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齊王建在秦人的威逼利誘之下出城投降,齊國七十余城不戰而下。王賁大軍分兵據守,戰國時代的大幕驟然落下,齊王以其懦弱敲響了秦帝國橫空出世的鐘聲。秦王嬴政“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君主專制帝國在世界東方冉冉升起。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華文明從此走上了人類社會農業文明的巔峰。
秦朝形勢圖
1974年3月,嚴冬初去,春寒料峭。在一駕打井機器隆隆的轟鳴聲中,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誕生了,就是舉世矚目的“秦始皇兵馬俑”。秦帝國睥睨天下的百萬雄師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能夠一睹秦國虎狼之師當年的風采。時光荏苒,2000多年的歲月彈指一揮間。曾經“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的大秦王朝在那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的千古帝王手里究竟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呢?
兵馬俑-圖片來自網絡
有關秦王朝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筆者寫本文的時候頗有些無從下手之感。遂重新讀了一遍賈誼的《過秦論》,突然之間似乎豁然開朗。論秦之得失功過,千古文章,莫過《過秦論》矣。本文就從《過秦論》談起吧。我們這里先做下引述。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只引用這一段,因為本文的內容主要就是圍繞這段來講述的。仔細想下,賈誼先生以其敏銳的智慧,用短短200余字將秦王朝建立之初的諸般舉措全部納入其中。不禁讓人贊嘆。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如果進行總結,秦王朝其實就是從三個方面為后世創建了一套經久不衰的帝國統治之術。其一為“君王之道”、其二為“固國之道”、其三為“治國之道”。
《韓非子·道五》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新朝初立,百廢待興。對于之前“地不過千里”的秦國來說,橫掃六合之后面對的是一個地域廣闊,民風復雜的大一統王國。如何確立一套完善的國家管理制度非常關鍵。而當時朝堂之上分為兩派,分別是“保守派”和“改革派”。
秦滅六國示意-圖片來自網絡
以淳于越為首的持“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種效仿古法的“分封制”在朝堂內外頗受眾人支持。始皇帝并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召集群臣,讓大家商議。李斯作為改革派的代表,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論。我們這里不做轉述,事實上,李斯的說法非常符合始皇帝的心理,始皇帝遂“分天下以三十六郡”。后來隨著擴邊戰爭,增至46郡,不過這個學界一直存在異議,還有41郡、42郡48郡等各種說法,蓋因史籍記載不詳加上秦朝時間短,與漢之郡治出現混淆不清之故,我們不做深論,取譚其驤先生46郡之說。
秦朝郡縣
這里充分能夠看出來秦始皇深得韓非的“以靜制動,虛以待實”的君王之道。韓非雖然死于始皇帝之手,但始皇帝還是非常贊同韓非之說的。
《韓非子·八經》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
所謂“天下治者,賞罰而已”。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對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法家的“賞罰依法”而不能“懷愛而聽”的一套理論也深得始皇帝之心。秦在商鞅之法的基礎上結合韓非子的理論制定了一套《秦律》,雖然已經失傳,不過從出土的“云夢竹簡”上我們還是幾乎可以一窺其全貌的。《秦律》所設條令非常全,對各種刑罰也都做了明確規定。今天看來,處罰手段的確是很殘酷。所以漢隨秦制后一度也是如此嚴刑峻法,在漢文帝時才有所改變。
圖片來自網絡
秦以后的王朝大多是“以儒治國”,不過事實上都是“外儒內法”。雖然君權至高無上,但“帝王之道”卻是任何一位君王都不可忽視的。韓非子的另一套理論在始皇帝時期也付諸實施了。
《韓非子·揚榷》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這句話就是說帝王要隨時鏟除那些逐漸擴大的勢力,雖然李斯與韓非不睦,但作為法家的杰出代表,在這點上李斯與韓非的觀點是一致的。在李斯的推動下,始皇帝焚毀了除《秦紀》之外所有其他六國的史籍和先秦諸子百家的各類著作,又活埋了四百六十名所謂“儒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從后世看來,始皇帝此舉雖有推行改革統一思想之由,但對先秦文化的毀滅性打擊還是讓人扼腕嘆息,君權的放縱讓這一文化慘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憾事。
