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烈火烹油的大唐盛世遭受當頭一棒,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叛唐,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由此爆發。
前一秒還是天上人間,此刻卻淪為人間地獄,河北、中原、關中地區戰火頻仍,洛陽、長安相繼失守,大唐盛世轟然倒塌,歸于凡塵。那么這場破壞力極大的安史之亂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有哪些呢?今天將從3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盛世長安
安祿山,突厥人,深受唐玄宗寵信,自認為楊貴妃義子,天寶年間十大節度使,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地。那么作為外族位極人臣應該感恩戴德,為啥會反叛?
這要從唐玄宗后期的朝堂說起。李隆基繼位之初,任用姚崇、張說、張九齡等賢相,締造了開元盛世。沉迷于豐功偉績的李隆基開始連出昏招,罷免張九齡,任用奸相李林甫為相長達十九年!李林甫當政期間,一方面為李隆基歌功頌德,贏得皇寵,另一方面下狠手排除異己,培養黨羽。朝堂他能控制,但是邊疆戰事他無法完全掌握,若有大將建立不世功勛,必將威脅他的相位,所以他上書: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任用胡族人為將,將來即使建立戰功也因為沒有黨羽無法在朝堂對其形成威脅,這也是唐玄宗期間出現如安祿山、哥舒翰、高仙芝等外族將領的原因之一。
李林甫為歷史十大奸相,大搞朋黨,將天寶年間的朝堂搞得烏煙瘴氣,矛盾尖銳。李林甫去世之后,十大奸相另一人楊國忠粉墨登場!
取悅于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安祿山
楊國忠,楊玉環的哥哥,因為楊貴妃的緣故獲得李隆基寵信,被提拔為相。與李林甫相比較,楊國忠是依靠裙帶關系上位,少了很多的政治手段,卻是更加飛揚跋扈,粗暴地打擊異己,朝堂上留下來的多為奸佞諂媚之徒。對于楊國忠這種“不學無術”的人,安祿山是很不感冒的,根本不搭理他,這讓楊國忠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侮辱,便開始頻繁在李隆基耳邊打小報告,甚至說安祿山謀反,這就更加讓安祿山忌恨楊國忠。
李隆基對于日漸尖銳的朝堂矛盾熟視無睹,最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起兵叛亂。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大唐兵制的改變,另一方面是李隆基本人的昏庸。
唐初實行府兵制,何為府兵制?在全國各地設立大約630個折沖府,每一個折沖府管理特定區域內兵員,平時這些兵員為農民,偶爾由折沖府召集參加軍事訓練。一旦前線有戰事,皇帝會任命一員大將為行軍大總管,大總管憑著圣旨到兵部領兵,兵部則是根據圣旨要求特定區域內的折沖府提供兵員。戰事結束之后,軍隊解散,將軍回朝堂交差,而兵員回到各自折沖府,繼續耕田,等待下一次召喚。
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可以有效杜絕武將兵權過大威脅皇權。
府兵制
但是隨著大唐的發展,府兵制越來越難以為繼:
首先,社會發展了,貴族、豪族越來越多,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導致很多折沖府的兵員已經無田可種,為了活命只能成為流民,逃離所屬折沖府。折沖府內沒有兵員了,朝廷再要調兵也是無計可施。
其次,太宗年間多是大唐主動出擊,有充足的時間來調集軍隊,高宗晚年,大唐戰略收縮,多是外族攻打大唐,這些游牧民族行動迅速,根本沒有時間留給大唐從各地折沖府調集軍隊。
所以府兵制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在邊疆重地建立軍鎮,一來可以招撫逃往邊疆的流民,二來常駐軍隊,有效應對外族入侵。管理軍鎮的長官后來稱為節度使!
軍事戰略的演變
經過唐睿宗、唐玄宗時期發展,一共形成十大節度使,這些節度使能自由募兵,管理轄區內財政、行政,儼然成為一方諸侯,特別是像安祿山這樣兼著三地節度使的,手上握有15萬大軍,想要起兵造反很簡單。
安祿山能順利起兵也離不開李隆基的昏庸,他沉浸在盛世之中,對危險沒有一絲警覺性。敢于把15萬大軍完全交給安祿山這就是致命錯誤,另外安祿山謀反需要很長的準備時間,期間包括王忠嗣等大將都給李隆基提了醒,有的還指出證據,都被李隆基忽略,朝堂之上漸漸無人再講,所以安史之亂爆發后李隆基還不相信,足見其昏庸。
昏庸落魄的李隆基——長安十二時辰
高祖年間,大唐誕生于隋末戰火中,平定天下,傲視諸雄;
太宗年間,滅東突厥,三征高句麗,打得四夷賓服,高呼“天可汗”;
高宗年間,滅西突厥、百濟,帝國版圖達到最大;
然而到了最強盛的玄宗年間,為什么面對安祿山的15萬大軍,不到一年的時間洛陽、長安兩座都城相繼陷落,皇帝倉皇出逃,而后還花了8年時間才能平定叛亂?
這還要說回節度使。天寶年間共十大節度使,每一地節度使都有規定的兵員額度,具體見下圖:
十大節度使總兵力約50萬,而此時中央軍的兵力大概大概9.4萬左右,如果按照紙面實力,60萬大軍之中,安祿山15萬,大唐45萬,應該是占據足夠優勢,怎么會不堪一擊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點,節度使的兵力都是在邊疆區域,沒有皇帝的詔令不可能開進內陸,否則誰知道你是謀反還是勤王。而安史之亂早期,李隆基一開始不相信安祿山造反,后來確認了,也僅僅是安排中央軍以及就地募兵平叛,沒有調集邊軍勤王。
第二點,就算后來李隆基調兵勤王了,但是大軍開拔需要一系列準備,而且都在邊遠地區,遠水救不了近火。
第三點,中央軍雖說有9萬多人,但是大唐安定了太長時間,他們在長安養尊處優,而且很多都是勛貴子弟來混資歷的,戰斗力怎么能和常年在邊疆作戰的虎狼之師相比呢。
戰斗力的巨大差距
第四點:安祿山攻打洛陽時,李隆基竟然命令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在關中募新兵守城,連正規的訓練都沒有,怎么抵擋安祿山?所以洛陽很快失守。
第五點:李隆基的昏庸無能,他先是聽從宦官的意見殺了敗軍之將封常清、高仙芝,導致自己手上無人可用,硬逼著年邁多病的哥舒翰上前線。安祿山從洛陽殺向長安,中間有一道雄關——潼關,哥舒翰率領中央軍及新兵約15萬人堅守,憑借潼關險要,守下大半年不在話下,但是李隆基認為守不能體現大唐國威,逼著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知道自己手下這群兵的戰斗力,出戰之前大哭,最后全軍覆沒,潼關失守,李隆基倉皇出逃。
安史之亂并不是偶然發生,它是大唐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只不過應為李隆基的昏庸無能,讓這場危機的破壞力無限放大,最終讓大唐王朝一蹶不振。
陷落后的長安再也無法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