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軍是美國陸軍最大的戰術單位,也是基本的戰役軍團,既可組織實施攻防戰斗,完成戰術任務,也可組織實施或參加上級重大攻防戰役,完成戰役任務。軍追常在上級司令部的編成內實施作戰,但有時也可以獨立遂行作戰任務。
軍控所編配的師的不同類型和數量,區分為重型軍和輕型軍;在預設的設施完善的戰區展開的軍,稱為前治部署軍,在應急作戰中緊急部署的軍,稱為應急軍。有時,特別是在戰爭初期,應急軍是應急戰區陸軍的最高單位,因而可能兼任伍急戰區陸軍部隊司令部或聯合特遣部隊的陸軍(地面)部隊司令部,既負責制定地面戰役計劃,又負責組織實施戰術戰斗。應急軍通常用于對忖持續時間短,目標有限的戰爭,因而是一支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精干部隊。預定戰區的前沿部署軍,通常是戰區陸軍部隊司令部的主要戰役帆動部隊(主要由重型師編成);負責執行上級司令部的戰役計劃.組織實施本級的戰術交戰。軍對于戰役過程中贏得各次戰斗的勝利起著積極的戰術作用。除給各師區分任務和兵力外,軍長著重關注當前作戰行動的指揮,隨時掌握能決定交戰結局的預備隊和核武器的使用。
無論軍的任務或具體編成如何,軍通常在作戰中履行下述職能:(l)對軍當面的地域進行不間斷的監視,其監視距離可達300公里(從已方部隊前鋒線算起),掌握未來96小時內敵軍的情況和動向;(2)通過所屬戰斗部隊和支援部隊的火力與機動,打擊進入巴方部隊前鋒線前方150公里范圍內的敵軍;(3)使用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不間斷地支援作戰;(4)集中新銳兵力于主要作戰方向,或對敵后續部隊實施打擊,保持作戰的連續性。
軍是組織實施作戰行動的焦點。作戰中,軍力求貫徹執行現代作戰的5項基本原則和10項要則,力敵意放不到的方向上打擊和重創敵軍,使2不能首尾相顧,不給敵以喘息之機。軍要有機地協調運用現有的戰斗、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加
強與其他軍種和(或)盟軍的協調。在遂行作戰任務時,軍長把自己受領的任務轉變為作戰計劃,并通過一系列同時或先后實施的戰術交戰來實現作戰目的。軍長要充分發揮所屬部隊的戰斗力,包括機動、火力、防護力和領率藝術、交戰的突然性、行動防銳勢、速度、達成目的的堅決性、各軍(兵)種相互支援、相互加強,并不斷保持戰斗力優勢。
在上級編成內執行戰役任務或者在充當戰區內的最高陸軍單位時,軍均須把戰略性指示轉化為戰役計劃,井在計劃中明確規定作戰目標、主要機動方向或防御方向,兵力區分與兵力部署、作戰方案(包括軍長的總意圖)、準備實施的話次交戰等。制定的設計劃肘,軍長要能預見戰役的全過程,選定擊敗敵軍的明確的手段、擬奪取的關鍵性地區或要殲滅的敵軍集團,以便把部隊部署到能形成戰術優勢、發揚戰斗力和便于快速行動的地區;軍長還要預見到一次或幾次交戰后戰局的可能發展,并制定必要的應變方案或“分支計劃”;一切計劃均要具有充分的靈活性,有助于保持必要的行動自由,以便發現敵弱點時予以打擊。軍長要預想戰役的持續時間(一般為一周至數周入軍長預想的各種作戰方案和手段,均須能體現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和盡可能小的代價擊敗敵軍,能使整個戰場上的敵軍受到一系列攻擊,戰斗力逐步削弱。計劃要強調;只要可能就把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并為此而投入新銳部隊。
軍長在制定戰術行動計劃時應具體規定下屬師、支援部隊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應完成的6務,確定完成各項任務的先后順序,明確作戰預案,并著重考慮各師與敵后續部隊展開交戰之前司用來擊敗暴露的或已投入戰斗的敵軍的時間和空間,以便采取各種縱深打擊手段遲滯、消耗和人,打亂敵計劃。戰斗中,軍長要發揮進取精神,深入一線進行指揮。
(二).進攻作戰
不論在何種場合遂行間種進攻任務,軍必須準備利用機會在~切可能的時間和地點實施進攻。即使在防御中,當軍的地面作戰郡隊與空中機動部隊及核化火力與常現火力突擊創造了有利的戰機時,軍也即應轉入進攻。進攻是擊敗或殲滅敵軍、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進攻一旦發起,軍即發揮和保持主動性,一方面盡量避免直接進攻敵主力,另一方面以機動部隊和火力牽制敵主要作戰部隊,避實就虛地向和翼例或后方脆弱地區實施主攻。軍要以謀制敵,力求欺騙敵軍。在進攻方向和進攻時間上達成突然性。軍的一切進攻行動均須注重發揮下屬指揮官的主動世,適肘變換主要進攻方向,保持進攻銳勢,盡量深入敵后方,并最迅速地摧毀敵防御。
目的與任務
進攻作戰的目的是:
(1)殲滅敵軍;
(2)攻占關鍵地瓜
(3)破壞敵增援和繼續戰斗的能力。
(4)欺騙敵;
(5)剝奪敵軍的資源;
(6)牽制或孤立部分敵軍;
(7)獲取情報。
在上述進攻目的中,打亂和摧毀敵軍及其支援大量,擊敗敵人,是軍實施進攻作戰的基本或主要目的,而攻占關鍵地形常常是殲滅敵軍的結果。
下班 軍受領的進攻枉務帶極大的廣泛性,既要奪取大片地區目標,如交通樞紐、港口或某地區的有利地形,又要殲滅某個特定的敵軍集團。軍在上級編成內實施進攻戰役肘,通常受命在指定的地帶內進攻,受領一定的作戰分界線和進攻限止(到達)線,一般一次受領殲滅敵1個師的任務。重型軍常常在地面戰役的主攻方向上送行突破和包圍,打擊敵戰役力量重心的任務。輕型軍則常常遂行遠距離迂回、奪取敵戰役縱深要害地區、斷敵退路的任務。
軍可擔任上級司令部(戰區陸軍那隊司令部、聯合特遣部隊陸軍邪隊司令部,或野戰集團軍)的前方進政部隊,遂行主攻或助攻任務,也可以在獨立的戰役方向上單獨實施進攻,或者用日戰役預備隊,遂行發展勝利、奪取最終戰役目標的任務。 根據戰例和演習資料,在常規條件下對預有準備對敵進攻時,在主要方向上進攻的軍苦其前方梯隊展開3個師,則其進攻正面可達80一120公里。軍的當前目標通常是粉碎敵軍第一梯隊師的防御,并奪占敵軍師防御縱深內的重要目標或地區(最初進攻縱深可達4D~60公里人要求在2~3晝夜內完成。最終目標是突破敵方軍或集團軍的防御地帶,奪占放戰役縱深內的重要目標,進攻縱深可達120~150公里,要求在Z晝夜內完成。在地形復雜的地區進攻時,其進攻縱深則適當縮小。軍在次要方向上進攻時,進攻正面可達120公里以上。
對有準備之敵進攻時,軍可能在2一3個地段上實施突破,突破地段總寬度可能達12~門公里。美軍對其進攻速度的總要求是每晝夜50~80公里。們這一數字僅可能在戰役縱深內進攻時達到,而在突破敵軍戰術防御地帶時,平均每晝夜速度僅可能力25~40公里。海灣戰爭中,美7軍地面進攻的初期曾達到一晝夜推進80公里的進攻速度,而第18空降軍在2晝夜內便推進到幼發拉底河畔(從出發地至波何約270公里),這是一種特風的情說。
目的與任務
進攻作戰的目的是:
(1)殲滅敵軍;
(2)攻占關鍵地瓜
(3)破壞敵增援和繼續戰斗的能力。
(4)欺騙敵;
(5)剝奪敵軍的資源;
(6)牽制或孤立部分敵軍;
(7)獲取情報。
在上述進攻目的中,打亂和摧毀敵軍及其支援大量,擊敗敵人,是軍實施進攻作戰的基本或主要目的,而攻占關鍵地形常常是殲滅敵軍的結果。
下班 軍受領的進攻枉務帶極大的廣泛性,既要奪取大片地區目標,如交通樞紐、港口或某地區的有利地形,又要殲滅某個特定的敵軍集團。軍在上級編成內實施進攻戰役肘,通常受命在指定的地帶內進攻,受領一定的作戰分界線和進攻限止(到達)線,一般一次受領殲滅敵1個師的任務。重型軍常常在地面戰役的主攻方向上送行突破和包圍,打擊敵戰役力量重心的任務。輕型軍則常常遂行遠距離迂回、奪取敵戰役縱深要害地區、斷敵退路的任務。
軍可擔任上級司令部(戰區陸軍那隊司令部、聯合特遣部隊陸軍邪隊司令部,或野戰集團軍)的前方進政部隊,遂行主攻或助攻任務,也可以在獨立的戰役方向上單獨實施進攻,或者用日戰役預備隊,遂行發展勝利、奪取最終戰役目標的任務。 根據戰例和演習資料,在常規條件下對預有準備對敵進攻時,在主要方向上進攻的軍苦其前方梯隊展開3個師,則其進攻正面可達80一120公里。軍的當前目標通常是粉碎敵軍第一梯隊師的防御,并奪占敵軍師防御縱深內的重要目標或地區(最初進攻縱深可達4D~60公里人要求在2~3晝夜內完成。最終目標是突破敵方軍或集團軍的防御地帶,奪占放戰役縱深內的重要目標,進攻縱深可達120~150公里,要求在Z晝夜內完成。在地形復雜的地區進攻時,其進攻縱深則適當縮小。軍在次要方向上進攻時,進攻正面可達120公里以上。
對有準備之敵進攻時,軍可能在2一3個地段上實施突破,突破地段總寬度可能達12~門公里。美軍對其進攻速度的總要求是每晝夜50~80公里。們這一數字僅可能在戰役縱深內進攻時達到,而在突破敵軍戰術防御地帶時,平均每晝夜速度僅可能力25~40公里。海灣戰爭中,美7軍地面進攻的初期曾達到一晝夜推進80公里的進攻速度,而第18空降軍在2晝夜內便推進到幼發拉底河畔(從出發地至波何約270公里),這是一種特風的情說。
可能獲得的交接與加強
