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故宮館藏明代陶瓷欣賞】(成化時期30件)

斗彩蔓草紋瓶

斗彩蔓草紋瓶 底部

斗彩蔓草紋瓶,明成化,高18.7cm,口徑4cm,足徑8.5cm。清宮舊藏。


瓶唇口,直頸,扁圓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釉,釉色白中略泛灰。通體以釉下青花雙鉤蔓草紋,釉上再按青花輪廓線填以淡綠彩。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方框。


不管是從傳世還是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來看,瓶類器罕見。此瓶將一般用作邊飾的蔓草紋作為主題紋飾,亦屬創新之舉。淡描青花與單一的淡綠色彩搭配,顯得格外清新雅致。

斗彩靈云紋杯

斗彩靈云紋杯 底部

斗彩靈云紋杯,明成化,高4.4cm,口徑7.5cm,足徑3.5cm。


杯撇口,深腹,圈足。外壁通體斗彩裝飾。腹部四面畫團形靈芝紋,周圍繪對稱的花草紋。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方欄。


此杯胎薄體輕,紋飾新穎別致,構圖疏朗,以紅、黃、綠等釉上彩裝飾,色彩搭配協調。由于團形靈芝遠看似一團祥云,故名“靈云杯”。


清雍正時期景德鎮御窯廠曾仿制此杯,與真品畫風、紋飾、造型較為相似,但畫工更加精細。

青花松竹梅紋罐

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明成化,高27.8cm,口徑4.3cm,足徑6.7cm。


瓶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長頸中部起一圈凸棱,將頸分為上下兩部分,豐肩,腹下內收,圈足外撇。底白釉無款。頸部共有紋飾三層,凸棱以上為海水紋、折枝花卉紋,其下為纏枝花卉紋,肩及足部邊緣飾海石榴一周,腹部飾纏枝寶相花紋。


明成化時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樂時期更為清秀,其足變矮,胎更薄。成化時期的瓶、罐等琢器傳世較少,類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屬少見,此瓶為成化時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

斗彩纏枝蓮紋罐

斗彩纏枝蓮紋罐 底部

斗彩纏枝蓮紋罐,通高8.3cm,口徑4.3cm,足徑6.5cm。蓋口徑5.6cm。

 
罐直口,豐肩,圈足。口外有青花雙弦紋兩道,均填以黃彩。肩上以青花繪下覆蓮瓣紋一周。罐身以青花繪纏枝蓮花6朵,莖、葉為綠色。脛部繪一周上仰蓮瓣紋,近足處有黃彩及青花弦紋各一道。足內青花楷書“天”字,俗稱“天字罐”。蓋平頂,中央青花繪圖案式團蓮一朵,上敷紅彩,外環以青花雙線,線內填黃彩,蓋邊飾青花卷枝紋一周,近口處亦繪青花雙線一道。


此罐造型端莊秀麗,色彩鮮艷柔和,是明成化時瓷器的典型器。

斗彩團花菊蝶紋罐

斗彩團花菊蝶紋罐 蓋面

斗彩團花菊蝶紋罐 底部

斗彩團花菊蝶紋罐,明成化,通高11.1cm,口徑5.3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罐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肩及頸部均繪青花水波紋,水面漂浮紅、黃、綠相間排列的團花,寓意落花流水。腹部繪團狀菊花蝴蝶、菊花蜜蜂,上下交錯排列,間以朵花。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罐上的全部紋樣均先以青料勾畫輪廓線,凡花卉均以綠彩填涂莖葉、以礬紅彩或黃彩填涂花朵。蝴蝶或蜜蜂翅膀填涂綠彩、紅彩或姹紫彩。其中最具特點的是姹紫彩,亦稱差紫彩,施彩較厚,表面干澀無光,故有“差紫濃厚卻無光”的說法,為成化斗彩所獨有。


罐所附之蓋應為清代乾隆時景德鎮御窯廠奉旨所配。蓋面繪團狀菊蝶紋,周邊繪折枝花紋,其上所填洋黃和豆綠彩是成化斗彩瓷器上所不見的。其填彩技法也不同于成化斗彩填彩時彩料常溢出輪廓線的的率意風格,而是嚴格控制在青花雙鉤圖案輪廓線內。