圖片來自網絡
始皇帝又收繳了六國散落各處的兵器,鑄造了十二個大銅人。所有兵器及農業用具皆由國家統一來制作。并“車同軌、書同文”,同時統一了各地的度量衡,對中國大一統王朝理念的形成居功至偉。
這就是《過秦論》中所言“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以武力起家的秦人,自然是極度崇信武力的作用。這時候,已經據六國之地的秦王朝隨著各項制度的日趨完善和落實,在始皇帝眼中,山東六國的遺民已經不足為患了。邊境的隱患擺到了始皇帝面前,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秦能夠橫掃山東六國,關中四塞之固所帶來的的優勢是不容忽視的。所謂“擅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始皇帝對此自然是很清楚。所以始皇帝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5年連續三次巡視邊郡,最后一次巡邊向東到達碣石(遼寧山海關外),沿著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雁門諸郡一路巡查,于上郡返回咸陽。幾次巡查,讓始皇帝對整個邊境情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為始皇帝制定邊郡的防守策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巡邊
戰爭對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及運輸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于是始皇帝圍繞著關中和中原地區修建了幾條關鍵的馳道,并同時在關中、中原、西南和東部沿海建立了數座戰略儲備的糧倉。以備戰時之需。按照學者推測,在這個階段秦已經對燕趙原有部分長城進行了修繕(主要是陰山南的內長城,下圖綠色部分)。這些準備工作完成的同時,秦王朝就吹響了向匈奴人進軍的號角。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原本被趙國李牧驅逐的匈奴人再次入侵河套之地,對邊境諸郡頻繁的侵擾和搶掠。成了新生的秦帝國的一個心腹大患。所以始皇帝第一步是驅逐這些進入秦帝國邊郡的匈奴人。
匈奴內侵河套
此時的匈奴人主要分布在陰山西部和賀蘭山北部地區。還有一些小股勢力散布在隴西及河套地區就是后來被稱作河南地的地區。
公元前215年秋,年輕的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久經沙場的大秦鐵軍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蒙恬軍的作戰方略也很清晰。主力部隊由上郡出發進入河套平原的北部,另一支部隊則由北地郡出蕭關向河套南部進軍用來肅清散布于隴西及河套的小股匈奴勢力。主力部隊由河套西北方渡過黃河直取狼山地區的匈奴主力。西線部隊掃平隴西匈奴勢力后分兵兩路,其一從河套西南方渡過黃河然后從賀蘭山側包抄匈奴狼山主力,其二在清理完河套南部匈奴勢力后與主力部隊匯合,之后向狼山的匈奴主力進軍。戰爭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進入秦地的匈奴人驅逐出去。恢復秦趙原有疆域。第二階段是徹底擊垮匈奴人。
第一階段的戰爭進程完全演變成秦軍對匈奴人的碾壓。做好了充分戰前準備和作戰計劃的秦軍以步兵、騎兵、戰車組成了多兵種大兵團,勢如破竹般迅速將散布在河套平原諸地的各股匈奴勢力擊潰。東西兩路大軍蕩平河套平原后順利在黃河南岸匯合。
蒙恬北擊匈奴
匈奴人被突如其來的秦軍打蒙了,在被秦軍趕出河南地之后才如夢方醒,頭曼單于不甘丟掉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集中兵力準備反撲,不過還沒有等到反撲的時機,經過冬季調整的秦軍就渡過黃河,第二階段戰役打響。
秦軍第二階段作戰同樣有著很清晰的戰略部署。蒙恬所率領的主力部隊渡過黃河攻占高闕(上圖所示位置,是北上的要隘),然后北上陽山,向東攻擊北假。而另一支部隊則搶占賀蘭山高地,對主力部隊的側翼進行保護。
在強大的秦軍精心組織的進攻下,匈奴人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不過實力上的差距太懸殊。不得不向北逃到漠南地區,就是《過秦論》里所言“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無論心理上還是軍事上,強大的秦軍徹底將匈奴人打垮了。
匈奴遠遁
蒙恬非常順利的完成了始皇帝的戰略布局,匈奴人遠遁以后,蒙恬率領幾十萬秦軍就地駐防,并對趙時期修筑的陰山北的外長城進行整修。同時對各處長城的斷接之處進行了連接。還在關鍵的隘口修建了一些鄣塞。始皇帝同時在此增設郡縣,遷徙邊民。 又修建了著名的秦直道,河南地這個命脈之所,復歸秦人矣。自此,秦北部邊疆已固。北方烽煙四起之時,中國南方大地也并沒有閑著。下面我們將視線轉向中國南方地區。
