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曾國藩誡子書》
君子慎獨,是幾千年來被奉為修身養性最高境界的法則。
《禮記·中庸》中記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指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時,也要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
歷史上有很多“慎獨”的生動例證,康熙將“慎獨”概括為“暗室不欺”,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塊醒目的橫額,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兩千多年后的曾國藩,在臨終時告誡其子:“慎獨則心安”。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天,曾國藩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早已寫好的遺囑。
曾紀澤雙手把紙展開,第一條寫的就是:“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里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養心最難做到的,就是慎獨。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會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可見,慎獨并非追求空間上的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它講求的是自我的修養,是在無人覺察處,依然“三省吾身”。時刻警醒、小心謹慎、不放縱、不逾矩。
慎獨,是一場自我與全世界的對話,更是自我與靈魂的對話。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孤獨中保持自我,在孤獨中修養自我,無論什么時候,他都不會茍且的去迎合別人,更不會在獨處的時候放縱自我。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也能在絢爛中歸于平淡,讓經過省察的人生充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