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概念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根據對總產出的影響方面,可把貨幣政策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
經濟蕭條時:
中央銀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
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
中央銀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作用
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
積極的貨幣政策
主要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
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
主要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
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采用緊縮性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主要措施
運用貨幣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下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三,改變存款準備金率。
第四,調整再貼現率。
貨幣政策目標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
(1)穩定物價。
(2)充分就業。
(3)促進經濟增長。
(4)平衡國際收支。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
2
>>>>
中介目標
中介目標是距離政策工具較遠但接近于最終目標的金融變量,其特點是中央銀行不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比較穩定。
中介目標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中介目標的金融指標主要有:長期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量
>>>>
操作目標
操作目標是接近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的金融變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響,其特點是中央銀行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不大穩定。
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標主要有短期利率、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基礎貨幣等。
貨幣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1)存款準備金制度;
(2)再貼現政策;
(3)公開市場操作。
>>>>
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惠利率;
(5)特種存款
>>>>
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
補充性工具主要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間接信用控制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
其具體手段包括:規定利率限額與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 。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1
凱恩斯學派
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M,改變了利率r,而利率的變化則通過資本邊際效率的影響使投資I以乘數方式變化,而投資的增減則會進一步影響總支出E和總收入Y。這個過程可以直觀地用符號表示為:MrIEY
在這個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關鍵環節是利率。
凱恩斯學派在貨幣傳導機制的問題上,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強調利率的作用,認為貨幣政策在增加國民收入的效果上,主要取決于投資的利率彈性和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
如果投資的利率彈性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小,則增加貨幣供給所能導致的收入增長就會比較大 。
2
貨幣學派
與凱恩斯學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則強調貨幣供應量變動直接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用符號表示就是:MEIy
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在貨幣傳導機制中不起主導作用,而是貨幣供應量在整個傳導機制中發揮著直接作用。
顯然,與凱恩斯學派強調利率在貨幣傳導機制中的作用不同,貨幣學派強調的是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該學派認為: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不是通過利率間接來影響投資和收入,而是因為貨幣供應量超過了人們的意愿持有量,從而直接地影響到社會的支出和貨幣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