進政作戰中,上級司令部通常依據任務、敵情,地形等倩況》軍巴備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戰斗、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部從。然而在特殊情況下,軍亦可得到上級兵力兵器的支援和加美陸軍地面進攻對空軍的依賴甚大、在無制空叔和無足夠的空軍飛機支援下,通常不發起大規模地面進攻。軍在上繳編成內進攻陳可得到戰區空軍部隊的一般的空中掩護和支援。除此之外,軍還可得到2~3個或更多的戰術空軍聯隊的支援(每個聯隊脫~121架人美軍在奪取了制憲權之后,通常以50%以上的現有空軍力量支援地面進攻。因此軍在主攻方向上行動時,可能獲得更多的戰術空中支援。
上級支援的核武器通常用以建立軍的核武器編組,并為下屬師建立核武器分組。軍可能得到的核武器交接數量依任務、敵情等而定。
軍在復雜的地形上進攻時,岡能得到上級工兵司令部3—4個重型工兵營、架橋營或建筑工程營的支援。 在主要方向t進攻的軍還可得到1個空中騎兵戰斗旅、1個
空(機)降師(旅)、I個特種部隊營、1個以上電子戰營、l個心理戰營的配屬或支援。當軍送行關鍵性進攻任務或宰的進攻有可能導教改防御體系瓦解,或者主攻方向上的軍遭到敵強大反擊時,上級可將戰役預備隊交由軍實施作戰控制.以取得決定性勝利。
軍還可得到上級防空力量的支援。戰區空軍部隊的防空區指揮官可指定若干個防空炮兵群式營支援軍的進攻。防空部隊指揮官根據戰區或上級司令官規定的支援順序,對軍的設施、機掏和部隊提供全般對空防御支援。軍本身和編配1個防空旅,或者得到1個防空炮兵旅的配屆。地區的“愛國老”式防空導彈部隊通常為軍提供金般的中、高空防空支援。
上致的特種部隊首、連在軍的縱深作戰地域遂行任務時,可由軍實施作戰控制,執行對軍的進攻作戰有益的任務。 瀕海進攻中。軍還可以得到海軍艦炮火力、巡航導彈火力及空中火力支援。 軍的遠距離情報收集手段不足時,可得到戰區以至國家級情報手段(尤其是偵察衛星)的支援。
進攻地帶的劃分
軍的整個進攻地帶區分為責任地帶(即實兵展開進攻的地帶)、關心地域和作戰地域。
進政地帶供軍及其所屬部隊展開兵力、實施機動和攻占目標之用。進攻地帶的大小依任務。地形和軍編成的大小而定、在軍一線展開3個師、縱深內保持1個師的預備隊的情況下,軍進攻地帶的寬度可能力80~120公里,進攻部署縱深達120公里,前方掩護距離達50公里。軍在助政或節約兵力的方向上進攻時,其進政地帶更寬。 軍的關心地域由己方部隊前鋒線向前方礦展300公里(同時向側萬、后方延伸適當距離,并把整個作戰地域包含在內人在這一范圍內.要求軍紡織建制的情報偵察力里以及充分利用上級(包括戰區和國家組)的偵察手段監視和查即敵軍未來96小時內可能的動向熱情況,以便有效地組織實施縱深攻擊作戰和一系列戰術進攻分動。
軍的作戰地域包括軍的縱深攻擊地域、各九人師的戰術進攻地帶和軍后方作戰地域。軍的縱深攻擊地域通常從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25~95公里處向前擴展,延伸全150公里處,并包含各師的縱深作戰地區。備先頭師的戰本進政地帶即近距離作戰區域,由進攻出發錢向前延伸,縱深達州公里,向后方延伸,縱深達30~40公里,軍在這一區域展開部隊,實施~系列進攻戰斗戰術進攻地帶的后方為進攻中軍的后方作戰地域,縱河山達80公里以上。軍的作戰地域的實際范圍困任務、環境、敵我雙方能力不同而異。芝軍能在ZO小時內奪取目標,剛軍的地帶和進攻目標附近20小時線內的地區就可以作為軍的作戰地域。
軍的作戰地域和關心地域一般由上級司令部指定.獨立近攻肘亦可由軍扶自行確定。
兵力區分與進攻布署
進攻作戰由以下五種相輔相成的行動組成:根據需要而得到助攻支援的主攻;預備隊支援進攻的作戰行動;在主攻和助政的白方、翼側和后方實施的偵察與警戒行動;在進攻地帶前方重要區域實施的縱深攻擊行動;為保持進攻銳勢所必需的后方地域作戰行動。
進攻中,軍按照實施上述行動的需要而區分兵力;在一線實施進攻的主攻剖隊和助攻部隊(通常為2一3個師);在軍戰斗隊報內和適當距離主跟進的預備隊;擔任偵事、掩護的部隊;縱深攻擊部隊(進改過程中臨肘由支援的戰術空軍部隊、軍屬攻擊直升機部隊、遠程炮兵部隊、導彈部隊、地面和空中機動部隊等組成);后方部隊(包括后勤部隊、戰斗支援部隊、憲兵旅以及專門為進行后方地域作戰《務而組建的后方地域戰斗旅等八 軍的進政部署和戰斗隊形依軍長的作戰意圖和其他情況而定。軍按照盡量靠前部署作戰部隊的原則建立進攻隊形。在預有準備的進攻中,編有3~5個師的軍通常編為一個梯隊(先頭部隊),縱深內保留一支由I個師和獨立旅組成的預備隊。進攻正面狹窄肘,可采用先頭部隊、后續支援部隊、l支預備隊的進攻隊形。
在情況不明、實施正面進改或突破時,軍可能采取2—3個師齊頭并進、l個師作預備隊的隊形。對敵既設防御地帶突破時.軍最初可能以2—3個師成縱隊隊形發起進攻,后續支援部隊和預備隊在其后面跟進,突破后,迅速向敵縱深擴張戰果。
軍的先頭進攻部隊又區分為主攻和助攻。若軍的先頭部隊展開3個師,則可能以1個師擔任主攻,另2個師擔任助攻。中央突破肘,助攻師在主攻師兩側行動.一翼包圍時,則可能以l~2個師在正面擔任助攻,另2個師(古預備隊師)擔任包圍(主
政)部隊。主政部隊通常受領較狹窄的進改正面(2公里),并優先得到炮兵、空軍6機、攻擊直升機、工兵、防空部隊的加強或支援。若情況有劉,先頭部隊各帥還可能派出旅(營特遣隊)實施地面戰術滲透(滲透距離一般不超過20公里人交接正面進攻,或者實施旅(營)規模戰術空降,攻擊縱深內重要目標。先頭部隊的任務是突破敵防御,并視情況發展進攻,否取軍的當前目標及中間目標,若進攻順利,則奪取軍的最終目標。
軍的掩護部隊一般由裝甲騎兵團擔任,必要時,由1個旅全1個師的兵力把伍 軍預備隊通常在先頭部隊師后方30~50公四處跟進(距己方部隊前鋒線50~70公里)其任務是加強主攻方向的力量,擴張戰果,粉碎敵方反突擊,奪取軍的最終目標;必要肘,以部分兵力增援受損失較大的先頭部隊師。實施包圍時,預備隊一般位于便于增援或擴張任何光頭師的戰果的位置。軍預備隊通常是在軍突破敵軍戰術防御地帶之后進入交戰,用于發展勝利或執行其他任務。
軍的炮兵部隊通常以部分部隊(l~2個炮旅)擔任軍的全部支援任務,大部分配屬先頭各師使用。通常,師可得到1個炮旅門~4個炮營)的配屆。軍加強各師的炮旅一般在先頭部隊師進攻隊形縱深內10~15公里處緊隨師炮兵部隊運動;軍的全
般支援炮兵則在便于支援主攻師的位置跟進,需要實施火力支援時,向前推進,占領發射陣地。
軍的防空炮兵旅采取疏開配置的方法散布于軍的進攻隊報內,掩護軍的最重要目標,如核武器發射部隊、指揮所、炮兵、預備隊、后勤設施等。防空支援的優先順序是.先頭師、軍指揮所、預備隊、炮兵和后勤部隊。
軍屬航年旅通常作為軍預備隊的一部分,配置在軍進攻隊形縱深內便于機動的位置。航率旅通常以攻擊直升機營為單位支援先頭師戰斗或出動運輸直升機輸送步兵部隊門次可運1個步兵營)實施戰術機降突擊作戰。軍配屬有空中騎兵戰斗旅時,亦可編入預備隊,或作為一支戰斗力量獨立遂行攻擊任務。
后方地域戰斗旅配置在軍進攻隊形縱深內便于機動、應付來自各個方向的威脅的位置,戰斗中不斷向前機動。
軍事情報旅通常配置在基本指揮所前方便于截外和測向的位置,向先頭師派出裁聽與電子戰分隊。軍的由于干擾飛機則對200公里范圍內的敵軍實施冉子干擾。
軍基本指揮所一般配置在軍預備隊附近;進攻過程中,軍長在戰術(機動)指揮所深入到先頭師(尤其是主攻師)附近進行指揮。
進攻機動樣式
進攻作戰的機動樣式有五種:包圍、迂回、突破、正面進攻和滲透。但基本機動樣式僅有三種.包圍、突破和正面進攻。迂回和滲透則是包圍的變種。軍在組織進攻作戰時要求依據軍長的意圖、敵情和地形以及巴方兵力靈活選用或結合采用這些機動樣式。對于重型軍來說,最適用、最經常使用的機動樣式是包圍。
1、包圍
包圍分為一翼包圍和兩翼包圍。在兵力較多、條件有利(如和有薄弱的翼側)的情況下,通常實施兩翼包圍。實施包圍是為了避開強敵,打擊敵翼測和后方,以摧毀改防御縱深內的重要目標,斷汲補給線和退路,殲滅敵軍。包圍可能發展為合圍。
軍實施包圍時,通常建立包圍(主攻)部隊和助攻部隊。助攻部隊以積極的攻擊行動迷惑敵軍,將其牽制于主要防區,迫敵同時在幾個方向上交戰,遲滯敵對己方包圍行動做出反應,或迫放過早和無效地使用預備隊。包圍部隊在助政掩護下集中兵力于翼例較窄地段實施突擊。若敵無暴露翼側和間隙;則以火力(包括核火力)或火力與機動或欺騙行動制造之。一旦打開缺隊包圍部隊即迅速進入,成扇形散開,多路向縱深目標進攻,必要時出動空(機)降部隊奪取縱深目標,支援包圍部隊發展進攻。
實施包圍的場合是.敵有薄弱的翼例或間隙;以火力突擊在敵防御體系中打開了缺口;有足夠的空運能力可以使用足夠強大的空(饑)降部隊從空中越線攻擊敵后方目標。
2.迂回
遷回是包圍的一個變種。即進政部隊避開敵整個防御體系,向敵縱深實施遠距離機動,謀求攻占敵后方地域內及其交通線沿線的關鍵地形,以對敵造成巨大的后方威脅,迫放主力放棄前方防御或同時在兩個方向上作戰(腹背受敵)。
軍在戰役進攻中,常常采取迂回的機動樣式。實施迂回同樣要求組織實施必要的正面助攻作戰,但有時也可不組織實施正面牽制性攻擊。
3.突破
