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蔡道章教授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崩夏耆俗钊菀壮霈F關節炎,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膝關節出問題。在我國,骨關節炎發病率很高,4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大于30%,60歲以上患病率超過了75%。也就是說,十個60歲以上老人,有七個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問題。到底平時保養膝蓋,預防和治療膝骨關節炎,是該“省著點用”,還是適當地多動一動?日常還有哪些生活習慣傷膝蓋?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蔡道章教授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
膝關節“痛點”主要在軟骨 人們只知道上了年紀膝關節用多了痛,其實“痛點”并不是來自整個關節結構。蔡道章解釋說,膝關節炎的發生,其實是關節面覆蓋的這層軟骨出了問題。健康的關節軟骨非常光滑,摩擦幾乎不會有聲音,目前的人工替代品的各種材料基本沒能完全還原真正軟骨的狀態。別小看這層軟骨,它起到傳導負荷、吸收震蕩、緩沖力量,潤滑關節,穩定關節,保護骨頭的作用。隨著人年紀增大,一旦關節軟骨發生退變,被磨損導致變薄、部分缺失,就會出現炎癥,缺失的周邊會長出骨刺。反復刺激,導致疼痛、腫脹乃至活動受限,這就是骨關節炎。 蔡道章說,正常情況下,人的腿部是筆直的,活動時關節面的軟骨受力均勻。如果腿不直,比如O形腿、X形腿的人,就更容易發生膝關節炎,其患病風險是正常人的4~5倍。 如果關節部分受傷,導致關節不穩定,時間一長也易造成受力不均勻而致軟骨損傷。比如愛好運動的人最容易發生韌帶損傷乃至斷裂,有的微小韌帶損傷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癥狀,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及時處理,但實際上關節已經處于不穩定狀況,長期下來軟骨磨損加快,十年內患膝骨關節炎的風險就大大增加。類似會導致膝關節不穩定的損傷,還包括半月板損傷、關節內骨折等,這些都需要及時處理。 這些因素易致關節“早老” 關節軟骨就是一件“消耗品”,除了外傷、遺傳等因素,年齡越大、體重越重,越容易患上膝關節炎。老年人身體代謝慢,體質變差,軟骨變薄,加上肌肉力量下降,容易扭傷,這些都會誘發膝關節炎。而體重超重的人,由于人在行走時膝關節負重可達體重的3~4倍,超重又會導致關節負荷比正常人更大,加上肥胖人群多數伴有代謝障礙、不愛運動,這些都是關節炎的易發因素。 不愛運動對關節不利,但不當運動、運動過度同樣是誘發因素。運動時動作不規范,會導致關節受力不平衡,容易受傷。 誘發關節炎的另一個因素是骨質疏松,膝骨關節炎的患者中,中老年女性更多,就與女性在特定階段骨質流失大、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有關。 保養膝蓋防關節炎要早點開始 蔡道章說,膝蓋骨關節炎的癥狀主要有疼痛、腫脹,晚期出現畸形,活動受限,如無法下蹲等。骨關節炎的疼痛一般不像風濕性關節炎一樣持續地疼痛,而是會出現病情反復:疼一陣子好一點,下一輪再發作,就比上一輪更重一些,越來越嚴重。急性發作時會有嚴重腫脹,但用藥會有好轉。 雖說膝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但早期預防、早診斷早處理還是可以大大延緩其發生,盡量提高生活質量的。 1.改善飲食 預防膝關節首先要從改善飲食入手,補充維生素。飲食上不要吃太多肉,以免影響軟骨代謝,以及導致尿酸升高直接對軟骨造成損害。要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C、D,這對絕經期婦女預防骨質疏松及其誘發的骨關節炎尤為重要。 2.堅持適當的運動 急性膝關節炎發作期當然是宜靜養休整,但平時關節“省著用”卻不代表動得越少越好。大量研究表明運動可減輕髖、膝關節的疼痛。適當的運動有利于關節液在關節內流動,同時增加肌肉力量,用肌肉來保護關節穩定性,吸收震蕩,緩沖外力。 那么,怎樣把握運動的“度”呢?也要因人而異。根據個人體能、體質選擇鍛煉種類和強度,每周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增幅不超過前一周的10%;保證鍛煉休息后,第二天不會發生不適。 原則上,有利于保養膝關節的鍛煉方式推薦:游泳;散步,每天八千步快走;騎單車等。 不推薦的運動包括:爬山、爬樓梯;劇烈的球類運動;攀巖;太極拳(有大量屈膝半蹲動作)。尤其是中老年人,這些運動都要悠著點。 同時,運動的時候要注意盡量避免運動損傷:運動前熱身;保證動作規范;選擇合適的場地和器材;注意體能、肌力、柔韌性、協調性訓練;避免過度疲勞和超強度運動。 3.肥胖患者要減肥 蔡道章介紹,膝關節炎的治療按照不同程度可以從日常保守治療、服藥到各種手術。平常的飲食運動等預防手段在早期保守治療中有效。 早期的治療,還包括治療骨質疏松、肥胖等其他疾病,以及規范處理損傷、矯正下肢畸形等。超重患者務必減肥。肥胖不但增加膝關節機械負荷,還往往導致肌力減退,陷入惡性循環。研究顯示,肥胖婦女體重減少5kg,10年內骨關節炎發病率減少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