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個人僅讀過一遍道德經(帶一遍翻譯),所以理解可能不精,見諒。
了解一個人,必先了解其所代表的階級,縱使博學如老子,通其言行亦有所適用的階級。老子現存的著作中,只有《道德經》這么一本,這也是我們最為直觀的看待老子思想理念的一個方法。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老子屬于奴隸主階級,這一點我是比較同意的。而諸子百家中,其思想都是站在統治階級上的:儒家代表的是文士;墨家代表的是武士;道家代表的則是隱士,還有后來的策士、方士等等...雖然從事的事業不同,但本質上都是一個階層的人。(這一段是在百度上看到的。)
回歸本題,老子屬于奴隸主階級,服務于統治階級,又代表的是隱士。而努力是什么?努力更像是一個個人問題,道德經是給統治階級看的,你講一句努力這誰都知道,又沒什么大的哲理;況且老子這個人崇尚無為而治乃至不為而治,所以說“努力”這個詞是跟他的主體思想有些偏頗的。
但這并不能說老子不崇尚“努力”,無為而治也不只是躺著就把錢給掙了的意思。道是老子所創,他認為大道是無法訴說出來的,我們暫且理解為個人修養:《道德經》下篇德章中,老子開篇又說上德不德,即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
而努力這個詞一看就是個動詞,既不屬于內在的修養,又和老子的“上德不德”有些差池,所以綜上理解,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
(二)
再瞎聊一些其他的:道家為什么沒有打敗儒家成為我國主流思想?
如果說諸子百家是考生,統治階級是閱卷官,孔子,韓非子都在奮筆疾書,只有老子搖著個酒壺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先秦紛亂沒有人管這個糟老頭子,擱到漢武帝這個雄韜偉略,暴脾氣的人身上……
而且老子的思想有些也確實消極,《道德經》第四章“上見可欲”以及第81章“小國寡民”是大家最為質疑反對的一章,認為其是愚民思想。
老子絕對不是無為,他敗在太過于理想化,你讓一個君王功成弗居,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這可能嗎?老子的矛盾點就是,他服務于統治階級,卻試圖不斷削弱統治者的權利,這是哪一個統治階級都不愿看到的。
所以說到了現在,道德經成了修身養性的典范,政治目的愈加淡泊。
那么儒家為什么能贏呢?事實上儒家從來沒有贏過,它永遠是儒家,而非儒教。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文化人唾棄,漢武帝卻是喜歡的不行,道理很簡單,控制。
在我國古代,永遠是統治階級控制儒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擺弄統治階級。毫不夸張的講,這是我國古代政治最為成功的一部分。
所以,往小了說,道德經是老子個人的思想理念,往大了說是他治國理政的一種方式。
儒家和道家,一個治國,一個修身,實在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