查《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可知,此罐上的蓋子當為乾隆十三年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奉旨所配。此罐檔案中稱之為“成窯五彩菊罐”:“(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初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杰、張玉交:宣窯青龍白地罐一件、宣窯青花白地花囊一件(銅膽)……成窯五彩菊罐一件、成窯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窯五彩罐一件……宣窯青花白地豆一件。傳旨:著交唐英各照樣配蓋一件,其罐與花囊不可持去,另做樣帶去,仍將罐與花囊在原處陳設。欽此。”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 底部

斗彩團蓮紋高足杯,明成化,高7.2cm,口徑6.7cm,足徑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內、外近口沿處各有青花弦紋一道,近足處有青花弦紋兩道。杯外壁斗彩裝飾,腹部均勻分布團蓮紋四組,間以上下對稱的變形花葉紋。足內沿署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橫排款。


此杯紋飾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勻,微微凸起,富有寫實感,時代特征鮮明。故宮博物院珍藏數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圖案新穎,除了畫團蓮紋以外,尚見有畫纏枝蓮、花鳥紋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襯托出斗彩的鮮麗清雅。它的色彩豐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則有紅、黃、綠、紫四大類十幾種,彩色配制靈活自如。

青花牡丹盤

青花牡丹盤 底部

斗彩雞缸杯,明成化,高3.4cm,口徑8.3cm,足徑4.3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臥足。杯體小巧,輪廓線柔韌,直中隱曲,曲中顯直,呈現出端莊婉麗、清雅雋秀的風韻。杯外壁飾子母雞兩群,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一派初春景象。足底邊一周無釉。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雞缸杯以新穎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裝飾、精致的工藝而歷受贊賞,堪稱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白釉柔和瑩潤,表里如一。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畫面設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鮮紅、葉綠、水綠、鵝黃、姜黃、黑等彩,運用了填彩、覆彩、染彩、點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線并平染湖石,以鮮紅覆花朵,水綠覆葉片,鵝黃、姜黃填涂小雞,又以紅彩點雞冠和羽翅,綠彩染坡地。施彩于濃淡之間,素雅、鮮麗兼而有之,收五代畫師黃荃花鳥畫的敷色之妙。整個畫面神采奕奕,盡寫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宮廷用器,明清文獻多有所載,頗為名貴。明萬歷年間《神宗實錄》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由于雞缸杯的名貴,引來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代無不仿燒。康熙時仿品最佳,從造型到紋樣都貼近原作,鑒別時須從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識上仔細品察。


仿哥窯八方高足杯

仿哥窯八方高足杯 底部

仿哥窯八方高足杯,杯高9.7cm,口徑8cm,足徑3.9cm。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條棱線,足上凸起弦紋一周。此杯胎體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醬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的效果。內、外均以開片青釉為飾,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黃色紋片交織,呈現出宋哥窯“金絲鐵線”的特征,外壁開片較大,內里及足部的片紋細碎。足內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鎮仿宋代哥窯瓷器始于宣德時期,此時,景德鎮除燒制傳統品種外,還創燒了許多新品種,仿哥窯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時期繼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時代風尚。這件仿哥窯八方高足杯為成化時期新創品種,其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故無宋哥窯的“酥潤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絲鐵線紋也較宋哥窯片紋規整,少天成之趣。

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底部

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高9cm,口徑10cm,足距9.5cm。


爐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邊分別飾一周鼓釘紋,腹部為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爐底中央雙圈內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三足爐式在宋代龍泉窯已有燒制,明初龍泉窯延續,景德鎮窯亦有燒制。明成化時的三足爐與明初比較體積明顯減小,蓮花上八寶紋的雙勾畫法也帶有成化時的特有風格。

明成化鮮紅釉盤

明成化鮮紅釉盤 底部

明成化鮮紅釉盤,高5cm,口徑20.9cm,足徑13.5cm。


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鳥窩,俗稱“窩盤”。盤里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溫銅紅釉。紅釉釉層肥腴,呈色鮮艷,燦若天然紅寶石。由于釉層氣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紋,使入射光線發生散射,視之柔和悅目。圈足外墻積釉處紅里透黑,宛如青蝦之背。口沿因高溫燒成時釉料熔融、垂流而顯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圓潤的白邊。胎體較厚,外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色澤淡雅,頓挫有力。