秦橫掃六合之后,除了北部匈奴人屢屢寇邊,中國南部還有一片廣大的地區游離于華夏之外。就是秦漢時代所說的“百越”,位于今天的福建、浙江東南部以及廣東和廣西的部分地區。這里氣候溫潤,叢林密布。但與當時華夏傳統地區隔著南嶺諸山及諸多大江與河川。這里世居著被統稱作“百越”的土著部落。
百越
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這些越人實際上就是良渚文化后沒有融入華夏文化的那群人,主要分作“西甌”、“東甌”、“南越”、“閩越”、“于越”、“駱越”等,后世統稱為“百越”。限于篇幅,本文不做更多解讀,我們看下始皇帝南征百越的這段歷史吧。
秦滅楚以后,曾趁勢攻取了百越的部分地區。原因其實很簡單,這幾支越人實際上是楚國的“屬國”,但“始皇并楚,百越叛去”。兵威正盛的秦軍自然不能忍受這種反叛,于是王翦揮師東進不僅盡取“于越”之地而且對嶺南部分地區的越人也給與了打擊。史籍上記載為“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鑒于統一華夏尚未實現,秦軍淺嘗即止,并沒有繼續南下,因此“東甌”和“閩越”等仍游離于秦治之外。越人的好景并不長,秦統一六國之后馬上就發起了“南平百越”之戰。
秦攻百越
秦軍分五路共三組大軍南下,打算集優勢兵力一舉拿下“百越”。主要就是三個方向的越人勢力,西甌、駱越和閩越及南越。秦軍一路和二路大軍分別由廣西興安縣的“越城嶺”和湖南江華縣的萌渚嶺南下,一路軍直下桂林從正面向西甌及駱越諸部落發動攻擊,二路軍則到達廣西賀縣從側面對西甌諸越部落進行攻擊。
合圍西甌
秦軍三四路軍隊負責征伐南越,三路走的是騎田嶺從廣東西北沿著連江南下,取番禺。四路軍從大庾嶺進入廣東北部經韶關沿北江南下與三路軍形成合圍之勢。
進攻南越
五路軍的目標是東越和閩越,從鄱陽湖出發,由江西余干沿信江向東經鷹潭武夷山進入閩中腹地,到達東冶(福建福州)。
按照學者考證,秦軍第一階段還是比較順利,尤其五路軍,順利攻占了東甌(東越)及閩越,并設置“閩中郡”。而南越及西甌(越)雖然占領了廣大的地區,但越人躲進深山老林玩起了游擊戰。常常在夜間偷襲秦軍,給秦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不過秦軍始終掌握著整個戰爭的主動權。并修筑了兩條“新道”可以直抵西甌腹地。同時修建了著名的“靈渠”,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對于秦軍交通運輸的保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靈渠-圖片來自網絡
控制要隘后的秦軍開始逐個拔除越人的各個據點,始皇帝也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四個郡,并移民五十萬到這個地區,同時在橫浦關、陽山關、湟溪關等處設置重兵,嚴守南北交通要道。
陽山關地形示意
歷經11年之久,始皇帝終于徹底將嶺南百越降服,完全控制了嶺南地區。秦亡后嶺南地區在趙佗的帶領下獨立成“南越國”,后于文帝時歸附漢庭,從此嶺南徹底并入華夏。這實為始皇帝開疆辟土之功。
強大的軍事實力是離不開完善的政治制度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秦王朝并沒有多少經驗可循,但秦王朝的確為后世開創了一個非常完備的政治體系框架,有些政策甚至延續了千年之久。
限于篇幅,我們這里只簡單列舉下秦朝的治國舉措,不做詳述了,在其他文中再做詳解。
① 改王為“皇帝”,開創了我國皇帝稱謂的先河
② 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主管政務、軍務、監察。直接歸皇帝領導,相互制約。
③ 設立郡、縣、鄉三級主要行政部門,廢除分封制。鄉下面設亭一職。還有三老以管民眾的教化治安等瑣事。
④ 創建《秦律》以法治軍、嚴刑峻法
⑤ 廢除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統一貨幣、度量衡及稅負制度。“使黔首自實田”
⑥ 拓荒開地,廣興水利。開通溝渠,將我國各個水系連通,修建遍布全國的交通道路
⑦ 獎勵工業尤其是冶鐵,其他有紡織、車船制造。
⑧ 軍隊指揮權高度集中于君,建立璽、符、節三位一體的制度。
⑨ 軍政分離,各級政府均設“尉”一職,與治所管理者相互牽制
⑩ 下級軍隊軍權分治,互相制約
? 軍隊分區、建立多兵種多編制的部隊管理體制
? 延續了之前的軍功爵和服役制度,有所擴展
治大國如烹小鮮,對于秦王朝這種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龐大國家,治理起來難度的確不小,始皇帝雖然后世飽受詬病,不過其雄才偉略是不容低估的。他開創的秦王朝,是漢隨秦制的大漢朝的根基,無論留下來的制度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礎建設,乃至邊防建設,都是漢帝國能夠崛起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