突破就是在狹窄的正面L撕開放防御,造成薄弱的翼例或缺口,以及通往改后方的通路。 實施突破的場合通常是;巴方擁有強大的優勢機動力、支援火力或突擊火力;敵防線拉得過長或防御體系已被打亂;時間或地形不允許己方采用包圍或遷回或避開放主要防醫;敵防御體系有薄弱都位。
突破可在一條或幾條進攻軸線上實施;條件允許時,最好采用多路突破,以迫敵分散防御力量和火力,使敵難以有效使用預備隊。典型的突極一般包括三個階段:達成最初突破;向突破口兩例卷擊,擴大突破口;擴張戰果,攻占縱深目標。
突破中,軍通常運用主攻、助攻或牽制性攻擊,并在突破地 段集中優勢兵力兵器,采取裝甲突擊與步兵滲透相結合的戰法, 迅速打開缺口,或者先以密集的火力實施突擊,在敵防區打開缺 口,爾后運用一翼包圍或兩翼包圍的戰法擴大突破口,井迅速向 關系敵防御完整性的縱深目標發展進攻。與此同肘,軍長指揮下 屬部隊和助政部隊分割和逐一殲滅敵軍,瓦解敵防御體系,并向 敵后方發展勝利。在使用核武器條件下,可以核大力在敵防區打 開突破口,爾后以裝甲機械化部隊擴張戰果。
4.正面進攻
正面進攻即以一部或全部作戰那隊沿最直接的擁線在寬大正 面上攻擊敵軍。其目的是摧垮陣地上的弱敵、或牽制敵軍,使其 不能支援其他地區的敵軍。
實施正面進攻的場合是;敵防御力量和防御陣地薄弱;對改任護部隊或陷入混亂的敵軍進攻;遭遇戰中實施倉年進攻;突擊之后擴張戰果;進攻中擴張戰果或追擊;對撤退或企卒占領防御之敵進攻;需要實施短促的機動作戰,以查明情況,獲取 使報和手取關鍵地形。
軍實施正面進攻時,著敵情不明,可以不預先指定主攻和助眾查明情況后再指定。軍要為實施正面進攻的各帥提供各種支援,盡量縮小目標區,并設法隔斷目標區敵軍與外界增援部隊的 聯系。在核條件下,要盡可能利用核突擊成果,充分利用隱蔽的 接近路及不良天候條件,積極運用電子欺騙措施。
5、滲透
滲透即不以戰斗行動強行通過敵既設防御陣地而到達敵后方,爾后向預定目標發起攻擊。滲透通常是突破或包圍行動的一部分,因此,通常以部分兵力實施。就軍而言,它通常以地面機動派或空(機)降臨一級部隊(數個營特遣隊或營)實施地面或空中滲透,而很少以師級部隊實施。滲透要求不被敵發現和避免與敵交戰,因而最好在能見度不良條件下利用崎嶇地形或者穿過敵軍未曾占領或未予監視的地域實施。
指揮的組織
進攻中,軍長通過指揮所系統對所屬部隊實施措揮與控制。指揮所系統中的各措揮所一般要求規模后可能小、機動力強、工作效率高。軍通常建立三個指揮所。基本指揮所、戰術(機動)指揮所和后方指揮所。各指揮所的實際組織因軍長的愿望、參謀人員的能力、軍擔任的任務等而異。指揮所的理想配置地點是.
居民地、地下掩藏部、山洞或坑道、倉庫區。
1.基本指揮所
基本指揮所的職能是對當前的作戰行動實施全面控制,并為未來作戰行動制定計劃。軍的基本指揮所通常位于前方部隊師進攻隊形的后方,通常設在具有良好防護條件的建筑物或掩蔽部內。若作戰保密措施有力,基本指揮所可數天轉移一次。
軍基本指揮所包括有軍司令部大多數參謀人員,他們在軍參謀長督導其工作。
2、戰術指揮所
戰術指揮所又稱機動指揮所,是軍長親自對所屬的前方作戰部隊實施戰斗指揮的機構。戰術指揮所的位置相當靠前,通常靠近擔任主攻任務的師,與各師的基本抬揮所、軍的基本指揮所保持良好的通信聯絡。戰術指揮所的規模不大于旅基本指揮所,最好相當于營特遣隊級基本指揮所,配備有2~3輛裝甲指揮車、若干輛指揮用的其他車輛和支援車輛。軍戰術指揮所通常編有:1個情報與作戰作業小組、l名空軍聯絡軍官、軍炮兵指揮官(火力支援協調官)或其助手、工兵作業主征、]名人事處和(或)后勤處代表。軍通信旅通常派出l個通信排為戰術指揮所提供通信保障。戰術指揮所經常轉移,并且一旦情況需要便立即轉移;轉移期間,由基本指揮所、指揮與控制飛機(直升機)或某個師指揮所接替其對前方作戰部隊實施控制。
3、后方指揮所
后方指揮所主要由人事處、后勤處和民事處及軍的人事業務中心組成,由軍副官長負責。其任務是為軍提供戰斗勤務支援和人事勤務支援。后方指揮所有下列人員和單位.軍法參謀、隨軍牧師、公共事務軍官、副官任、監察長、軍醫主任、后方地域作戰中心。后方地域作戰中心負責協調和指揮后方地域作戰活動。
后方指揮所一般位于軍支援司令部附近。除上述指揮所外,為預防指揮所被毀、指揮中斷,軍還指定某個下屬師的指揮所或后方指揮所為軍的預備指揮所。指定擔任預備隊的師的指揮所為預備指揮所,最為理想。
為保障作戰指揮與協同的實施,軍建立有較強的無線電、有線電、多路和傳令通信系統。在軍一級,有線電與無線電中繼通信是最重要的通信手段,單波道電臺作為備用。各級指揮所與基本指揮所主要使用多路通信系統。在多路通信系統建立起之前,軍長在戰術指揮所實施指揮時主要使用無線電通信。一旦有了多路通信系統,軍長就和以在戰術指揮所使用電話、電傳、數據傳輸線路、傳真設備、網路電臺接口設備等保密通信手段進行指揮通信。多路通信系統包括多路指揮通信和地域多路通信系統兩部分。它相軍的各指揮所與下屬作戰部隊、戰斗支援部隊的指揮所
聯接起來。通常,戰術指揮所在一個地點工作4小時以上時,即開設多路通信系統。軍通常為所屬各師建立一個指揮用無線電電傳打字機網,其他單位則根據需要加入。軍還可建立由各地域通信中心的臺站組成的地域無線電由傳打字機系統。以加強地域多路通信系統。單波道調幅無線由話,通常作為遠距離機動指揮與作戰通信用的備用手段。軍司令部備指揮所2間以及與各師和戰斗支援部隊各級通常建立一個抬揮通信網或作戰通信網。
各指揮所及所有地域通信中心,都設有網路電臺接口站,可保證非加密調頻電自加入軍電話系統。軍還在其進攻地帶內廣泛組織空中與摩托傳個兵通信勤務。軍通信系統通過戰區通信司令部與國防部通信系統聯機,加入自動數字通信網、自動話務通信網、自動保密話務通信網等。
80年代末期以來,美陸軍開始為軍(師)配備機動用戶通信系統,大大加強了軍的指揮與協同通信。參著下圖。機動用戶通信系統是一個新型的地域通信系統,實行全數字化、自動化,機動力和抗毀力強。它正逐步代替原裝備的多路地域通信系統。它具有以下功能.覆蓋軍的整個作戰地帶,并能隨著戰斗的發展而延伸;提供有錢用戶入口、無線機動用戶人口。
用戶終端和系統控制。在1個轄5個作戰師的軍,其展開范圍可達 250(縱深) X 150(正面)公里,在此地帶內可由軍、師通信部隊展開42個干線節點,聯系800個用戶(內固定用戶6200個,機動用戶1900個人這42個干線節點還可向外延伸出224個小型用戶和9個大型用戶入口書點,為固定有線電用戶服務。1900個機動用戶則由92個無線電入D單元(無線電中心臺)提供通信服務。每個中心臺可為16~25個機動用戶服務。此系統與單波道地面與空中通信系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和定位報知系統建立對接,用于陸空之間的數據傳輸。
火力支援
可供軍使用的火力支援力量有;軍炮兵(包括戰術導彈)、攻擊直升機部隊、防空部隊、支援軍作戰的戰術空軍部隊,以及核、化襲擊兵器。瀕海進攻BJZ有海軍艦炮火力與航空火力。
軍制定周密的火力支援計劃,具體規定軍(師)火力支援的職責,計劃炮兵火力準備、進改過程中的火力支援(包括反機動的微布地香火力)、支援抗擊反突擊的火力、縱深打擊火力、核化大力支援、空中火力支援、防空火力等,明確規定支援機動作戰和縱深戰斗的火力控制措施(包括最初與后續火力支援協調線、無火力區、自由人力區、限制火力線和限制火力區)。軍的火力支援計劃應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以適應主要方向的改變和進改過程中能有效地提供常規火力、核化火力支援。
軍的支援火力要與軍的機動計劃密切結臺:每個機動方案均須有強大火力支
援;能在不變換機動部隊的位置情說了迅速集中火力;隨時能以強大的縱深突擊火力阻滯和影響放縱深南的部隊;軍的火力支援系統應能適時執行各種壓制和摧毀任務(包括壓制敵間瞄武器、防空配系、摧毀敵全縱深內的部隊、設施等高價值目標八軍長通常按照目標對完成征務的影響大小,即對計劃歸乞嚴重影響、以后對計劃會有嚴重影響、對計劃的影響有限和無影響等四級威脅區分火力支援的先后順序,指導火力支援協調官具體計劃支援火力。組織火力支援時,要求利用一切可供使用的火力支援手段;選用最佳大力支援手段;火力支援要充足;節約使用火力支援兵
器,避免重復火力;火力支援反應速度快。
1.炮兵大力交換
軍炮兵指揮官負責協調全軍的炮兵火力支援,指揮直接由軍控制的野戰炮兵部隊,包括編入各炮旅的身管炮兵營(匕5毫米和203毫米榴炮),多管火箭炮營和“長矛”戰術導彈營村量裝備“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后,可能取治“長矛”戰術導彈人遂行全般支援任務,包括發起進攻直前的炮兵火力準備,加強師炮兵的火力,為軍直屬部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支援主攻方向的戰斗,或用來在關鍵時間和地點影響戰斗過程。
軍通常為每個師配屬1個炮旅以支援備師進攻;有時,軍還可能給軍的掩護部隊(裝甲騎兵團)或給軍的縱深機動部隊配屬1個炮旅,遂行特定的火力支援任務。但軍長通常掌握一部分遠程身管炮兵和多管火箭炮部隊及大部分戰術導彈,以便與攻擊直升機部隊和戰術空軍部隊(必要時海軍部隊)共同組織縱深打擊火力,突擊敵縱深內的重要目標或實施縱深遮斷,或者必要時進一步加強師、旅(團)直接支援與全般支援炮兵的火力。軍炮兵指揮官通過軍基本指揮所(戰術作戰中心)內的火力支援機構,協調炮兵、戰術空軍和海軍的支援火力。
