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法麗·薩巴瑞
作者出生于印度,是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如今為美國著名的正念心理學專家。
她將東方正念思想與西方心理學理論加以融合,形成了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
她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幫助過各類人群,比如問題青少年、企業家、亞洲海嘯的幸存者、第三世界國家的女性等。
她在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并在各大公司、學校與家長團體發表演講,東西合璧的特點讓她贏得了全球范圍內的受眾。
本書主旨思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劃圖,唯有覺醒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擁有最佳的命運軌跡。
本文簡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分別是父母不覺醒的原因及表現,如何成為覺醒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長。
一、父母不覺醒的原因及表現
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1、父母不覺醒的原因
第一,父母與真實的自己失去了聯系,感受不到自己的心靈。
自負感就像一幅你戴在頭頂的自畫像,它從幼年開始形成,每個人都伴隨著這個自畫像成長起來。
久而久之,你就混淆了這幅自畫像與真實自我的關系,誤將自畫像等同于真實的自我,漸漸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這幅自畫像里有你的信仰、人生哲學、性格、身份、思維模式、情感特征等等,映照出你過往的經歷與人生道路。
它充實了你的人生,也對你形成了限制。
它常常用“應該如何”來指引你應對自己的生活,進而將“應該如何”的期望加之于孩子身上。
“自畫像”如同你成長中想成為的那個“理想的自己”。它像一個模子一樣套住了自己,督促你成長,可同時你也會將它套在孩子身上。
例如,一對父母都是名校畢業,事業有成,往往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考上名校,如果孩子考上了一般的學校,他們會非常的失望,對親朋好友羞于啟齒。
一個完美主義的媽媽,很難接受孩子身上的小缺點,往往不允許孩子犯錯。
一個謹小慎微的父親,往往受不了一個行事冒冒失失,敢想敢做的兒子。
個從小在情緒壓抑的家庭中長大的父母,往往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表達情緒。
實際上,真實的自我是無限的,有更多的可能性。
當你開始傾聽自己的心靈,或許你能看到小時候那個充滿想象的自己,那個渴望自由的自己。
只有拋開自負感的羈絆,你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讓自己的心靈與孩子的心靈相遇,產生共鳴,建立親密的聯系。
第二,父母將孩子當成自我的延伸。
大多數父母都很難將自己與孩子區分開來,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期望延續到孩子身上,而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人格是獨立于自己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關心是很盲目的,常常無意識地將自己的主張、情感、期望加注在孩子身上。
例如,我們希望孩子性格開朗,善于交際,一旦孩子內向膽小,我們會感到非常失望。
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被老師批評,我們會覺得很沒面子而責備孩子。
我們會因為不希望孩子重蹈我們的覆轍,而干涉孩子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
例如,一個經歷動蕩、生活不穩定的父親,常常希望兒子能過上穩定的生活。
如果孩子大學畢業選擇創業,會激活父親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進而干涉孩子的選擇,逼迫孩子去考公務員,與孩子發生激烈的沖突。
父母常常無意識地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忽略孩子具有獨立的靈魂。
父母需要努力將自己與孩子區分開來。只有從靈魂深處認識到,孩子具有獨立的人格,我們才能開始覺醒,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2、父母不覺醒的表現
通常表現的形式有盲目地對孩子的言行作出反應、情緒失控、消極抵觸、控制欲、過度反應、過度關注等。
面對幼小的孩子,作為有著豐富經歷的父母,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像一張白紙,需要父母在這張空白的紙上填充畫面,告訴孩子怎么選擇,如何生活。
父母帶著這種無所不能的權威感教養孩子,往往會主觀地設計孩子的人生軌道,并且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控制欲,過度關注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很小時,當我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時,孩子并不會有意識地作出太多抗拒,因為他們太天真,隨時準備接受我們的影響。
而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意志,會違抗我們,偏離我們的期望,這時,我們常常會情緒失控,反應過度,好像突然間不認識自己的孩子,進而消極解讀孩子的行為,內心里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
父母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有自己的沖動與熱情,有自己的智慧與選擇。如果一味地干涉,會讓急于證明自己長大的孩子逆反心理加強,親子更容易造成隔閡。
