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球經濟整體復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強勁復蘇的主要力量,全球新舊動能轉換加快。2018年,全球經濟將持續復蘇,邁進新的增長關鍵期,但由于增長力度不足,長期結構性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全球性的經濟與金融風險依然存在。
非洲篇
經濟結構轉型為重中之重
文/本刊駐達喀爾記者 郭 凱
近年來,作為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非洲大陸,其經濟發展的表現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非洲開始真正成為“希望的大陸”。一方面,和平、穩定與發展已成為非洲各國的主流共識和共同追求的目標,非洲大陸已從原來的戰亂頻發、遇到政治問題動輒武力相向,過渡到以談判為主、和平解決問題的新時代。各國也把追求自身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主要任務,取代了之前的地緣政治野心,和平穩定大環境自然有利于非洲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歐、美、中、日、印等各大經濟體也不同程度上受到自身市場飽和、產能過剩、國際貿易整體疲軟的影響,紛紛把目光投向非洲,開拓市場,力圖早日站穩腳跟,與非洲國家一起共享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非洲大陸蘊藏著豐沛的自然資源,以及快速成長中的巨大市場,勞動力充足,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需求旺盛。總體上看,2018年的非洲經濟,將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如何促進經濟結構的持續轉型升級,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是擺在非洲各國面前的主要問題。
非大宗商品出口國增長強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發表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發展展望報告,預計2017年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為2.7%,2018年將達到3.5%。整體呈緩慢溫和回升態勢,高于2016年的1.4%。
報告指出,從1995年到2015年,非洲地區保持了5%以上的經濟增長,但受到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一些非洲資源出口大國如尼日利亞、南非等國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這種嚴峻的局勢2017年也難以得到緩解。由于上述兩個國家在非洲經濟體量中占比最大,GDP分別占非洲的29.3%和19.1%,他們經濟增速下降,也是導致非洲整體經濟下滑、增速緩慢的重要原因。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非洲礦物出口國普遍陷入經濟困境,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依賴石油和礦產品出口的安哥拉、加蓬、赤道幾內亞、蘇丹、乍得等國。雖然目前大宗商品價格有所回升,但是這些國家經濟要想再回到當年的爆炸性兩位數增長已不再可能。唯有及時調整經濟結構,擺脫單一依靠資源出口的經濟結構,才能保持未來整體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
相比資源富國,那些非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相對穩定,發展勢頭強勁。在東非,埃塞俄比亞、盧旺達、肯尼亞、吉布提、坦桑尼亞等國經濟表現搶眼,年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在西非則是塞內加爾和科特迪瓦。這些國家受益于國際油價的走低,私人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強勁增長,加之商業環境和宏觀經濟管理能力的改善,創造了經濟的逆勢增長。與資源富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都在致力于經濟多樣化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和服務業發展,并努力摸索自身的工業化道路,促進出口商品種類的多樣化,通過制定國家發展長遠計劃,完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來加快經濟改革的步伐,力圖構建強勁的內生增長動力。在2018年,這些國家的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消費和投資為主要動力
對于2018年的非洲經濟來說,消費和投資將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追求眼前經濟發展紅利的同時,也要下大力氣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創造就業,改善投資環境。這樣才能為今后的經濟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貿易領域,應保持目前快速發展的勢頭,追求“兩個多樣化”。
投資方面,2017年外部資金流預計將從2016年的1777億美元上升到1797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匯款仍是非洲最重要的外部資金來源。得益于來自遠東和中東的投資,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預計為575億美元。投資流向也從偏重于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向更多樣的渠道轉變。如包括金融服務、信息和電信服務等在內的服務業,以及家電、汽車、奢侈品等消費品領域。
消費方面,隨著非洲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消費者購買力的提高,消費群體的擴大,加之非洲人普遍有歐美國家一樣的超前消費觀念,使得消費越來越成為拉動經濟增速的主要動力。在過去三年,國內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拉動非洲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經濟增長超過6%的部分非洲國家,都是通過擴大內需的方式,實現了經濟較快增長。
促進非洲特色的工業化
目前,世界各大經濟體都在努力進行自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為非洲早日實現工業化賦予了嶄新的外活力。進入二十一世紀,發展非洲工業化所需的創新戰略,應融合非洲全部潛力,立足非洲實際,促進非洲特色的工業化。首先,創新工業化戰略。應打破行業思維,工業化不僅僅針對制造業。凡是有潛力實現高增長、創造就業的經濟領域,都應加以鼓勵,輕工業與重工業并重。目前,約一半非洲國家制定了旨在打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業發展戰略,但是要考慮當地的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勞動力效率等實際水平,避免一擁而上,最后造成重復生產,低效競爭;其次,工業化戰略應涵蓋潛力較大的創業者,給各種企業以充足發展的空間和平等的發展舞臺;最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促進內部各部門有效協調,避免出現政出多門、相互掣肘的現象,干擾企業發展。
同時,非洲各國也應廣開門路,積極發展農業、商業、信息、通訊、醫療、教育、旅游等多種經濟,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為非洲的青年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非洲擁有大量的青年勞動力,被普遍認為是巨大的“人口紅利”。但是事實上,由于國內工作崗位缺乏、缺乏工作經驗、就業穩定度低,職業教育與培訓跟不上,工資水平低,造成了較為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和“在業窮人”現象,非洲青年失業率是成年人的兩倍。無業和失業青年不但給非洲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治安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影響著非洲經濟未來的健康發展。目前,一些非洲國家政府已經積極付諸行動,促進青年人就業。例如,加納創建了全國青年服務和賦權計劃,使大學畢業生獲得必要的技能并幫助他們找到工作;毛里求斯制定了鼓勵青年人參與技術和職業教育的計劃;贊比亞推出了一項全國青年政策和一個青年企業基金來刺激創造就業機會,等等。非洲各國普遍希望通過教育培訓,提升青年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
影響2018非洲經濟發展的因素
總體上看,2018年的非洲經濟將繼續保持穩中求進的積極方向,有望繼續實現溫和增長。其面臨的主要有利因素包括:全球經濟逐漸復蘇,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2018年增速有望分別提高到2.0%和4.8%,非洲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國投資都將從中受益;大宗商品價格有望得以回升,以資源出口為主的非洲資源富國將得以暫緩緩解目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商品價格的恢復可以成為多數非洲國家預算赤字的緩沖器,也可以成為經濟恢復和增長的催化器;由于數字經濟的創新、電子政務的推行及大量的制度改革,非洲國家的經商和政府管理環境普遍得以改善,私人消費、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增加、地區間一體化力度加大引致市場擴大,私人投資的流入增加并趨于多元化。
同時,2018年非洲經濟增長也面臨一系列不利因素,如和平問題和恐怖主義威脅仍影響馬里、南蘇丹、利比亞、尼日利亞、喀麥隆、索馬里、剛果金、中非、乍得、尼日爾、布基納法索等國的穩定與安全;厄爾尼諾現象嚴重,糧食危機狀況仍然在埃塞俄比亞等國時有發生,尼日利亞與南非兩大經濟體的經濟仍未徹底走出低谷,無法發揮“增長火車頭”的牽引作用;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的短板阻礙工業化的推進;政府招商引資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還需加強,商業環境仍需改善。
《經濟》——見證與思考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