明代鮮紅釉瓷器以永樂、宣德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此后因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產漸入困境,產量銳減,成功之作很少見。至嘉靖時,雖然宮廷一再催燒鮮紅釉瓷器,但由于燒造難成,有關官吏不得不請求以容易燒造的低溫礬紅釉取而代之。


傳世的成化鮮紅釉瓷器極其罕見,故極珍貴。前些年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遺址出土成噸的瓷片標本,鮮紅釉瓷標本僅屬個別,而上述鮮紅釉盤標本亦屬僅見,說明成化鮮紅釉瓷只是偶然燒造。這種盤的造型、釉質(釉內氣泡、桔皮紋等)均極似宣德鮮紅釉盤,如無款識,極易被誤認為是宣德器。

斗彩嬰戲圖杯

斗彩嬰戲圖杯 底部

斗彩嬰戲圖杯,高4.8cm,口徑6cm,足徑2.7cm。


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漸收,圈足。杯里口繪青花線紋一條,外部通景繪嬰戲圖:天空彩云飄浮,一童雙手持線放風箏,另一童觀看,作歡舞狀,其余三童持花為戲,空地輔以葵樹、芭蕉、桂石、花草等紋飾。除青花外,還填以紅、綠、赭三彩,足內雙欄中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斗彩初創于明宣德年間,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勾線,再以釉上彩繪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藝至成化年間趨于成熟,燒制的斗彩瓷也最為精美,因使用的是國產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穩定、色澤淡雅的特點,再加艷麗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輝映的藝術格調。《博物要覽》云:“若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成窯用色淺深,頗有畫意。”成化官窯制品常見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瓏奇秀,胎體細潤,彩料精純,繪畫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嬰戲圖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輕盈秀雅,胎體潔白細膩,所繪嬰戲紋飾為成化器中少見的題材,愈益珍貴。明嘉靖年間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斗彩三秋杯

斗彩三秋杯 底部

斗彩三秋杯,明成化,高3.9cm,口徑6.9cm,足徑2.6cm。


成化斗彩杯有多種式樣,此杯屬于其中的一種。撇口,深腹,瘦底,圈足。杯內光素無紋飾。外壁繪兩組斗彩山石花卉紋,間以飛舞的蝴蝶。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黃、姹紫等。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其特點是色濃無光,為成化斗彩所僅有,也是后世仿品望塵莫及的。由于描繪的是秋天庭院或花園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歷時三個月,故有“三秋杯”之稱。圈足內施白釉。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


此杯造型輕靈娟秀,胎體薄如蟬翼,施彩淡雅,畫意清新。特別是飛舞于花草間的彩蝶,欲落還飛,須足畢具,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工高超的畫技和藝術修養。

斗彩葡萄紋高足杯

斗彩葡萄紋高足杯 底部

斗彩葡萄紋高足杯,明成化,高6.8cm,口徑8.0cm,足徑3.5cm。清宮舊藏。


杯外壁以斗彩折枝葡萄紋裝飾,口部與高足大面積露白,使紋飾更加突出。此種式樣的高足杯為明代成化官窯首創,明代人稱之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明代宣德官窯高足杯最美,此杯問世后,更受世人喜愛。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覽》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

琺花鏤空孔雀花卉紋繡墩

琺花鏤空孔雀花卉紋繡墩 面部

琺花鏤空孔雀花卉紋繡墩 底部

琺花鏤空孔雀花卉紋繡墩,明成化,高35cm,面徑22.3cm,底徑23.5cm。


繡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墩面中心鏤刻牡丹紋。腹上下各飾凸起鼓釘紋,腹中部鏤雕有鳳來儀圖,朵朵牡丹競相怒放,枝葉縱橫交錯,洞石交疊,山影重重,祥鳳翩翩起舞。腹兩側各貼塑一獸面耳。通體所施釉色為白、藍、紫及孔雀藍四種。


繡墩又稱坐墩、涼墩,為一種古代坐具,多置于庭前院落,既實用又美觀。河南安陽隋墓中曾出土有青釉小瓷墩,宋、元時期亦有制作。繡墩風行于明、清兩代,其時代特征是,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均系平面。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琺花、三彩等制品。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碗心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 底部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高7.8cm,口徑17.2cm,足徑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口繪錢紋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繪不同形態的龍9條。碗內底青花雙圈內飾海水龍紋。圈足內施白釉,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體 “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器紋飾生動,腹部淡描海水,濃繪九龍,形態威猛生動,氣勢奪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稱,此器青花深淺相襯,更烘托出神龍之矯健,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見佳作。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底部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明成化,高41cm,口徑6cm,足徑16.5cm。 


