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沒有偏頗,但常庇佑得“天道”的有德之人。得“天道”便會得到好報,否則便會受懲罰。
2.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治理國家要用正道,用兵作戰則要用詭道。此言用兵作戰與治國安邦不同,可以不擇手段,運用詭道,從而出奇制勝地戰勝敵人。
3.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處理事情應當在問題還沒出現的時候,治理國家應當在變亂還沒發生的時候。這是老子的見解,其治國的理念非常清楚,即“防患于未然”,可謂真知灼見。
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
出自《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于做將領的人不輕易表露勇武之氣,善于作戰的人不輕易被敵人激怒。此言做將領的要善用智而不是好用武,對敵作戰要沉著,不要被情緒所左右。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道理;同樣,可以用言辭描繪的名稱,也不是哲學意義上永恒的名稱。
6.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出自《老子》第三十章。師,大軍所到之處,必然蕩然無存,只會留下叢生的荊棘;大戰之后,一定會有饑荒之年。此言戰爭巨大的破壞力與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災難,意在反對戰爭。
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出自《老子·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預示著丑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就預示著惡的觀念也就同時存在了。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老子·第五章》。天地無所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無所偏愛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一樣對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自《老子·第七章》。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事業。
10.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出自《老子·第三章》。圣人治理天下,就要簡化百姓的頭腦,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永遠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欲望。這樣,那些有才智的人就不敢妄為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