例如,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用夸張的衣服,或者是炫酷發型來表現自己的張揚和與眾不同。比如,女生戴很夸張的大耳環。男生留個長發,或者是染發。
有些父母一看就覺得,我的孩子學壞了,于是他們強橫地干涉。比如,不讓自己的女兒化妝。把兒子的長發剪掉,或者是把頭發染回黑色。
一旦兒女反抗,固執己見,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忤逆自己,親子關系發生惡化。
總之,父母缺乏對真實自我的認知,以及將孩子當成自我的延伸,導致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之后,沖突和矛盾將不可避免。
二、如何成為覺醒的父母
覺醒,指的是保持真正的清醒,對我們經歷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醒。
其中包括能夠按照現實的本來面目去接受和應對它。
具體到教養孩子上,就是要依從孩子的本性,而不是一味地讓他們服從我們的愿望。
這里包含三個做法。
1、直面自己的不覺醒
父母需要對自己的控制欲、虛榮心、自負感保持警覺,認清自己的成長經歷給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可能帶給孩子哪些負面影響。
同時,孩子也會反復映照出我們的不覺醒。親子關系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父母任何時候開始覺醒都不算晚。
為了覺醒,父母需要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覺醒。
當我們被告知不覺醒,我們的教養方式被否定,我們會本能地抵觸。
我們往往認為問題在出在孩子身上,很少能反思自己的責任,更無法接受我們自己比孩子更需要改變思想。
孩子的問題,往往與父母不覺醒的教養方式、理念有關。
我們從未檢視自己的信念、想法、價值觀、情感烙印,就要求孩子按我們的想法去做,對孩子來說很有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桎梏,讓孩子重復我們自身的命運。
例如,一個從小被父母忽視、在孤獨中成長起來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承受自己兒時的孤獨和忽視,特別重視孩子的發展,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結果孩子依然感受不到與媽媽情感上的聯結,承受著情感上的疏離,內心依然覺得很孤獨。
如果媽媽能看到自己過去的創傷,認識自己的不覺醒,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能與孩子產生真實的聯結。
對父母來說,改變是痛苦的,也是充滿恐懼的,那意味著過去建立起來的大廈轟然坍塌,一切重新開始,去面對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去面對全然未知的將來。
2、學會容納真實的情緒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與孩子發生各種小摩擦,孩子的一些舉動常常會激怒我們,喚起我們強烈的情緒,并讓我們感到失控、挫敗、不安、焦慮。
這時,我們常常因無法忍受痛苦和焦慮的感受而情緒失控,將矛頭對準弱小的孩子,責備孩子,將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例如,很多父母因孩子寫作業磨蹭,變得情緒暴躁,非常惱怒,責罵孩子,導致孩子更磨蹭,寫作業更慢,形成惡性循環。
一個小時候常受欺負的父母,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孩子受欺負時,會激活父母的傷痛和無助感,這時父母會抱怨孩子軟弱,或抱怨學校老師或其他同學。
這種一觸即發的狀態,孩子的行為其實只是一個表層的原因,深層的原因是我們自己內心有未解決的沖突,沒有學會直面和包容這些情緒,尤其無法與痛苦、焦慮、憤怒等情緒共處。
一個覺醒的人,能直面自己的各種情緒,并接納所有的情緒,不回避忽視,也不選擇宣泄,將痛苦轉嫁給他人。
父母要走向覺醒,也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全部情感,真實地去感受它們,平靜地見證情緒的波瀾起伏。
痛苦來的時候告訴自己,我正在痛苦中,不評判,不抗拒。
痛苦固然讓人難受,但它是生命的一部分,無需恐懼,只是需要我們在內心開放一個空間,安放這些痛苦。
父母學會和情緒共處,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就比較能把自己和孩子區分開來,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問題,有智慧和有創造性地回應孩子。
同時,孩子也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和情緒相處的能力。
3、接納生活的本來面目,活在每一個當下
生活本身無所謂好與壞,我們會經歷快樂,也會經歷悲傷,會擁有精彩,也會擁有貧乏,不同的經歷,會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這些都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讓我們經受考驗的是生活不順遂遇到挑戰的時候。
這時,我們如何解讀生活,決定了我們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方式與應對姿態。
例如,公司破產,你失業了。
如果你解讀為,“我真糟糕!”或者“這種事怎么會發生我身上?生活真是不公平!”你可能就會消極抵觸、消極應對,讓不可控的力量決定自己的命運。
如果你解讀為,“糟糕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問自己“這次遭遇對我意味著什么?我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你可能就不會被糟糕的境遇限制,積極應對,逐漸好轉起來。
你不能左右事態的發展,但卻可以選擇應對的方式。
總之,父母要想覺醒,一是要面對自己的不覺醒狀況,二是學會容納自己真實的情緒,三是接納生活的本來面目,活在每一個當下。只有做回真實的自己,才不會把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才能給予孩子自由的發展之道。
三、如何幫助孩子成長
1、無條件地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本真