對預有防御準備之敵進攻時,通常在發起進政直前組織軍、師炮兵實施猛烈的炮兵火力準備,其持續時間依敵防御堅固程度和目標數量而定,一般持續40~60分鐘,有時達1小時以上。(海灣戰爭中,美7軍在支援機步1師突破時集中了3個軍炮
旅、2個師的炮兵,原計劃實施長達25小時的火力準備,后因情況變化儀實施了30分鐘,發射炮彈6000余發,火箭彈44發。)軍的戰術導彈部隊通常配置在距敵前沿叨~50公里處。戰術導彈部隊若參加大力準備,一般在炮火準備前20~30分鐘時實施核突擊,主要消滅敵核發射工具、集結的戰役戰術預備隊、指揮所、重要的后方設施等。
進攻過程中,軍不斷組織炮兵縱深打擊火力突擊敵縱深內的目標,并根據情況適時向關鍵地區機動野戰炮兵,支援各先頭師的進攻,以加快交戰進程。
2.戰術空中支援
戰術空軍的空中支援,是軍的火力支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軍的其他支援火力相輔相成。軍長通常根據支援的先后順序對空軍支援力量進行分配,以加強主攻方向的進改或影響進攻作戰的進程。軍長通常依照支援近距離進攻、實施縱深攻擊作戰,戰役減術偵察的需要而將可能獲得的空中支援架次區分為用于縱深攻擊的進攻性空中支援(空中這斷與戰場空中選斷)、近距離空中支援(包括領先計劃的和臨時召喚的)和空中偵察三部分。據美軍材料,未來作戰中空軍交接力量的分配將按以下比例進行;反航空兵作戰占哪兒近距離空中支援占35%,空中這斷占25%。經地面部隊和空軍部隊司令官協商,可從用于空中這斷的空軍總量中抽出50%的力量用于戰場空中遮斷。每議作戰中的具體分配比例依任務、敵情、現有力量而定。從演習情況看,軍每晝夜可得到150~280架次的空中支援,其中約50%用
于實施戰場空中這斷,由軍掌握。軍長通常依據支援的優先順序把大剖分近距離空中支援架次分配給各師,本身僅保留少部分。
戰術空軍支援飛機主要用于爭奪和保持制空權、戰場空中支援和空中偵察,必要時也遂行戰術空運任務(軍實施戰術空降作戰、空中補給時人如何區分用于遂行上述任務的空軍兵力通常由戰區司令部或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司令官確定。其分配通常通日進行,確定各占多大百分比。軍進攻地帶內爭奪和保持制空權的活動通常納入上級的整個空中作戰計劃,由空軍部隊司令部核戰區聯合空中戰役計劃組織實施。當空軍部隊司令部的反航空兵作戰取得了空中優勢時,軍的進攻地帶便可建立起局部空中優勢,確保軍自由實施進政機動。戰術空中偵察要求戰術空軍偵察飛機覆蓋軍的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300公里范圍內的地域,主要偵察和查明敵對空防御、雷達、交通樞紐、指揮與控制系統的節點、后續部隊或后續防御陣地及其他與交戰的成敗關系重大的目標;空中這斷著重打擊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150公里以遠地區內
的敵戰役縱深目標(軍在k級編成內進攻時,通常軍所要求的空中選斷納入上級計劃,由空軍部隊司令部按要求組織實施).戰場空中途斷則打擊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150公里范圍內的敵縱深目標,主要是襲擾、遲滯和摧毀高價值目標(關鍵的指揮中
心、預備隊、主要裝甲部隊、火力支援部隊、交通線上的要點及主要的后勤機構),以為軍保持主動權、殲滅敵主要作戰集團創造佳機。近距離空中支援是對地面大力的重要補充和加強,其活動范圍在d方部隊前鋒線前方3~154>:m的區域,有時甚至從前鋒線前方1公里處起始,王要是與地面人力與機動相結合,攻擊和淚滅影響已方進攻行動的敵目標及炮兵無力消滅的目標。近距離空中支援架次大剖分配給主攻師使用,部分留作機動,以攻擊緊急目標。臨時召喚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從提出申請到實際轟炸目標約需10~45分鐘。預先計劃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從步兵部隊接到預先號令到飛機轟炸目標約需3—6小肘。各個空中支援區域構成重疊。
支援地面進攻的航空火力突擊通常在發起進攻前以空中這斷和戰場空中遮職的形式實施,并納入整個空中戰局計劃,其持續時間可能達數周(海灣戰爭中,聯軍的空中戰局從2月4日轉入第三階段后,即逐步以突擊科威特戰區的伊軍戰役后方和戰術部隊為主,為將發起的地面進攻作準備,前后持續了約20天);發起地面進改在前,常常集中一部分戰斗攻擊機(包括陸軍攻擊直升機部隊)以至B-52一類的遠程轟炸機對前沿防御之敵及其戰術縱深實施短促猛烈的密集轟炸,爾后轉為近距離空中支援,與攻擊直升機和地面炮兵組成先頭突擊部隊的陸空護送大力。
3.攻擊直升機支援
軍的攻擊直升代部隊,通常由軍長直接控制使用,以便在高度的機動作戰中或擴張戰果與追擊中用來抉定性地加快進攻作戰的進程。進攻中,各政擊直升機營或空中騎兵戰#旅通常用來協助軍投入交戰的師(旅)抗擊敵叵突擊,或者打擊臨時出現的威脅進攻行動的敵裝甲機械化部隊。攻擊直升機創隊常常編入軍預備隊;軍配屬有空中騎兵戰斗旅肘,亦將其編入軍預備隊。
進攻中,攻擊直升機部隊常常與戰術空軍部隊(A-10攻擊機、F-16. F/A-18、A-6E等戰斗攻擊機)組成不同規模的聯合空中攻擊群,深入敵縱深攻擊高價值目標(預備隊、炮兵和運動中的裝甲部隊幾根據攻擊直升機的作戰半徑,攻擊直升機部隊的最佳縱深攻擊區域在和縱深40—50公里處,最遠不超過100公里。在50公里以內作戰,可保證攻擊直升機部隊連續行動2小時左右。
軍的攻擊直升機部隊通常以營為單位使用,必要時,軍可以攻擊直升機營交接主攻師或進攻順利方向上的師進攻。有時,軍以攻擊直升機部隊控制進攻道路上的關鍵地形,或者伴隨主攻師,以護送火力消滅進攻道路上的和工事、裝甲與炮兵目標。除執行縱深攻擊任務外,支援巴投入進攻的師肘,攻擊直升機部隊通常由核師實施作戰控制。空中騎兵戰斗旅在師的進攻地帶遂行作戰任務時,也可由師實施作戰控制,以便于協同行動。
空中騎兵戰斗旅亦可作為軍摧毀敵縱深防御、確保實現戰役國的的重要手段。其攻擊縱深可達100公里,l個旅可有效地攻擊敵方1個坦克師。有時,空中騎兵戰斗旅亦用作軍的掩護部隊,在軍前方30—40公里處行動。
4.防空支援
防空兵的任務是保障部以免遭敵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及攻擊直升機的襲擊,降低敵空襲效果,阻止敵機偵察,不使敵獲得制空權,保障部隊完成受領的任務。
軍防空兵器優先掩護的重要目標是.先頭師、預備隊、野戰炮兵集團、指揮所、陸軍航空兵、戰術導彈部隊、后方的主要后勤設施;進攻過程中,首先掩護其主要突擊部隊,保護進入交戰的預備隊。軍與上級支援的空軍部隊組織協同,由支援的空軍部隊將軍的防空(空中掩護)要求納入其空中戰役和反航空兵作戰計劃,作為全般支援在軍的進攻過程中付諸執行,確保軍進攻地帶內的局部空中優勢。
軍的地面防空由建制的和加強的防空部隊在戰區防空兵器、戰術空軍的戰斗機部隊的協同下實施。包括組織實施對空偵察和空情報知,配置和使用防空兵器、建立和實施防空指揮,實施電子戰以及采取消極防空格施(隱蔽、偽裝、欺騙、疏開配置部隊、加強防護、鬼子器材執行保密規定等八軍依靠本級建制的防宣部隊(通常為1個防空旅)和上級加強的防空旅(包括3~4個“霍克”防空導彈營、1—2個叫。傾樹”/“火神”防空導彈/自行高炮混合營),以及所屬師(獨立旅或團)的建制防空部隊組織野戰防空。
軍在上級編成內進攻肘,其中、高空防空一般由戰區陸軍(集團軍群或集團軍)編成內的2個或更多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營負責;其建制和上級加強的防空部隊則負責中、低空防空。進攻中,編有3~5個師的軍在其進攻地帶內可能由后向前
依次展開以下防空兵器:96部“愛國者”防空導彈發射系統、75~102部改進型“霍克”防空導彈發射系統、72~120部“小懈樹”防空導彈系統、72~120門“火神”或“約克中土”自行高炮,400~450部肩射“毒刺”防空導彈。
組織軍的防空配系時,要求既要保證軍的整個進攻布勢得到有效掩護,又要保證各個獨立目標得到掩護。為此,軍通常采取區域防空方式。擔任區域防空的各防空連與單個防空兵器按指定位置配置,構成火力重疊及密度最大的火制空域,在最危險的方向上集中防空火力,各種防空兵器合理結臺使用,以互相支援。
在整個軍進攻地帶內,由己方邪隊前鋒線附近起沿敵機可能的接近路佝縱深延伸,形成防空兵器的縱深梯次配置。通常,“愛國者”防空導彈部隊展開于軍后方地帶或集團軍后方地帶或戰區后勤地根,最近距己方部隊前鋒線約40~50公里,配置地域的范圍可達方圓60公里,掩護范圍達75公見1個營能同時對付48~54個空中目標。“愛國者”防空導彈通常在距發射陣地7~30公里的距離、5—10公里的高度上對導彈進行攔截,其攔截成功率可達50%以上。