瓶呈葫蘆式,小口,束腰,雙球形腹,圈足。圈足內無釉露胎。通體青花裝飾,青花呈色藍中泛灰。上、下腹部均繪纏枝蓮紋,口部繪回紋、覆蓮瓣紋,束腰處繪仰蓮瓣紋和覆變形蓮瓣紋,近底處繪如意云頭紋。

 
此瓶形體秀美,上下比例協調,線條自然流暢,青花發色淡雅。傳世的明代成化青花瓷器多為盤、碗、杯等小件器皿,此器為當時較大的器物。葫蘆與道教有關,蓮花是佛教圣花,葫蘆瓶上畫蓮花,是成化時佛、道合一的體現。

斗彩開光折枝蓮紋罐

斗彩開光折枝蓮紋罐 底部

斗彩開光折枝蓮紋罐,明成化,高12.6cm,口徑6.3cm,足徑6.5cm。 


罐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圈足。通體斗彩裝飾。腹部四面菱花形開光內繪折枝蓮花,以花葉和折枝蓮相隔。肩與近底處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 “大明成化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罐形體秀美,胎質潔白細膩,厚薄均勻,色彩豐富,以填彩為主,點彩為輔,紋飾描畫工整。此種成化斗彩罐除了畫折枝蓮紋外,還見有畫菊蝶紋、寶相花紋者。


明成化斗彩的造型皆小巧,無大器。從現有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看,最高的瓶僅高19厘米,罐一般高8—19厘米。無論何種器,其器形都具有圓潤端莊、清雅雋秀的特色。

斗彩海水異獸紋罐

斗彩海水異獸紋罐 底部

斗彩海水異獸紋罐,明成化,高11.8cm,口徑6.6cm,足徑8.8cm。


罐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圈足。通體斗彩裝飾。腹部繪四只海獸及海水江崖、朵云紋。肩與近底分別繪下覆、上仰蕉葉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天”字款。

 
此罐胎體輕薄,透光度強,從內壁可窺見外壁的紋飾。裝飾以紅彩和青花為主色,黃彩和綠彩為輔,明麗悅目。畫面海水洶涌,浪花飛濺,海獸形體由象頭、獅身組成,騰空而起,兇猛異常,體現出明代成化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制瓷工匠高超的繪畫技法。


此罐因外底書“天”字,俗稱“天字罐”,是成化斗彩瓷中的名品。這種成化斗彩天字罐一直珍藏于宮中,清雍正、乾隆時宮廷檔案中稱之為“成窯五彩罐”或“成窯天字罐”。除海水異獸紋,有的天字罐以海馬紋、海水龍紋、纏枝蓮紋等做主題紋飾。

斗彩折枝花紋淺杯

斗彩折枝花紋淺杯 杯心

斗彩折枝花紋淺杯 底部

斗彩折枝花紋淺杯,明成化,高3.4cm,口徑7.4cm,足徑4.8cm。


杯敞口,淺弧腹,圈足。內底繪青花十字寶杵,交叉處書一梵文。十字寶杵圍以8個變形蓮瓣紋,蓮瓣內均書一梵文。外壁斗彩繪折枝花4組。細沙底,無款識。外底釉及年款被后人磨去。


此杯屬成化窯新創的形制,造型和紋飾都很新穎。釉質瑩潤,突出青花和綠彩,色彩淡雅清新。此種杯除畫折枝花以外,還見有畫五供養者,均傳世不多。


明官窯瓷器以梵文為飾始于永樂年間,宣德時亦有生產,但以成化時最盛,當為宮廷祈佛所用。

青花麒麟紋盤

青花麒麟紋盤 局部

青花麒麟紋盤 盤心

青花麒麟紋盤,高6.5cm,口徑34.5cm,足徑22.2cm。

 
盤撇口,弧壁,圈足。砂底無釉,有褐色斑點,俗稱“糊米底”。盤里口飾雙弦紋,盤心青花雙線圈內繪兩只奔騰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紋。盤外壁繪首尾相逐的麒麟,間以朵云紋。外口沿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橫行六字款。


