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受訪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黃文輝
系統性紅斑狼瘡,最怕損傷到器官
與歐美人群相比,中國人群的SLE發病呈現患病人數多,發病時間早,以及器官損傷嚴重的特點。有研究顯示,約40%的SLE患者在第1年出現器官損害,50%的患者發病5年內發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害。
SLE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同齡人的3倍,死于感染的風險增加5倍,死于腎臟疾病的風險增加8倍,其中感染在中國SLE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中居首位。
為了有效減少SLE的嚴重危害,2019年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治療推薦意見指出SLE治療目標是:為了改善患者的長期結局,緩解疾病癥狀和體征,防止損害的累積和最大程度降低藥物副作用以及改善生活質量。
如何更好控制疾病活動、延緩器官損傷、減少用藥不良反應及提高生活質量是當前SLE治療亟須解決的問題。
治療藥物少,專家都盼來新藥
黃文輝表示,對于SLE治療的新藥研發在之前的60年里幾乎沒有,而今年生物制劑的出現,讓風濕病的治療從非特異性轉向特異性靶向治療成為了可能。目前的治療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抗瘧藥
狼瘡是自身免疫病,即免疫細胞(抗體)攻擊自身健康組織和器官,引發炎癥導致疾病發作。不同免疫抑制劑能夠抑制免疫炎癥過程中不同環節的反應,從而抑制異常免疫對于自身組織的損傷,對于系統性風濕治療不可或缺。但同時也應該關注不可避免的損傷如造血系統、免疫以及肝腎、消化道等。羥氯喹作為一種副作用較少、相對安全的免疫抑制劑,已成為狼瘡治療的基礎藥物。
2、糖皮質激素
激素具有強力的抗炎,抗增生以及免疫抑制作用,能快速控制SLE的病情,但會帶來感染、骨質疏松等風險,其帶來的滿月臉、水牛背、體型改變,常常對女性患者的造成心理影響。
3、免疫抑制劑
常見的如環磷酰胺、霉酚酸酯、甲氨蝶呤、環孢素、硫唑嘌呤等,常用于重癥和難治性SLE的治療。對于一些難治性的狼瘡腎炎,免疫抑制劑的多靶點聯合治療,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
4、生物制劑
今年7月中旬,貝利尤單抗獲批上市,是至今唯一獲批用于SLE治療的生物制劑。這是一種針對可溶性人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蛋白的特異性人源IgG1單克隆抗體,可靶向作用SLE致病關鍵——B細胞通路,抑制自身反應性B細胞過度增殖分化,能夠持久控制疾病活動,顯著減少嚴重復發風險,長期保護器官,同時減少激素用量,嚴重感染發生率低,整體安全性與安慰劑相當。
“戰狼”不止步,一直在路上!
如何不再“談狼色變”,黃文輝主任指出,找出導致SLE復雜的發病機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也是目前臨床上最為推崇的策略。
如何優化目前的“防狼”治療方案,特別是生物制劑時代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靶向治療,是目前SLE治療帶來的機會和挑戰。黃文輝主任及其團隊也在開展研究并不斷將其成果分享運用到臨床。
“紅斑狼瘡”一詞源于中世紀,當時有面部皮損的患者,其癥狀和與狼打架時咬傷的面部創傷相似,所以醫學家們就形象地用此語命名;但隨著對該病的深入了解,發現其還有心、腦、肺、關節、腎、血液和肌肉等全身性病變,所以就有了“系統性紅斑狼瘡”之稱的由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黃文輝介紹,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紅斑狼瘡各類型中最常見(約占70%)也是最嚴重的一種,可導致廣泛器官損害,臨床表現多樣,包括發熱、皮膚紅斑、關節痛/關節炎、肌痛、腎臟損害、呼吸和神經系統受累等。
黃文輝簡介: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內科及風濕病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熟練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
對各種風濕性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精于診治難治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干燥綜合征、骨關節炎、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