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球資源緊張的矛盾不斷加劇,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遲早有用盡的一天。各國也不斷加大各種清潔能源的投入,其中最具前景的核聚變,這將徹底解決人類能源問題。2017年時中國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就實現了穩定運行101.2秒,是世界上首個實現穩定運行超過100秒的裝置。該裝置運行溫度達到了1億攝氏度以上,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也被成為“人造太陽”。話不多說,下面介紹一下托卡馬克裝置的前生今世:
托卡馬克(Tokamak)裝置最早是前蘇聯20世紀50年代發明出來的,在該裝置產生穩定聚變能科學上已經證明可行。但,注意是但以前由于技術限制,相關結果都是短脈沖產生,因此持續時間不長。
核聚變約束主要有兩種慣性約束和磁約束。慣性約束就要用到激光,但是千赫茲的激光技術上做不到,直接pass。就只剩下磁約束了,磁約束需要有封閉的磁力線約束等離子體,所以就出現了“甜甜圈”-一系列大的通電線圈做成環形。此時,形成的同心圓磁力線,內側磁場大于外側,等離子體受磁力梯度影響,電荷會進行分離,導致等離子體整體向外側漂移。如果再加一個垂直環面的磁場將等離子體向內推一推,便可將等離子體穩定。所以,托卡馬克裝置磁場一般都由三部分構成:環形磁場+等離子體電流磁場構成環形螺旋磁場,極向磁場(垂直環形面)控制等離子體位置。
托卡馬克裝置原理
中國擁有全球唯一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2017年的時候實現穩定核聚變101.2秒。超導技術成功應用在核聚變中,穩定可控長時間運行將變為可能。
東方小太陽-合肥
今年6月5號,全新的托卡馬克裝置環流器2號(HL-2M)裝置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成功交付,新一代的“人造太陽”開始正式總裝,中國人距離核聚變清潔能源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新的托卡馬克裝置HL-2M,其中的等離子體是由電子和離子組成,電子溫度超過一億攝氏度,離子溫度約為5千萬攝氏度。我國新的托卡馬克裝置規模大,參數高,等離子體電流也將從1兆培提高到3兆培,這將極其有利于核聚變關鍵技術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核聚變將是可控的。
最新托卡馬克裝置HL-2M
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有望在五年內完成,中國一旦成功將擁有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反應堆。這座裝置可帶來巨大的能源,可以實現人類最狂野的夢想。該裝置成功后,不僅提供無盡能源,還可用于軍事領域,如電磁炮和激光束等,前景無限。
將容納世界上最大托卡馬克裝置的大樓
ITER項目建筑工地側視圖
ITER項目建筑工地俯視圖
等離子體流厚度將是現有最大托卡馬克裝置的10倍
人類歷史上最大,最雄心勃勃的能源實驗ITER項目建筑(地點:法國)已經完工。ITER項目始于1985年,由來自35個國家的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ITER目標輸出功率500兆瓦,隨著建筑的完工,該裝置的數百萬個部件組裝預計需要5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