改進型“霍克”防空導彈營能同時對付8-9個空中目標,主要配置于軍、師后方地帶,并參加整個區域防空,或直接掩護軍(師)預備隊、指揮所、炮兵、戰術導彈部隊、陸軍航空兵部隊、主要后勤設施及其他目標。該營通常成兩線配置,分別挺己方部隊前鋒線15~20公里和20~40公里。它通常以連為單位配置,連與連之間的間距可達20~30公里,掩護正面和縱深可達150公里。
配屆軍的周、懈樹”/“火神”防空管一般用于掩護軍的戰術作戰中心、戰術導彈部隊、炮兵部隊及其他重要目標。其戰斗隊形的編成通常要求能集中2個以上防空系統對付從任何方向來襲的空中目標。‘叫。媽樹”防空導彈分隊通常在臣被掩護目標4~6公里處占領陣地或伴隨其行動;“火神”自行高地分隊一般在被掩護目標附近05~15公里處行動。軍建制的則、懈樹”/“火神”防空營直接在部隊的戰斗隊形內行動,與師建制的防空營的展開線相拖接,構成兩線縱深配置.師的建制“約克中立”/“毒刺”防空管一般在距己方部隊前鋒線15~5公里處展開(美陸軍1986年師編制裝備表規定師換裝“約克中士”高炮,后因故取消,但迄今仍無適當兵器代替,故本手冊仍保留這種高炮);軍建制的‘叫。懈樹”/“火神”防空營一般在距己方部隊前鋒線10~15公里處展開。
軍的各種防空兵器根據各自的任務和能力,可按地區投入適當的防空兵力。通常,在己方部隊前鋒線后方10公里內用投入40—50%的防空兵器;在10~30公里內可投入30—50%的防空兵器;在30公里以上可投入20—25%的防空兵器。在低空和超低空范圍內,所有防空兵器識能發揮作用;在中、高空范圍內,約有25%的防空兵器能投入使用。
5、核化火力支援
美軍要求,在任何情況下,軍均應制定核、化火力使用計劃,準備隨時在核、化條件下作戰,以核、他武器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戰果,或影響作戰進程。核武器的使用原則是:一旦上組授權,即積極主動地使用。化學武器的使用原則是.一巨敵方使用,即以化學武器實施報復。
軍通常按照上級可能授權使用的核武器數量及類型規定軍的核武器編組,其中包括投放所屬師使用的核武器分組,并規定核武器的排行量(野戰炮兵投射的核武器和工兵原子用破裝置、特種作戰部隊在敵后使用的原子爆破裝置)。對可能批準使用的化學武器,也規定攜行量。軍核武器編組可能擁有的核武器數量依任務、敵值、地形等而定。在主攻方向上進攻的軍可能擁有各種核武器最多可達200~250杖。軍可能授權師使用的核武器最多可達50枚。
在核條件下,軍長應設法利用核火力支援其機動方案,創道種種機會,以實施機動,節約兵力,進行防護和殲滅敵人。把核武器作為協調一致的行動的一部分在敵機動之前使用或者用于摧毀敵縱深內的防御體系,更加有效。軍的核、化武器可用來在敵防御完善的筑全地域打開缺口和牽制企圖封閉突破口之故或阻敵增援,繼之以戰術部隊擴張戰果;在森林地、主要道路、橋梁、渡口、隘路及重要道路上制造障礙,限止敵軍的機動;對某些關鍵地報實施核、化突擊,以限制敵軍使用;有計劃地以核武器突擊敵縱深內的裝甲部隊、核武器配置地域、預備隊;以核火力迅
速消滅或牽制阻礙巴方部隊運動的敵人,為機動創造佳機;突擊從側方接近之敵,供護己方部隊翼側(尤其是在實施包圍時),以原子爆破裝置封鎖防御之敵的后方近路。
軍及其所屬師必須具備核作戰能力,既能作出反應投射核武器,又能從分散行動地區迅速集中兵力,擴大核突擊效果,保持進攻的主動權。計劃核武器的使用肘,要求把握以下各項:設想軍可能面臨一個或數個威脅及軍可能的反應方案;就可能影響機動計劃的實施的附帶損傷下發指示;查明故防御部署以及必須以核武器摧毀和壓制的目標;明確所需的核武器及其當量;與整個進攻作戰應采取的機動方案相結合;盡可能從遠距離上打擊敵后續防御梯隊和敵全縱深,并與空軍取得協調,以適時使用飛機對預定目標實施空中核突擊;兵力迅速集中,迅速分散,兵器分散而火力集中;嚴格控制所屬部隊的運動,在短時間內改變進攻方向(常規條件下要求軍能在24小時內改變,核條件下要求能在更短時間內改變);對部隊、設施、指揮所、通信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進攻作戰的實施
軍進攻作戰從空間工區分為近距離作戰行動、縱深作戰行動和后方作戰行動;從時間上通常區分為依砍實施的接敵運動(非直接接觸條件下)、進攻(區分為倉卒進攻和預有準備進攻)、擴張戰果和追擊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貫穿著上述三種行動。
美軍強調,軍對機動之敵、倉卒防御之敵或防御薄弱之敵進攻,或在己方擁有空中優勢肘,應力求從行進中發起快速而猛烈的倉卒進攻。若故防御準備充分、陣地十分堅固,則通常占領戰術集結地域,經過充分準備,再發起進攻。在直接接敵情況下,軍通常在前方部隊掩護下進行充分準備,爾后越過雙方接觸線(亦即進攻出發線)發起進攻。美軍認為,與預有準備的進攻相比,及早實施倉卒進政,更有助于軍達成任務,尤其是在進攻過程中和在和縱深機動作戰.
縱深作戰
無論在戰役進攻還是在戰術進攻中,縱深攻擊作戰都是美國際軍軍進攻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貫穿于整個進攻作戰的抬級進攻中的縱深攻擊作戰通常在軍實施接敵運動或在戰術集結地域進行進攻準備時就及早開始,其持續時間視預期達到的毀傷效果而定。主要目的是孤立敵前方防御地帶,削弱和防御力量,限制敵預備隊的行動自由,打亂放指揮與協同,從而確保正面近距離進攻行動的順利實施。進攻中,縱深政擊的目標通常是敵后續防御梯隊師、集團軍的指揮所、炮兵與核武器陣地、預備隊集結地、交通線及后方基地等,其攻擊距離在150公里以內。軍在攻擊敵后續梯隊的同時,還要監視和查明300公里范圍內的敵軍動向。
為了有效地實施縱深攻擊作戰,軍在發起進攻前及進改過程中對戰場進行廣泛的偵察,選擇最有助于確保進攻勝利的有利的攻擊目機軍在縱深攻擊作戰中使用的主要手段如下;
(1)戰術空軍的空中這斷襲擊
作為空中戰役重要組成部分的空中這斷襲擊區分為空中這斷與戰場空中這斷,在支援軍的地面進攻時,其攻擊范圍分別為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150~500公里以上和20~150公里。主要攻擊敵后續防御梯隊師、集團軍指揮所、導彈與核發射工具、預備隊、直升機部隊、后勤設施、交通線及橋梁、交通要道等。空中這棟一般由空軍部隊司令部單獨計劃和組織實施;戰場空中這斷則由軍司令部提出要求,并進行必要的協調,由支援的空軍部隊司令部組織實施。必要時戰術空軍還與陸航攻擊直升機部隊組織“聯合空中攻擊群”實施縱深這斷攻擊,戰略空軍的B-52轟炸機常常參加對敵戰役戰術縱深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的縱深想斷轟炸。
(2)陸航攻擊直升機部隊的縱深攻擊
陸航攻擊直升機部隊可以單獨實施縱深攻擊,也可以與戰術空軍飛機組成“聯合空中攻擊群”深入放縱深實施攻擊。攻擊直升機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敵縱深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炮兵、防空兵器以及C3l系統等目標。攻擊直升機的縱深政擊距離通常在己方部隊前鋒線前方40~50公里范圍內,有肘達80公里。軍有時使用獨立的空中騎兵戰斗旅深入敵縱深實施攻擊作戰。其攻擊縱深通常不超過100公里。主要是以攻擊直升機用導彈攻擊和消滅敵縱深內的裝甲機械化部隊。攻擊直升機部隊和空中騎兵戰斗旅通常在巴方火力支援下由敵防御間隙上空通過戰線,運用地形跟蹤技術B行,遇到極危險地區的采取掠地飛行技術飛行,隱蔽地進入敵后隱蔽地點待機,展開前方裝彈加油站,經適當準備后按計劃行動,一般采取伏擊的方法從遠距離上以火力攻擊目標。
(3)遠程炮兵的縱深遮斷和火力突擊
軍在進攻作戰中常以其所屬的炮兵旅的遠程炮兵和導彈實施縱深火力突擊和這斷攻擊。其中,“長矛”導禪(現使用“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勿用以突擊120公里范圍內的高價值目標;203毫米榴炮和多管火箭炮用以攻擊30公里范圍內的重要戰術目標(包括反炮兵作戰、壓制敵防空配系等人遠程炮兵縱深這斷的主要任務是:殺傷敵戰役戰術縱深內的有生力量、封鎖敵后方的主要補給路線、交通樞紐、集結地,阻止敵預備隊前進,遲滯放軍機動。遠程炮兵的縱深遮斷通常由軍炮兵指揮官依據軍長的指示組織實施。
(4)地面與空中機動部隊的縱深攻擊
