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神品 | 王羲之:游目騁懷,天造神運,莫可端倪
——王羲之《游目帖》超清單字欣賞
【簡介】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草書,11行,102字。信中王羲之表達了對蜀地山山水水諸多奇景的向往之情。他期盼一登汶嶺、峨嵋而暢游意足,并希望這個日子早日到來。《中國書法全集》評價《游目帖》“行、草書間雜,筆畫遒勁爽利”。
《游目帖》收錄于《十七帖》、《淳化閣帖》。收藏于日本廣島安達萬藏的《游目帖》摹本墨跡于1945年毀于戰火,2007年7月10日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二玄社合作復原。
《游目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向往。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潯陽。永昌元年(322年),為王敦部下。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326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365年)6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系親密,多有問訊。
《游目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入內府,咸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后歸日本廣島安達萬所有,內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
經過多次裝裱,前后隔水縫間的收藏鑒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璽、恭親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題簽為“晉會稽內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跡”,題簽下有一無名題跋:“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 帖尾有守和審定題跋:“有鐘紹京書印二字小印。鐘蓋唐之越公也。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并黃素《黃庭經》上,俱有此印。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而《黃庭經》今藏韓雷州處,予屢見之,尤可據證耳。”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摹本毀于火災,現只有照片存世。
2007年,文物出版社與日本二玄社開始了合作復原《游目帖》的嘗試。日方提供了1934年日本按照原大用珂羅版黑白印刷的《游目帖》和相關的參考資料,文物出版社文物修復復制中心負責具體制作。經過雙方對紙張、墨色、印鑒和裝裱形式的認真考證,使用文物出版社開發的數字復制技術,成功地再現了《游目帖》的原貌。12月4日至10日,復原的王羲之《游目帖》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賞析】
此帖是王羲之尺牘名作,于率真自然中表現了極深湛的功力。101字各具形態,變化多姿。王羲之筆走龍蛇,血肉瑩潤,妍美而不柔媚,嬌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筆勢婉轉自如,灑脫暢達。通篇全以意使筆行,雖然“草書意多于法”,但其中又具精熟草書法度,筆筆有變,字字意別,由法求意,正如朱熹所說“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凡筆鋒到處,無不點畫振動,氣韻生動,陰剛與陰柔統一于筆下,表現出東晉書法家所特有的審美追求。將動與靜、正與欹、藏與露、方與圓、收與放等對立因素熔于一爐。應該說,此帖成就應不在名帖《十七帖》之下。
行氣軸線
《游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為例),字和行軸線都將刻本的動線走勢變為穩正和直線化,以第八行“動理耳要欲”五字比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傾側,“耳”字末筆承接其勢繼續左下出鋒,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則字勢右傾,由此行軸線趨向曲線化,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開始,近乎垂直書寫。王羲之“轉左側右”的書寫節奏豐富性減少,正如王羲之《書論》(傳)中所說“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
字勢開合
墨跡本字體的開合疏密關系已不如刻本關系大。以第二行“左太沖”三字為例,《蜀都帖》刻本有開有合,“左”字一筆書,第一筆勒筆(橫筆)末端上揚,具有隸意,末筆頓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開;“太”字下部開,末筆寫為長直點,掠筆亦近乎直線,勁峻峭拔,更增加了字勢的疏朗關系,“沖”字左開內合,左部首作直線書寫,右部首則圓線書寫,剛柔兼備。但在墨跡本里“左太沖”三字穩正,“左”字已接近行書寫法,開合關系也已改變,每一個字每一筆都圓勢書寫,筆意變得包裹內斂,已無刻帖主筆之間近乎三角形的凌厲之勢,弱化了刻帖的擒縱、張弛的書寫節奏。
妍美矯捷
《游目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稱贊云:“《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釋文】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王羲之《游目帖》超清單字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