨,養(yǎng)耆老,振匱乏“的實例 。
  地方行政官員對于鰥寡孤獨推行特殊優(yōu)恤政策的情形,可以由馬光祖事跡得以體現(xiàn) 。《宋史》卷四百一十六《馬光祖?zhèn)鳌酚涊d,馬光祖曾經(jīng)拜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又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jié)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錢二十萬緡支犒軍民,減租稅,養(yǎng)鰥寡孤獨無告之人,招兵置砦,給錢助諸軍婚嫁 。屬縣稅折收絲棉絹帛,倚閣除免以數(shù)萬計 。興學校,禮賢才,辟召僚屬,皆極一時之選“ 。《宋史》的執(zhí)筆者稱贊馬光祖“剸制浩穰,風績凜然“,“威惠并行,百廢無不修舉“,“逮今遺愛猶在民心“ 。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歷來都流行著多子多福的思想,這是對家庭內(nèi)部救濟模式的一種理想化反映 。但是在宋朝,杭州甚至整個東南地區(qū)都流行“生子不舉“,則是民間自發(fā)控制人口數(shù)量的行為 。
  “生子不舉“就是父母溺殺嬰兒來控制子女數(shù)量,沒有所謂的性別歧視,無論男孩女孩都是一樣 。當時人們的理想子女數(shù)為二個男孩一個女孩,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 。“ “生子不舉“之風的盛行,讓宋朝朝廷不得不采取相關(guān)的措施來阻止,但是“以立禁賞,頑愚村鄉(xiāng)習以為常,鄰保親族皆與之隱 。“ 究其流行原因,對于下層家庭來說,生下一個本來不想要的孩子,意味著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還有沉重的身丁錢負擔 。宋元普遍存在的諸子平均分產(chǎn)行為也讓本來就不多的遺產(chǎn)將被分得更細 。究其性質(zhì)而言,可以看成完全是一種民間以人為的因素來控制家庭人口增長的行為 。不過溺嬰的現(xiàn)象大多發(fā)生在鄉(xiāng)村,而杭州的市民則傾向于將新生兒遺棄在大街上 。
  棄嬰現(xiàn)象的頻繁出現(xiàn),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出面干預 。馬可·波羅在他的行紀中寫道:“其國諸州小民之不能養(yǎng)其嬰兒者,產(chǎn)后即棄,國王盡收養(yǎng)之 。記錄各兒出生時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數(shù)處命人乳哺之 。如有富人無子者,請求國王賜給孤兒,其數(shù)惟意所欲 。諸兒長大成人,國王為之婚配,賜之俾其存活,由是每年所養(yǎng)男女有二萬人 。“ 這其中提到的所養(yǎng)之處就是宋朝設立的專門收養(yǎng)棄嬰孤兒的機構(gòu),如“嬰兒局“、“慈幼局“和“慈幼莊“等 。這些機構(gòu)的目的就是救濟遭到遺棄和成為孤兒的兒童 。
  在北宋時期,慈幼并沒有從其他的濟貧機構(gòu)中分離出來,形成專門的機構(gòu) 。而那時承擔此責任的是福田院、居養(yǎng)院、 廣惠倉等濟貧設施 。“朝廷自嘉佑以前,諸路皆有 廣惠倉以救恤孤貧,京師有東西福田院以收養(yǎng)老幼廢疾 。“福田院負責收養(yǎng)京師老幼, 廣惠倉負責賑濟州縣郭內(nèi)老幼貧乏不能自存者,兩者都是老幼合在一起共同賑濟 。
  而這些措施是針對殺嬰棄嬰現(xiàn)象出現(xiàn)以后的一種補救性救濟 。宋朝 政府為了杜絕這一現(xiàn)象的不斷發(fā)生也同樣采取了預防性救濟措施 。如上文所述,造成棄嬰和孤兒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都是因為貧困 。宋朝 政府為了從源頭上杜絕而采取的救濟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蠲免身丁稅,為民戶舉子創(chuàng)造條件;二為胎養(yǎng)助產(chǎn) 。
  北宋時期,不少地區(qū)已有殺嬰之俗,但未見蠲免丁稅的記載 。直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七月,才首次施行:“壬申,詔兩浙民戶丁鹽錢多欠負者,其除之 。先是,上欲蠲浙西下戶田租,而秦檜言豪民多分立小戶,難以概免 。若蠲丁鹽稅,則實惠正及下戶 。上可之 。且曰:’民間所以不覺子者,正以是也,朝廷法禁非不嚴,終不能絕,其本乃在于此“ 。 此后,乾道七年(1171年),又兩次蠲免身丁錢,以助民舉子 。