使用地面與空中機動部隊實施縱深攻擊,目的在于吸引改指揮官注意力,打亂敵防御計劃和作戰進程;機動攻擊與遠程火力突擊相結合,給敵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心理壓力;縱深攻擊與正面攻擊根結合,形成“鐵錘與鐵砧”打擊效應,導致決戰勝利。通常,軍可使用獨立旅(至少有3個裝甲與機械化步兵營特遣隊)至1個師(通常為裝甲師或機步師);著使用空(機)降部隊,則一般不超過旅規模(空降軍可使用空降師或空中突擊師深入敵后作戰地地面機動部隊通常深入敵后50—100公里作戰。深入敵后的方法是利用打開的突破口快速突入敵縱深;利用敵防御間隙以小群滲透的方式進入敵縱深;或者在防御階段后撤時有計劃她在敵后留下一支部隊。空(機)降部隊則采取從空中越線進入敵后空降,爾后展開進攻。其空(機)降縱深通常不超過150公里;空中突擊部隊有時采取“蛙跳”式機降突擊戰法,首次機降縱深可能達50一60公里。地面和空中機動部隊通常在敵縱深內采取襲擊戰法政擊預定的重要目標,切斷敵交通殘阻止敵向前方機動預備隊和后續部隊或阻止敵軍撤退,襲擊和指揮所、后勤設施。有時,軍使用建制的直升機部隊輸送1個以上輕步兵營到敵后實施戰術機降,機降縱深可能在20~40公里之間。地面縱深攻擊部隊完成任務后通常由另外一親路線歸建,或者在某個有利地形堅守,等待與正面進攻部隊會臺;空(機)降部隊在完成任務后通常與進攻部隊會臺。 不管使用何種手段實施縱深攻擊作戰,美軍均強調組織實施強大的陸、空電子戰支援,實施電子欺騙和進攻性電子戰。進攻性電子戰主要用于關鍵時刻,以干擾、破壞敵軍指揮和通信、武器控制系統和目標搜索系統。
軍實施縱深攻擊作戰的最佳時機是:敵第一梯隊的兵力兵器、和指揮官和偵察系統、后方部署的炮群等正在集中注意力于正面防御交戰、無力他顧之際;敵防御縱深內的戰役戰術預備隊、后續防御梯隊剛剛出動增援一城防御部隊、正在開進或行至瞪口、渡口,橋梁與狹窄地區、處于非戰斗展開,尚未進入交戰之際。
接敵運動
接敵運動是在發起進攻之前為了與放取得接觸或者在軍突入敵防御縱深之后為了向預定目標進攻而進行的必要活動。軍實施接敵運動是為了與敵建立或重新建立接觸,查明情況。其特點是:由軍集中計劃和組織,由各師分頭實施;力求以最少量的部隊作先導與敵取得和保持接觸,以保證軍主力有目的地投入決定性的進攻行動;采用適當的接敵運動隊形,由軍統一建立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掩護部隊或前衛部隊(使用裝甲騎兵團、獨立裝田旅或機械化旅,或空中騎兵戰斗旅,在某些情況下使用1個裝甲師),并組織環形警戒,在某些場合也可由各師自行掩護開進,本隊在掩護部隊后方一定距離上開進,以便在與敵取得接觸后迅速實施機動,發起進攻或遷回和軍。軍預備隊通常住手便于增援或擴張某個先頭師戰果的位置,軍炮兵和工兵通常位于便于支援主攻的位置,并由軍集中掌握,以隨時支援戰斗。各部隊以最快速度全力開進。
(1)接敵運動編組。
軍實施接敵運動時,通常編組有掩護部隊、前衛、本隊、測衛和后衛。軍的接敵運動隊形最先頭由偵察部隊引導,其任務是查明敵情。掩護部隊在偵察部隊之后跟進,其兵力與編成使敵情、地形、軍進攻地帶寬度、核態勢及現有兵力等而定,其行動直接由軍長控制。掩護部隊加強有必要的炮兵、工兵和后勤部隊,具有獨立作戰能力,通常在本隊前方30—50公里的距離上開進。其任務是:查明敵情及其防御部署,克服和掩護部隊或警戒部隊的抵抗,搶占和控制關鍵地形,牽制敵軍,保障主力(本隊)迅速展開和發起進攻。
前衛是本隊前方的警成分隊,一般由先頭師派出,兵力為每師1個營(師裝甲騎兵營或坦克營特遣隊)至1個旅(通常為裝甲旅人加強有較強的工兵,在本隊前方10~20公里處本隊支援范圍內開進。其任務是對前方和翼倒不斷進行偵察,排除障礙,維修道路和橋梁,擊退或殲滅小股敵軍,支援掩護部隊,保障本隊不斷前進和免遭敵突然襲擊。側衛與后衛通常由本隊派出的營級部隊擔任,其任務是保護本隊,擔任偵察與警戒,防敵從側后方突然襲擊本隊。側衛通常在本隊側方適當距離(5~10公里)沿與本隊行軍路線平行的道路隨件本隊開進,逐次躍進或交替躍進,多采取逐次占領關鍵地形的方式掩護本隊開進。后衛通常在本隊后方適當距離上采取校隊或楔形隊形跟進。本隊由各師及軍屬主要戰斗支援和勤務支援部隊編成,區分為若干行軍縱隊,核戰術編隊沿多條平行路線開進(師的行軍地帶寬度為20~30公里,一般有2~3 條行軍路線,有時有4條),軍的行軍地帶寬度可達80~100公里,行軍隊形長任可達150公里以上(每個師的行軍隊形長征一般達70~80公里入軍沿良好道路開進肘,平均時速在晝間和夜間分別為25和匕公里,每日行程可達200公里以上。
(2)、升過的保障。
為保障軍順利接敵,軍通常采取以下保障措施:派出空中和地面遠程偵察,并積極開展電子技術偵察,收集敵軍情報和查明地形情況;軍師兩級組織積極的防空,采取在整個運動隊形中分評配置防空兵器、交替躍進掩護和在升進道路上(如橋梁、交叉路口等)實施定點掩護等方法保護本隊不受敵機空襲;玫擊直升機部隊通常由軍(師)直接掌握,用來實施縱深攻擊,為掩護部隊、前衛、倒亞和本隊挺住火力支援,或用來應付后方的威脅,有時以部分攻擊直升機部隊配屬掩護部隊使用;1兵以一部配屬掩護部隊,主力隨前衛行動,以保障前衛與本隊機動,包括排障、搶修道路、架橋等;電子戰部隊負責收集散電子信號,干擾敵方指揮控制通信、火力支援通信、技術偵察與監視雷達,實施電子欺騙,使敵不能查明本隊的位置;為保障部隊不間斷地運動,通常靠前實施后勤支援,并為前方部隊和掩護部隊加強必要的隨件后勤交接力量,采取分散實施、空中后續補給、隨時提供相結合的方法。
(3)接放運動的實施。
接敵運動中,各部隊高速前進,保持銳勢。遇到敵人時,視情況迅速集中必要兵力實施攻擊,粉碎敵人后立即分開行動。軍(帥)各級指揮官靠前實施指揮,及時查明情況,迅速作出反應。軍(師)的遠距離偵察監視系統積極搜集和查明關心地域和未來作戰地域內的敵情。在敵情不甚明朗或在評闊地開進肘,各部隊可加大間隔距離,掩護部隊與本隊之間亦適當加大距離;反之,則縮小間距,以便于本隊發現敵人后迅速作出反應、軍在寬大正面上進行接和運動時,通常為備先頭師指定縱深目標,而不必規定其開進軸線,各師可在其規定的行軍地帶內機動前進。遇到障礙時,迅速克服或繞過,以保持前進銳勢。接改中苦與機動之敵或防御之激發生遭遇,而和規模不大,軍長通常在查明情況后以掩護部隊或前衛采取倉卒進攻的方式迅速予以殲滅,或以部分兵力牽制,其余部隊繞過,由后續部隊予以殲滅。在2個師在先頭實施接敵運動情況下,現故規模大小,誦常可以l~2個師發起倉卒進攻。若倉卒進攻得手,軍的后續師則穿過先頭師的隊形,發展進攻,或繞過先頭師向敵側后方實施機動。若在寬大正面上接敵,先頭師后方只有1個師跟進,則接敵的師發起倉年進攻,其余的先頭師繼續前進,跟進的師向敵側后方實施進攻。當軍與運動中的敵軍先頭師遭遇時,軍亦可從行進間對該師發起倉卒進攻。從行進間發起進攻得手后;軍可以實施擴張戰果或追擊,以全殲敵人。若敵規模很大,且已建立堅固的防御,則在掩護部隊掩護下迅速搶占有利地形,展開本隊,進行周密的準備,然后發起預有準備的進攻,或者轉入防御態勢,經充分準備,在直接接敵情況下發起進攻。通常,軍的先頭部隊一與敵取得接觸,即經短暫準備從行進間發起進攻,以求迅速突破敵防御。若受挫,則亦應轉為預有準備的進攻。在上述情況下,接敵運動即告結束。
倉卒進攻
軍在接敵運動中與和遭遇或發現防御之敵力量不強、防御部署薄弱,或者在防御獲得成功之后,均可發起倉卒進攻。在后一種情況下,軍通常可運用與敵接觸的部隊或預備隊,或運用這兩種都隊同時發起倉卒進攻。倉卒進攻的特點是;準備時間短,計劃不甚周密,但易達成突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準備工作的不足。
在防御成功之后的倉卒進攻中,軍事先制定有防御之后的進攻或反攻計劃,這一計劃不可能很確切,但通常大致規定有關使用多大兵力、火力與支援力量、指揮與控制的組織以及為了取勝而在部隊、火力、機動與支援之間進行協調等事項。實施企卒進攻的目的是迅速壓倒敵軍,使敵來不及作出有效反應,否取戰場上的優勢,強調在一與敵取得接觸,即隱蔽地將部隊配置在有利的進攻出發地區,向部隊迅速下達進攻的指令。
發起倉卒進攻的基本方法是:在部隊展開之后,軍長不失時機地下達簡要俞令,實施短促而猛烈的火力急襲以及以支援的空軍飛機展開對敵縱深目標的火力突擊;在支援火力掩護干部隊投入進攻,助政部隊以猛烈的攻擊將敵前沿防御部隊牽制于原地,主攻部隊集中兵力對敵弱點實施突破或攻擊其暴露的翼例;后續支援部隊和預備隊在主攻師后方跟進,隨時準備支援主攻和擴張戰果;攻擊直升機部隊、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或聯合空中攻擊群迅速出動,支援主政,攻擊敵一線防御部隊及其后方的關鍵性目標,尤其是敵指揮所和預備隊;軍的裝甲騎兵團若位置有利,可向前方或翼側機動,以提供警戒和偵察;進政部隊展開攻擊之后采取各種措施保持進攻的高速度和銳勢,主要是通過快速戰術機離從行進門對預定目標發起沖擊,運用包圍迂回、多路攻擊的戰法攻擊敵軍,務來速殲;在進攻當面之敵的同時對敵縱深實施空(機)降突擊,遠程炮火襲擊,在敵機動道路上布設措布地雷必要的使用核火力,以孤立當面之敵;進攻中,軍(師)長靠前指揮,掌握戰況,協調各部隊的行動,及時依據情況的變化決策,包括規定新的目標、下達新的作戰方案,變換主攻方向和分配任務,以及在適當時機使用預備隊擴張戰果等;與友鄰軍進行協調,以便必要時使用友鄰軍的師、旅或野戰炮兵支援本軍的進攻;若敵可能使用核武器,軍的各邵隊保持疏散,并在接到軍長命令后迅速向指定地點集中,以克服敵軍的抵抗,爾后再疏散行動;軍突破敵前方防御,激發生動搖時,即不失時機地在全正面或有利的方向上擴張戰果,向敵縱深迅猛推進,使敵來不及抽調力量重建新的防線,擴張戰果行動若順利,則轉入追擊,包圍和殲滅敵人。
預有準備進政
