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社會比較關注的農村承包地確權問題,筆者專程對老家湖北省仙桃市的農村進行了走訪調研,所見所聞引發了一些思考。
“確權”之后,農民群眾有了獲得感
來到仙桃市彭場鎮七里村,筆者與一位親戚聊起承包地確權的話題時,他饒有興致地介紹了他家的情況,并展示了他的“紅本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筆者仔細看了看他的承包經營權證,戶主信息、承包地面積、地塊分布、四至范圍等信息都一目了然。“村里頭是從2015年開始組織確權,這次我們家確到了11.4畝地,去年拿到這個證書,有了這個證相當于給承包地上了戶口,有據可查,無論是領糧補還是將地流轉出去都比過去更清楚!”剛講完他又興奮地說:“以前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現在是手里有證,心里不慌!”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確權”之后,出現的一些現象值得關注隨著交談的深入,筆者很自然地和來他家做客的親戚朋友也拉起了家常,大家聊起了各自的情況,筆者認為承包地確權后出現的一些情況值得關注。
1、確權后仍面臨分田調地。仙桃市已于2017年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七里村村民都拿到了自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但后來還有人回村要地。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由于農民負擔過重,不少村民不堪重負離開農村到城里謀生,之后既不交農業稅也不看管自家承包地,長期不在村里,當地稱之為“丟田甩戶”。按照相關政策,這些村民仍享有對本村土地的承包權,但本次確權工作已結束,不可能再為個別村民進行大幅度調整,這成了一個既現實又棘手的問題。可見,承包地確權之后,也并非一勞永逸。
2、確權后向部分村民收費。交談中,正巧遇到一位當年“丟田甩戶”在外務工的老鄉,他說這次村里給他家確了幾畝地也發了承包經營權證,但村委會向他收取了費用。原來,在此次確權登記頒證過程中,村里對絕大部分“丟田甩戶”的承包戶按照當年二輪承包關系進行了分田確權,還幫助辦理了種糧補貼存折,但隨后需按照戶口上人數每人以300元的標準向村委會交納費用。對此,村干部的解釋是,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這些承包戶雖常年在外經商務工不種地,但也屬于本村村民,理應對確權之前那些年村內公益事業建設承擔相應費用。因此,這個是否屬于亂收費各方觀點不一,但據了解,大多數村民表示可以接受,并已向村委會交納相關費用領取了自家的承包經營權證書和種糧補貼存折。
確權之后怎么辦?
在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結束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接踵而來。無論是承包地確權,還是產權制度改革,都直接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深入推動農村改革,確保改革取得實效,通過這次回鄉所見所聞,我覺得有兩點非常重要。
一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實際情況其實遠比我們想象得復雜,各地情況還不盡相同,但農村的一些事情終究還得在農村內部來解決。比如,確權工作中承包地歸誰、面積多少,產權改革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如何確定等問題,必須尊重農民群眾意愿,通過村內民主協商來解決,這其中村黨支部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二要加強基層農經體系建設。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農村經管工作,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民群眾,下到基層都是由鄉鎮農村經營管理部門開展具體工作,可謂任務繁重。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離不開鄉鎮農村經管工作體系,運營維護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更離不開鄉鎮農村經管工作體系。因此,在基層一定要有健全的體系來抓經管工作,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