  此外,宋朝 政府還通過免除孕婦夫役的方式助民舉子 。紹興十一年(1141年)三月,知邵武軍王洋奏請:“乞鄉(xiāng)村之人,無問貧富,凡孕婦五月,即經(jīng)報申縣,專委縣丞注籍,其夫免雜差役一年……乃詔戶部措置(施行)“ 。
  宋朝最早的胎養(yǎng)助產(chǎn)一般都追述到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該年五月,宋朝 政府正式下詔,在全國范圍內(nèi)行胎養(yǎng)助產(chǎn)令,禁止民間生子不舉的殺嬰陋習 。其令曰:“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yǎng)之“ 。
  
  結(jié)論
  
  宋朝在社會救濟方面特別是在對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的救濟所取得的成就,無論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是超越前代的 。即便是以后的元、明、清三代,所采用的各種救濟措施大都開創(chuàng)于宋朝或在宋朝形成 。可以說,宋朝的社會救濟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居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的社會救濟的總體格局 。
  宋朝以前, 政府性的社會救濟特別是針對平時救濟遠不如兩宋發(fā)達 。往往只關(guān)注于災荒,而平時的濟貧則在一些社會組織內(nèi)部消化了 。宋朝建國于五代十國變亂之后,加上在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斗爭中屢次受挫,為了鞏固統(tǒng)治而采取了守內(nèi)虛外的基本國策 。這一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就是非常重視內(nèi)部穩(wěn)定,重視對人民的直接控制,而社會救濟尤其是平時救濟是一個實現(xiàn)社會控制的有力工具 。因此,兩宋期間 政府性的福利性救濟的高度發(fā)達,是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 。
  與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濟對象擴大到了社會各個階層 。與歷史上根據(jù)社會地位將人民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做法不同,宋朝 政府則是按照財富的多寡來劃分不同的社會階層,并對其中的貧民和窮民進行重點救濟 。這說明宋朝開始將這些工作納入 政府義務的范疇,并將對人民提供救濟和保障從一種仁政的表現(xiàn)轉(zhuǎn)而成為 政府應為人民提供的一種服務 。
  從救濟項目上看,宋朝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倉制上,在救災備荒的 常平倉和義倉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專門的濟貧倉種-- 廣惠倉 。在濟貧機構(gòu)上,創(chuàng)立了多種濟貧機構(gòu),并且職能方面也有比較明確的分工 。如有專門濟貧的,也有以收治病人為主的,有養(yǎng)老的,有慈幼的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宋代的福利制度
保障法規(guī)、儲備救荒體系、福利設施,談一談宋代的社會福利
吳天墀 | 宋代為什么未出現(xiàn)全國性大起義?
為什么宋本《清明上河圖》畫有乞丐,而明本沒有?
宋朝是如何救助流浪乞丐的
中國古代行政救濟制度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元阳县| 视频| 精河县| 靖州| 洛宁县| 应用必备| 灯塔市| 黔江区| 广宗县| 封开县| 华池县| 丹阳市| 阿拉尔市| 颍上县| 巴青县| 石林| 平邑县| 稻城县| 南漳县| 石棉县| 和政县| 全椒县| 明光市| 喀喇沁旗| 瑞安市| 开化县| 丹阳市| 博野县| 侯马市| 晋中市| 体育| 玛纳斯县| 哈密市| 砚山县| 桂平市| 沁阳市| 万安县| 康平县| 桐柏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