當軍在接敵之后發現敵已建立了組織良好的縱深堅固防御,或者在倉卒進攻中遭到敵抵抗而受挫時,軍即組織實施預有準備的進攻。預有準備進攻的特點是:準備充分,計劃周密,全面查明故情,組織強大的火力支援,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采用適當的機動樣式(主要是突破)。
(l)空中大力突擊與炮兵火力準備。
發起進攻前,納入空中戰役計劃的戰術空軍創隊根據軍的要求以必要的兵力對軍進攻地帶前方的縱深目標、交通線和敵防御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實施空中火力突擊,其持續時間可能為幾天或幾周。軍現情況可實施持續多日的炮兵火力準備,攻擊直升機亦不斷對敵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重要目標實施火力突擊,以消耗防御之敵的實力。有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而不實施這種持續時間長的炮兵火力準備,而農發起進攻直前,俄計劃實施進攻直前的炮兵火力準備,其持續時間一般可達40分鐘以上,有時達l~2小時。炮兵火力準備統一由軍組織協調,參加的兵力兵器有.野戰炮兵的大口徑相炮和多管火箭炮、陸軍戰術導彈系統。戰術空軍戰斗一攻擊機(必要時亦使用B-52戰略轟炸機)以及陸航的攻擊直升機也參加這種火力突擊。炮兵火力準備和空中火力突擊的主要目的是任制和摧毀敵第一梯隊師(團)的防御配系、火力配系(要求消滅敵師問惆兵的40~50%,大部分反坦克兵器),殺傷敵軍人員,阻止敵預備隊前調,破壞敵指揮系統和通信,以及后勤設施,為軍的突破或包圍機動創造有利條件。其中,野戰炮兵主要壓制和摧毀敵第一梯隊團及其縱深內的目標,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和空軍戰斗一攻擊機與陸航攻擊直升機主要攻擊敵第二梯隊團、師的目標。
(2)突擊部隊的行動方法。
在大力準備掩護下各先頭師展開成戰斗隊形,越過進改出發錢(或雙方接觸錢)發起猛烈沖擊,各師在支援火力護送下突擊破障,并迅速突入敵前沿陣地,多路向縱深攻擊前進,在其后跟進的師和軍的后續部隊逐次迅速進入突破口。先頭各師在空、炮火力掩護下,不斷運用惻后攻擊戰術殲滅抵抗之敵,逐次攻占敵縱深內的陣地、支撐點和重要目標。先頭飾攻占最初目標后,迅速調整部署,繼續向軍的最終目標前進,運用火力與機動相結合的手段,采取多路包圍攻擊戰法接近和攻占最終目標。進攻過程中,軍(師)不斷組織地面機動部隊、空(機)降部隊及特種作戰部隊突擊或襲擊敵縱深和后方的重要目標。軍攻占最終目標后,通常進行必要的鞏固整頓,爾后轉入下一階段的作戰行動,若進攻順利,則依據上級命令繼續進攻,完成新的任務。進攻中,軍長通常率戰術(機動)指揮所深入先頭各師實施指揮。軍長不斷地通過簡要命令或任務式命令協調先頭各師的行動和包圍機動,以形成相互支援的態勢。在各自的進攻地帶內并列實施進攻的各師通常利用在相鄰地域對敵實施迂回的友鄰部隊的成果,并利用軍(機)空(機)降部隊在敵后的突擊行動,對防御之敵廣泛實施包圍攻擊。軍長利用所屬各師的戰術成果及在進攻順利的方向投入新銳部隊或預備隊發展進攻。如經上級授權使用核武器,軍可使用核火力直接在敵前沿陣地打開突破口,爾后以裝甲機械化剖隊擴張戰果,井多路分散向敵防御縱深發展進攻。軍改變進攻方向的情況時常發生。一般地說,在突破敵第一梯隊團陣地時進攻受阻,或遭到敵強大反突擊,而助攻部隊發展比較順利時,則可能變順利方向為主攻方向。另外,當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或出現重大的有利戰機需要軍改變進攻方向時,軍長迅速查明情況,制定新的機動方案,變更部署,并力爭在24小時內(師在12小時內)完成對機動作戰方向和部署的變更。
軍的先頭師突破敵前方(師)防御地帶后可能面臨兩種情況,要求軍長采取不同時處置。其一,先頭師的第一梯隊旅突破敵第一梯隊團的陣地后繼續進攻,以連續猛烈的攻擊行動,在空、炮火力支援下從行進間粉碎敵師預備隊的反沖擊,向和縱深推進,打亂敵防御部署。后續支援部隊進入突破口后,緊跟先頭師(旅)前進,消滅光頭師(旅)繞過的敵軍,或者接替先頭師(旅)發展進攻,奪取軍(師)的最終目標。其二,若在先頭梯隊師(旅)尚未突破敵第一梯隊師(團)防御陣地時遭到敵反沖擊,軍(師)通常組織猛烈的火力壓制敵預備隊和縱深內的支援兵器,同時以先頭梯隊臨(旅)向一翼或兩翼卷擊,鞏固和擴大突破口,掩護軍(師)的后續支援邪隊進入交戰后迅速向敵縱深突進,保持進攻銳勢,堅守突破口的部隊轉為后續部隊,消滅殘敵,井準備隨時接替先頭部隊執行任務。
(3)軍(師)預備隊的行動。
先頭師預備隊通常用以擴張戰果,保持進攻銳勢和抗擊敵反沖擊。師預備隊抗擊和反沖擊的方法是.若敵反沖擊兵力不大,營先實施短促而猛烈的火力急結,爾后從行進門發起沖擊,粉碎敵反沖擊。若敵反沖擊兵力很大,則以先頭旅迅速搶占有利地形以火力進行正面抗擊,以猛烈的反坦克火力殲敵裝甲車輛,集中火力壓制和炮兵,師的預備隊則迂回至敵料后;在正面抗擊部隊配合下粉碎敵反沖擊,爾后繼續攻擊前進。
軍預備隊的基本任務是:利用先頭師制造的突破口發展進攻或擴張戰果;對先頭師牽制的敵軍實施迂回;增強或接替先頭風抗擊和粉碎敵反突擊。軍預備隊進入戰斗的時機是;先頭師成功地突破了敵前方(師)防御地帶,并前出至和中間防區的有利地形時。軍預備隊通常在空、炮火力支援下一次或逐次進入戰斗,從行進門粉碎敵第二梯隊(預備隊)的反突擊,爾后攻占軍的最終目標。軍預備隊一般從先頭師進攻順利的方向(不管是主攻方向還是助攻方向),或易于攻占軍的最終目標的方向進入戰斗。進攻中,軍預備隊通常在先頭師后方采取疏開隊形,沿多榮路線隱蔽而迅速地跟么采取有力措施防放火力殺傷和阻滯,隨時準備受命投入戰斗。軍預備隊進入戰斗時,軍長即專門撥出必要的炮兵、防空兵、攻擊直升機和戰術空軍飛機、工兵部隊支援其作戰。投入戰斗后,軍預備隊即靈活利用有利戰機,必要肘迅速改變進攻方向,以取得最佳的戰役戰術效果。使用軍預備隊抗擊敵反突擊時的行動方法是.以與敵接觸的部隊搶占有利地形,展開兵力兵器,并集中反坦克火力消滅敵裝甲坦克;組織強大的空炮火力打擊反突擊之敵,并將其孤立起來;在正面抗擊部隊的配合下,軍預備隊集中兵力攻擊敵之側后方;當先頭師尚未完全突破敵前方地帶就遭到反突擊肘,著敵軍反突擊兵力較大并掌握了有利時機,剛軍通常以先頭師部分兵力進行正面抗擊,預備隊向敵翼側迂回,發起猛烈攻擊,粉碎敵反突擊,助攻方向上的師予以配合,保障軍預備隊進入戰斗;若敵方反突擊兵力占很大優勢,己方在突破中已遭到較大損失,或敵縱深防御比較堅固,即使投入軍預備隊也難以粉碎敵反突擊、完成奪占軍的最終目標或上級規定的階段性目標的任務,剛軍或部分師可在敵方中間防御地區轉入倉卒防御或退出交戰。
預有準備進攻中,軍的裝甲騎兵團有時在軍的主攻師前方引導進政,查明敵情,實施掩護,或將敵軍牽制于某地,亦可以用來接替到其他集中兵力地點送行進改任務的部隊。又擴張戰果與追擊擴張戰果和追擊是進攻的直接發展。其實質是發展勝利,把進攻引向敵大縱深和后方,尋求機動作戰,打擊敵防御重心,圍殲敵主要防御集團,達成最終目標。比較順利時,則可能變順利方向為主攻方向。另外,當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或出現重大的有利戰機需要軍改變進攻方向時,軍長迅速查明情況,制定新的機動方案,變更部署,并力爭在24小時內(師在12小時內)完成對機動作戰方向和部署的變更。
軍的先頭師突破敵前方(師)防御地帶后可能面臨兩種情況,要求軍長采取不同時處置。其一,先頭師的第一梯隊旅突破敵第一梯隊團的陣地后繼續進攻,以連續猛烈的攻擊行動,在空、炮火力支援下從行進間粉碎敵師預備隊的反沖擊,向和縱深推進,打亂敵防御部署。后續支援部隊進入突破口后,緊跟先頭師(旅)前進,消滅光頭師(旅)繞過的敵軍,或者接替先頭師(旅)發展進攻,奪取軍(師)的最終目標。其二,若在先頭梯隊師(旅)尚未突破敵第一梯隊師(團)防御陣地時遭到敵反沖擊,軍(師)通常組織猛烈的火力壓制敵預備隊和縱深內的支援兵器,同時以先頭梯隊臨(旅)向一翼或兩翼卷擊,鞏固和擴大突破口,掩護軍(師)的后續支援邪隊進入交戰后迅速向敵縱深突進,保持進攻銳勢,堅守突破口的部隊轉為后續部隊,消滅殘敵,井準備隨時接替先頭部隊執行任務。
擴張戰果與追擊
擴張戰果和追擊是進攻的直接發展。其實質是發展勝利,把進攻引向敵大縱深和后方,尋求機動作戰,打擊敵防御重心,圍殲敵主要防御集團,達成最終目標。進攻得手后通常立即轉入擴張戰果。擴張戰果是為了阻止敵軍重建有組織的防御、實施反擊或有秩序地的撤退,或阻止敵軍繼續支援前方防御部隊作戰;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