明代瓷器工藝發展到成化時期出現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風尚。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細巧,胎薄釉潤,畫風精細。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可分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兩個階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風格與宣德時期相似,青花用進口青料,發色濃艷有黑點,但其生產時間很短,傳世品較為少見。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國產的平等青料,發色淡雅無黑斑,青花色彩更為清麗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為小件的杯、盤、碗、碟、蓋罐等器。這件麒麟紋盤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細,紋飾舒展豪放,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傳世珍品。

斗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

斗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 蓋面

斗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 底部

斗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高13.3cm,口徑8.7cm,足徑11.2cm。


罐短直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蓋平頂無紐。罐外施斗彩紋飾:肩部及近足處飾仰覆蕉葉紋,腹部飾海水雙龍紋,蓋頂飾海水龍紋。


此器胎體細膩潔白,釉汁瑩潤平滑,紅、綠、黃諸彩搭配,諧調亮麗。罐蓋與罐體的色彩和紋樣有別,是清雍正時期所配。罐底青花楷書“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稱。

斗彩開光折枝蓮花紋罐

斗彩開光折枝蓮花紋罐 蓋面

斗彩開光折枝蓮花紋罐 底部

斗彩開光折枝蓮花紋罐,明成化,通高12.7cm,口徑6.2cm,足徑6.5cm。清宮舊藏。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斗彩裝飾。肩部和近足處分別繪覆、仰月花紋。腹部均飾五個菱形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蓮紋,開光之間隔以上下呼應的折枝蓮和花葉紋。罐附平頂圓蓋,蓋面微隆起。蓋面繪上小下大正方形成90°角疊放,小正方形的中心繪朵花,四角均繪如意頭紋。蓋周邊繪礬紅彩卷草紋。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綠、黃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開光是瓷器裝飾方法的一種,系指在器物上先用線條勾描圓形、菱形等區域,然后在區域內描繪圖案。這一技法能夠起突出圖案主題的作用。擅用開光技法進行裝飾是成化斗彩瓷器的一個特點。

斗彩怪石花蝶紋罐

斗彩怪石花蝶紋罐 底部

斗彩怪石花蝶紋罐,明成化,高10.5cm,口徑10.8cm,足徑9cm。


罐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通體斗彩裝飾,于坡地上描繪怪石牡丹和怪石月季各兩組,相間排列,輔以飛舞的蝴蝶。全部圖案均在釉下以青料勾勒輪廓線,釉上填涂紅、黃、綠、紫等彩,給人以清新亮麗之美感。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形體飽滿,釉質白潤,畫意生動。


從傳世和出土的成化斗彩瓷罐來看,其造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高體罐,另一種是矮體罐,此罐屬于后者。清代康熙時景德鎮窯曾仿制過這種斗彩怪石花蝶紋罐。

斗彩寶相花紋蓋罐

斗彩寶相花紋蓋罐 底部

斗彩寶相花紋蓋罐,明成化,通高19.7cm,口徑7.9cm,足徑8.4cm。


此罐為目前所見成化斗彩罐中形體較大者。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淺圈足。通體斗彩裝飾。肩部與頸部分別繪如意頭紋和蓮瓣紋。腹部繪六組團狀折枝蓮托寶相花紋,團花間隔處上、下間繪對稱朵云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附蓋并非原偶,查《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可知,此罐上的蓋子當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所配。檔案中稱之為“成窯五彩荷花罐”。蓋頂繪佛杵紋,環以相間排列的朵云和朵花,周邊繪如意頭紋。


此罐造型娟秀,與靈動活潑的團狀圖案相配,可謂相得益彰。所施釉上彩以紅、綠彩為主,局部使用黃彩,給人以清麗優雅之美感。

青花怪石茶花紋碗

青花怪石茶花紋碗 底部

青花怪石茶花紋碗,明成化,高6.7cm,口徑15.3cm,足徑5.2cm。清宮舊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外壁青花裝飾,繪三組怪石茶花紋,間以坡地花草、飛舞的蜜蜂。足內施青白色釉。外底青花雙線圈內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