每個孩子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權利以獨特的方式表達最真實的自我,這是他與生俱來的權利。
無論孩子的外在表現如何,父母都要一以貫之、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的最核心權利。
通常,父母往往只認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認可他本人。
例如,孩子考了好成績,你夸贊他。孩子活潑可愛,討人喜歡,你贊揚他。孩子多才多藝,給你掙足了面子,你夸獎他。
但是,孩子考試成績糟糕,內向,沒有什么才能,你就在內心里討厭這個孩子。
這些不是無條件地接納,而是附條件地認同。
無條件地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本真,指的是即便孩子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去證明,沒有實現什么目標,甚至孩子的外在表現支離破碎,我們也能僅僅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欣喜。
有時接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父母是巨大的挑戰。
有的家庭會因為孩子的一些缺陷而支離破碎。
例如,安東尼和緹娜夫婦都事業有成,丈夫安東尼是網球健將,妻子緹娜是個性格強勢的高級律師。而他們的兒子肖恩,卻有著嚴重的學習障礙,在社交和生活上也飽受困擾。
夫妻倆無法接受兒子的問題,甚至厭惡兒子。因無法改變兒子,夫婦倆矛盾不斷,最終離婚,并把婚姻失敗的原因指向兒子。
直到后來,他們才認識到,是他們強行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兒子身上,導致了自己的痛苦。
孩子如果幼年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會在其后的一生去尋找。
一個孩子如果伴隨著無條件的、與生俱來的“正當感”長大,會在內心建立起價值感和安全感,與自己建立真實的聯結,能夠堅定自己的主張,拓展自己的能力,同他人與世界建立聯系。
2、重視紀律與約束
接納孩子,并不意味著父母要縱容孩子,放棄對孩子的影響,被孩子控制,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同樣重要。
父母要堅定地為孩子設立行為的界限。紀律約束,與接納孩子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家里弄得一團糟,絲毫不理會我們的制止,如果是兩個男孩,還有可能動手打起來。
一種父母感到很無力,選擇回避與孩子的沖突,任由孩子鬧下去。這類父母遷就、縱容孩子,放手不管。
另一種父母威脅孩子,強硬地制止孩子,孩子在恐嚇下,乖乖就范。這類父母獨裁、專橫,有著強烈的控制欲。
而覺醒的父母,會果斷地制止打鬧,堅定地說“不”,然后引導孩子一起收拾。
在用紀律約束孩子時,父母要遵循一個原則,即在清醒的立場上果斷地糾正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感情用事。
紀律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課,它讓孩子學會判斷,懂得行為的界限,對孩子是一種保護。
堅韌、自立、責任感等品格的力量,主要來自于紀律。
同時,規則設立有兩個原則。
一是重大原則,指對孩子健康成長影響重大的事情,一旦確立規則就不容商量,要堅定執行。比如,睡覺、功課、尊重自己和他人等。
二是靈活性原則,指對孩子健康成長沒有重大影響,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商量確定規則。比如穿什么衣服、報什么興趣班、周末去哪里游玩等。
富有覺悟的紀律約束,既要求孩子嚴格執行,也允許孩子自由地探索。
3、與孩子建立互動的回環式關系
傳統意義上的親子關系是一種不平等關系。
比如父母處于居高臨下的壓倒性地位,孩子處于弱勢的地位。父母是權威,孩子是從屬的角色。父母只是單方面對孩子產生影響,親子之間是一種單向的線性關系。
覺醒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
比如,父母對孩子不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同孩子一起“共舞”。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影響,甚至孩子對父母的影響更大,更能促進父母的覺醒,親子之間是一種互動的回環式關系。
在人生的旅途中,父母與孩子可以成為精神伙伴,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為人父母的核心使命,是放下“應該如何”的期望,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與孩子和諧相伴,成為孩子的精神伙伴。
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是父母與孩子雙方情感和精神發展的機會,父母抓住機會就能與孩子建立親密的精神伙伴關系。
嬰兒期,父母尤其是媽媽需要調整自己,以適應孩子的的節奏和需要,與孩子建立的親密無間的關系。
幼兒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開始探索自己的個性與獨立性,變得張揚而叛逆。父母需要放下不切實際的期望,包容孩子的獨特性,并為孩子的行為設立規則和限制。
學齡早期,孩子渴望與家庭以外的人建立聯系。父母需要給孩子支持,并適當放手,讓孩子獲得個體的獨立感和價值感。
初中階段,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經歷痛苦與迷茫,興奮與活力,與父母的沖突摩擦增多。父母需要少一些專斷,對孩子多一份尊重。
高中階段,孩子的思想變得成熟。父母更需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抵制內心的控制欲,給孩子更多的支持。
總之,孩子生來就有自己的人生軌跡,父母要學會接受、接納、鼓勵、支持,并正向的引導孩子成長,讓其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下是筆者整理《父母的覺醒》的思維導圖。
查看高清思維導圖,搜索“教練思維,回復“219”,領取《父母的覺醒》高清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