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字眾多,但有些字,讓中國人抓破頭皮也想不明白 -- 這“摸人工房”,是嘛意思啊?曾經分別和在美國,日本工作的工程師討論過出國以后的感受,結果十分有趣。在美國工作的中國工程師說自己的感受是出門的時候覺得在外國,上班卻覺得在國內,日本的工程師表示正好相反。
細問,原來問題出在語言文字上。在美國的街頭到處都是外文字母,人的膚色也黑的白的花的五花八門,走在那里一定會認為自己在國外,但美國大公司的技術部門里面中國人占了很高比例,辦公室里中文常常成為第二通用語言,又讓人覺得是在國內。日本呢?走在日本街頭,常常讓人產生并未出國的感覺。因為商店的招牌,街頭的廣告上,充斥大量漢字,而且讓人基本能夠讀明白其中含義。街頭的人也都是黃皮膚黑眼睛,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到了廣東郊區某地,然而,到辦公室一談工作,那些同樣黃皮膚黑眼睛用漢字的家伙說出來的日本話就毫無中文的感覺了,自然讓人明白自己已經出國。
日本是世界上使用漢字比較多的國家,在它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還會不時來上一段《列子.湯問》或者王安石變法一類的古文題目。不過,今天日本的漢字,無論在使用范圍上,還是文化地位上,都已經比古代遠遠不及了。
在古代日本,由于對漢文化的接受和推崇,漢字一度被置放在文化的頂峰。
日本古代的仿漢詩詩集日本人辦事,總有些稀奇古怪的思路外人難以理解。比如,在古代的日本,你要自殺的話,武士可以切腹,而平民只能上吊。同樣,男人可以寫漢字,女人如果寫漢字就會被認為是冒瀆。
這可不是玩笑。平安時代的女作家紫式部批判與她同一時代的另一個女作家清少納言,罪名之一就是“亂寫漢字”,因為那個時候女人無權寫漢字。可見,漢字在日本曾經是嚇唬女性的東西。所以,膽子小的紫式部自己是很規矩的,那么厚的《源氏物語》,全是用日本當時女子使用的“假名”書寫的(當然現在出版的時候有不少地方換成了漢字,這是今天出版商干的事兒,紫式部斷不敢如此大逆不道)。
日本最初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是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后,日本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其中漢字自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文化階層普遍大量使用漢字,今天日語中廣泛使用的假名當時只起輔助作用。假如看日本明治維新重要人物西鄉隆盛等留下的詩詞,書信,會發現基本都是漢字構成,與中文的區別極小。
現在日本各地還普遍存在漢詩協會,這是他們最近的作品之一日本今天漢字的使用,已經比明治維新前大為減少。1981年日本發行的常用漢字,總計1945個,這還是經過上個世紀中葉漢字低潮恢復后的數字。
其實,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就已經產生了反對使用漢字的文化流派。德川幕府第六代將軍的寵臣新井白石提出“漢之文字萬有余,非強識之人,不能背誦”。產生減少漢字使用呼聲的原因之一是荷蘭與日本的交往引發了一部分日本人對西洋文化的推崇,另一是認為字母化是文字改革的最終目標,這個觀點,與我國推行漢語拼音時一部分專家的看法頗為相似。不過,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日語的發音和漢字屬于兩套起源不同的系統,一種語言的發音和文字不能統一,會帶來很多麻煩。日本反對漢字的學者提出的目標是“言文一致”。
1842年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日本朝野對這個消息十分震驚,而后產生了“東學不如西學”的思潮,成為明治維新的思想基礎。
在日本文化逐漸西化,而清朝日益衰落的情況下,漢字在日本的影響也自然減弱了。日本在新聞,圖書上逐漸使用假名取代漢字。假名,即日本拼音,其原型也是脫胎于漢字,共計48個,但主要用于注音而不是表意,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類似于英語的大寫與小寫。蔡元培曾在1919年寫道:“日本維新初年,出版的書多用漢字,到近年,幾乎沒有不是言文一致的。
在日本上個世紀上半葉“脫亞入歐”的過程中,不斷有狂熱分子上書要求廢除漢字的使用。但是,這時漢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其簡潔直觀的表意能力,對東方文化準確的表達,都是拼寫文字難以代替的。即便是反對漢字的日本“假名派”學者,也分為三派,分別自稱為“雪,月,花”。從這個名字看,他們自己也無法放棄對漢字的使用。因此,盡管漢字在日本的使用經歷了低潮,但是始終無法被取代。
到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后,隨著出版的發展,特別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成熟,漢字書寫困難和注音難以記憶的問題得到了改善,在日本的使用,又重新出現了增長的趨勢。日本政府于1946年進行了文字規范化工作,確定了一些漢字在日語中的使用規范,這批漢字共有1850個,叫做“當用漢字”。1981年又增加到 1945個,都是日本目前生活中常用的文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一般都可以掌握200-300個漢字的書寫能力。日語的書寫也因此變得形式奇特,形成了今天漢字與假名共用的局面,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字,可以寫漢字,也可以寫假名。
不過對這個情況,最不滿的莫過于一些日本小學生了。有一位日本小學教師和我談起教育問題,說日本孩子如果作文成績不太好,也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別人只要學一門語文,而他們要學兩門呢。。。
[完]
題圖答案:位于福岡太宰府的“摸人工房”,是一家自助式陶器制作工坊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