胎體輕薄,釉面光潤,繪畫筆觸細膩,青花發色淡雅,所用青料當為產于江西省樂平縣的平等青料。此件青花碗稱得上是堪稱開創了青花瓷器新的美學風范的典型——成化官窯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斗彩高士圖杯

斗彩高士圖杯 另面

斗彩高士圖杯 底部

斗彩高士圖杯,明,高3.4cm,口徑6.1cm,足徑2.6cm。


杯敞口微撇,口以下漸收至底,淺圈足。外壁飾斗彩“羲之愛鵝圖”和“伯牙攜琴訪友圖”,畫中蒼松翠柏、垂柳輕拂,山石花草間王羲之身穿紅衣,臨池側坐,俯視水中游鵝,一綠衣童子持書侍立于旁;俞伯牙綠衣前行,一紅衣琴童攜琴隨后。底書青花雙方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此杯紋飾構圖疏朗,意境高雅,施彩以青花和紅、綠兩彩為主,并略微點染黃、褐二彩,使畫面顯得清新雅致。

青花梵文杯

青花梵文杯 杯心

青花梵文杯 底部

青花梵文杯,高4cm,口徑7cm,足徑3cm。


杯淺式敞口,斜腹,內凹足。外口飾青花弦紋2道,腹部以青料書寫梵文兩周,足底雙方欄內雙行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時期開始出現于僧帽壺、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時期更為流行,多見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潤,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底部

青花團花紋臥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徑13.7cm,足徑6.9cm。


碗淺式,敞口,臥足。底釉白潤細膩,碗外口邊飾青花弦紋2道,腹部繪6朵圖案式團花,團花以青花雙勾方法繪制,青花呈色淡雅。足底青花雙圈內雙行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青花原料采用國產的平等青,色澤淡雅,與白潤的釉質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種清新淡雅之風格。

斗彩高士杯

斗彩高士杯 底部

斗彩高士杯,高3.4cm,口徑5.9cm,足徑2.7cm。


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漸斂,淺圈足。足內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杯外壁繪兩組斗彩紋飾,一為“王羲之愛鵝”,一為“俞伯牙攜琴訪友”,故有“高士杯”之稱。畫面中王羲之著紅衣,臨池俯視水中游鵝,身后一綠衣童子手捧書卷,四周環以垂柳、野花,彩云輕飄。另一面俞伯牙服綠衣,頭扎雙髻,穩步前行,一紅衣書童抱琴相隨,四周松柏蒼翠,野菊叢簇。兩組畫面之設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紅彩及水綠為主,略施黃、赭二彩,鮮麗明快。


此杯造型輕巧,畫面構圖虛實得當,主次分明。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 蓋面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通高11.3cm,口徑7.9cm,足徑10.3cm。


罐直口,圓肩,豐底,圈足。附直口、平頂、無紐圓蓋。造型圓潤秀美,胎體輕薄,釉色潔白,青花顏色淡雅勻凈。外壁飾蓼花、蒲公英、野菊紋,上部點綴蝴蝶2只,下飾坡坨淺草,配以洞石蕉葉,呈現出“九秋花蝶”的美妙情趣,活潑自然。罐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胎輕釉潤,光潔無瑕,如脂似玉。紋飾線條纖細柔和,飄逸瀟灑,乃受當時宮廷審美趣味的影響。瓷畫在空間處理上疏密得當,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藝術效果,是存世不多的成化青花罐中之佼佼者。

本文摘自人民瓷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斗彩明成化時瓷器的典型器
明代彩瓷之冠——成化窯斗彩
中華瓷釉—— 斗彩
中國國家博物館——明朝瓷器藏品賞析(四)
明朝瓷器欣賞
大明·弘治皇帝的青花瓷(上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琼海市| 濉溪县| 大冶市| 沂水县| 四平市| 鹿邑县| 蚌埠市| 孝义市| 巫溪县| 普安县| 吉安市| 靖远县| 富民县| 嘉荫县| 将乐县| 阆中市| 深泽县| 黄山市| 福清市| 平昌县| 建湖县| 遂平县| 东山县| 利辛县| 黄平县| 西林县| 永善县| 城固县| 玉树县| 澎湖县| 曲周县| 衡水市| 盘锦市| 宜春市| 高淳县| 通化县| 湘西| 凉山| 花莲市|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