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暗藏玄機的身體語言
微表情是美國心理學家 保羅 .埃克曼 于1969年提出。來源于一位住院治療的重度抑郁病患者,她在請求回家時表現得精神狀態極好,愉悅而放松,然而她回家后卻分別用三種方法嘗試自殺,都一一未遂。埃克曼對此相當震驚,一位提出回家要求的患者,在提出要求時表現出愉悅放松及自然的表現,為什么回家后卻選擇自盡,埃克曼通過反復觀察患者表述回家要求錄像,發現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持續時間以秒計算的表情,而這個表情極度痛苦。微表情也就是這樣被提出。
為了方便交流,人類發明了語言,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人類的語言,但最為欺騙人的也是人類美妙的語言,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語言能說謊,身體卻很誠實。
快速閃現的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能揭示人的真實情緒及感情。微表情,是心理學名詞。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會“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微表情,最短可持續1/25秒,是反應一個人當時心里狀態的真實表現,興奮,緊張,沮喪,悲傷,喜歡,厭惡,抗拒等心里活動都會通過臉上的表情或肢體呈現出來,而且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很難不被觀察者捕獲。
通過微表情解讀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門
電影《教父》里 ,托·唐·柯里昂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恨你的對手,那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永遠不要讓別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心理學認為,過早暴露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會讓自己處于完全被動局面。
所以通過微表情解讀能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意義上的幫助,能被動變主動或柳暗花明又一村。
微表情解讀
要想通過微表情洞察人心,要養成觀察并注重細節的習慣,細節決定成敗也就是這個道理。與人交流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達到洞悉人心還是不夠的,微表情在心理學范疇里屬于肢體語言的一種,還得留意觀察人的肢體語言并聆聽別人說講,發現別人說話的常用關鍵詞。
例如;說話及思考時手不自覺的摸鼻子,通常表現為想掩飾什么,說謊或是不自信。
訴說往事回憶的時候眼神是迷離的,不會盯著傾聽者看,因為需要回憶。而說謊眼睛往往堅定注視對方,一是希望對方能信任自己,二,說謊是不需要回憶的
判斷一個人對你有沒有產生興趣,交談時如果身體往你的方向傾斜是對你有濃厚興趣,反之為心不在焉。
【吾思】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根粗壯的鐵棒對著同行一把瘦小的鑰匙,露出鄙視和不屑的神情。當它們來到一扇大門前,鑰匙要和它打賭誰能率先打開門上的大鐵鎖。鐵棒卯足了勁去敲打,誰知大鐵鎖卻絲毫未動,而瘦小的鑰匙微笑上前,輕輕一插,就把鎖打開了,鐵棒困惑不解,鑰匙笑著說道:因為我最懂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