軍通常根據上級的命令實施擴張戰果,也可以由軍(師)長主動實施。擴張戰果的時機是.發現守敵難以保持其防御陣地;先頭師取得了決定性的戰果;守敵的抵抗,尤其是其支援火力減弱;繳獲和俘獲的敵軍武器和人員大量增加;發現守敵要全線撤退。擴張戰果的目標是.奪取敵后方的縱深目標;切斷敵主要交通組鋼制改主要部隊于原地;殲滅敵主要預備隊;奪取敵重要的后勤資源,尤其是油料和彈藥補給基地。擴張戰果的主要方法是:軍(師)長發現和抵抗減弱或開始退卻肘,即迅速調整戰斗編組(通常各師一線并列展開,軍僅保留少量的預備隊人指定擴張戰果目標,指揮剖隊日以繼夜地連續實施擴張戰果。通常,軍的名先頭師主動地轉入擴張戰果,成接敵運動隊形不間斷地多路突進,對敵施加強大壓力,軍僅在必要時才派出后續支援部隊或預備隊越過先頭師擴張戰果。擴張戰果中,各師在戰術空軍飛機、攻擊直升機和空中騎兵戰斗旅的有效支援和配合下,成多路沿寬大正面迅速向縱深目標推進,攻占敵指揮所,斷敵退路,圍殲敵預備隊、炮兵和支援部隊。軍長率戰術(機動)指揮所在先頭師的近后方使用“任務式命令”進行指揮,并賦予各師師長盡可能大的行動自由,以便于其靈活變換前進方向,充分利用有利戰機。各師力求避免為取得做刁\的戰術勝利或為了殲滅小股敵軍而耗費作戰力量和時間,而以最大的兵力盡快抵達和攻占目標。對小股抵抗之敵通常由光頭師采取倉年進攻的方式予以殲滅,對較大之敵則以空、炮火力壓制,主力迅速繞過,由軍的后續支援部隊予以殲滅。后續支援部隊和預備隊在先頭師后方跟進,確保其后方交通線安全,殲滅被繞過之敵,接替牽制敵軍的進政部隊,截擊敵增援部隊或阻止其機動。
當擴張戰果部隊過度疲勞、建制混亂、消耗過大或必須扼守已占地區和進行補充時,軍長通常派出新銳部隊繼續擴張戰果。擴張戰果通常晝夜連續實施,為確保部隊不斷前進,通常為擴張戰果部隊加強必要的后勤支援部隊,前方支援基地適肘前移,建立梯次支援系統,提供不間斷的油料、彈藥補給,必要肘以直升機實施空運補給。遂行戰役進改任務的軍在擴張戰果期間,軍長通常通現作戰全局,為下一步的作戰行動籌劃必要的行動方案,主要是概略確定下一步進攻的路線和方向,各師的進攻目標及可能的交戰行動,并確定軍的大致戰斗編成、各師的展開位置及未來作戰意圖。
擴張戰果中,當發現敵軍喪失斗志、整個防御部署慣散時,軍長即不失時機地下令實施迫擊。實施追擊是為7最后擊敗已喪失防御或阻滯手段與意志并企圖脫離接觸和撤退的敵軍。追擊的目的可能包括奪取地形目標,但主要目的是擊敗或殲滅敵軍。實施迫擊通常采用的戰斗編組是.以1~2個裝甲與機械化師(旅)擔任直接追擊部隊,主要任務是從正面壓迫敵軍,殲滅其掩護部隊,以火力不斷殺傷故主力,防止敵脫離接觸,阻止敵重建防御,配合包圍部隊圍殲敵軍;以2個裝甲師、攻擊直升機部隊、空中騎兵戰斗旅和機降部隊擔任迂回包圍部隊,主要任務是沿與敵平行的道路追擊,超越退卻之敵,占領其后方有利地形,切斷敵退路,爾后在正面追擊部隊配臺下圍殲敵軍。軍炮兵分割配屬各師,以加強其炮火支援(每師配屬1個炮旅人若上級授權,則使用核武器瓦解和殲滅集中之敵。軍的工兵旅靠前展開,并為追擊中的師加強以工兵營(連),以支援追擊部隊克服天然和人工障礙,確保其連續機動。情報和電子戰部隊在各師的戰斗隊報中展開必要的兵力,著重查明敵反擊部隊位置、縱深內兵力機動的情況,并干擾敵指揮控制系統。和擴張戰果中一樣, 前調后勤支援部隊,必要時組織空運補給。軍實施追擊的基本方法是;在前進中調整軍的進攻隊形,所有進攻部隊轉入全線追擊,各部隊全速前進,對敵保持強大壓力,阻止敵逃脫或重新組織抵抗;軍(師)長靠前指揮,發揚冒險精神,不分晝夜地指揮部隊追擊敵軍;正面追擊部隊力求與敵保持接觸,采取倉卒進攻方式殲滅敵之掩護部隊或給敵造成最大傷亡,平行追擊(迂回包圍)部隊沿最有利的路線(航線)快速前插,先敵到達敵后方的隘路、交通樞紐、橋梁或其他關鍵地形,采取倉卒防御的方式培擊退卻之敵,并阻擊來援之敵。平行追擊部隊若無力超越散軍,則從一例或兩側以火力或兵力攻擊敵主力,降低其退卻速度和給予重大殺傷。如未能在預定地點切斷敵退路,則派出新的迂回部隊。對敵形成包圍后,平行追擊部隊即盡快地會同正面追擊部隊分割殲滅被圍之敵。加兵力不足,則以火力和障礙物封鎖敵軍,粉碎其突圍企圖,待調集了足夠的兵力后采取穿插、分割戰術,將敵各個殲滅。追擊過程中,軍(師)不斷組織火力打擊敵縱深內的目標,孤立當前戰場,阻動增援。
(三).防御作戰特點與原則
美陸軍認為,“防御是一種決定性作用較小的戰爭形式。”但防御又是必需的;當軍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權、無力實施進攻時,或者需要避免在對已不利情況下進行決定性交戰肘,或者軍的進攻到達頂點,守志具有反擊或發起進攻能力時,或者為了節約兵力保障上級在其他地區實施進攻,或者軍受領防御某個地區或目標的重要任務時,軍均需組織實施防御作戰;巧妙地運用反應性行動和進攻性行動,擊敗進攻之敵,奪取主動權,為轉入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軍實施防御作戰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積極創造有利戰機,運用進攻性行動以強大火力打擊敵全縱深,在預定地區依托有利陣地不斷實施反擊,避免在對敵方利情況下進行決戰,針對敵弱點用兵,殲滅進攻之敵,運用各種攻擊手段從敵軍手中奪取主動權,促使敵進攻頂點及早到來。軍的一切防御作戰均須體現以下4個特點:
1.充分準備。利用無敵占領防御的有利條件,做好充分準備。在戰役上,主要是縱深配置兵力兵器;對防御計劃進行作戰模擬和推演,組織邵隊機動與完善后勤保障體系;組織周密的偵察與監視;加強要地防空;協調聯合軍種和聯軍作戰計劃;準備各種欺騙措施等。在戰術上,主要是制定各種作戰方案與欺騙計劃;對敵人風能的進攻方案進行分析與模擬;構筑各種陣地、道路、障礙物、后勤設施與指揮設施,并進行偽裝;各部隊進行戰前訓練與預演等。
2.打亂撤軍。采取積極的措施n亂敵軍的行動上的協調一致性,剝奪敵軍進攻的主動權。主要方法是.分隔孤立敵進攻部隊;中斷敵方火力支援、后勤支援或抬揮控制;打亂敵進攻節奏,破壞其協同。在戰役上,進行襲擾世攻擊,以特種作戰部隊在敵后開展襲擊破壞活動,實施欺騙、心理戰、空中遮斷襲擊,打亂放進攻;打擊敵戰役預備隊和空軍;阻止被分隔的敵軍靠攏,或采取破壞性進攻行勿,使敵不能從容進行進攻準備。在戰術上,消滅或迷惑敵偵察部隊破壞敵軍機動;打亂敵預備隊;壓制敵炮兵和打擊敵空軍;中斷或破壞敵軍的指揮控制。
3.集中兵力。強調在決定性肘間和地點集中兵力,適成防御的局部優勢。要在某些防御地區節約兵力,保留和重建預備隊,通過適肘的機動在關鍵地區或防御方向形成局部優勢。必要時放棄一定的空間,以保證有肘間集中兵力和火力。在戰役工,強調集中兵力打擊被分隔之敵;將防御力量集中在最危險地區;視情況在防御戰役初期或在創造了有利的形勢之后,集中兵力與和決戰;組織大縱深防御,迫使敵與己方梯次配置的防御體系進行一系列交戰。在戰術上,組織有效的偵察,適肘查明威脅,為集中兵力和火力爭取時間;甘冒必要的風險,在一些地區節約兵力,以便在關鍵地區集中兵力與敵決戰;以欺騙手段迷惑敵軍,隱蔽地集中兵力,完成任務后盡快疏散。
4.靈活機動。防御作戰計劃與實施均須十分靈活。在戰役士,主要是做好應付任何進攻的準備,出現有利戰機時迅速轉入進攻;預測敵軍可能的行動方案,準備好反措施;在縱深內保持戰役預備隊;防御戰役開始后,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計劃。在戰術上,主要是制定周密的防御計批縱深配置兵力兵器;將預備隊配置在便于隱蔽、有良好進出道路的地區;計劃要有多種行動方案,能迅速變換主要防御方向,又不影響協調一致行動。對軍實施防御的總要求是;廣泛利用地面和空中機動邵隊、理制與加強火力、情報收集手段、有利地形上的預設陣地、突然性和機動速度。在戰役上.要求在有勝利把握之后再與敵進行決戰;用連續不斷的小規模交戰消耗進攻之敵,必要肘以空間換取時間;在抗擊敵最初突擊的同肘,全力攻擊敵交通線和支援基地堅決依托前方預設陣地抗擊敵進攻,以保衛主要政治經濟中心、工業區、居民中心等重要地區;依托中心設防地區對敵實施一系列攻勢打擊行動;結合運用戰術世攻、防行動,最大限度地利用機動、突然性和攻勢行動,為轉入進攻創造條件。在戰術卜,不斷監視關心地域內的敵精,向主要戰斗地域前方盡可能遠的地區展開掩護部隊,以及早與改建立接觸,并以必要的阻擊行動消耗敵人,以便對主戰地域的防御交戰施加影響;及早(在掩護部隊開始戰斗之前)使用空、海軍火力、炮兵、冉子戰與欺騙手段在縱深作戰地域主動攻殲敵軍,這斷敵軍的機動;在軍的整個防御地帶內利用地形和障礙增強防御能力,掩護各部隊,遲滯敵軍機動;在掩護部隊地域和主戰地域內利用一切機會以攻勢行動和密集火力打擊敵入一敵進行進攻準備時發起破壞世進攻,防御交戰過程中利用有利機會對敵倒后發起倉年進攻,滯留。
敵后的部隊不斷襲擊敵后續部隊,集中必要的兵力(旅、師規模)發起反突擊,殲滅暴露之敵;關鍵的反突擊作戰和主要防御災戰力求盡快結束,但在故處于優勢的地段,則可長時間地與敵進行一系列交戰,以牽制敵軍;采取有效措施抵消敵軍的主動行動造成的影響,靈活采用適當的防御樣式,阻敵迅速取勝,并在時機有刮肘迅即恢復攻勢行動。
防御的目的與任務
軍實施防御作戰的目的主要是.擊敗進攻之敵;保存和積蓄兵力、資源;保衛戰略或政治目標以及重要的戰役戰術目標;爭取時間;在其他地區集中兵力;削弱敵軍,以此作為轉入進攻的前奏;控制關鍵地形或要地;迫使敵軍集中兵力。
防御的直接目的則是挫敗敵之進攻,奪回主動權,為轉入進攻創適條件。只有在不可能實施進攻,或者為了在其他地區實施進攻而必須在某個地區防御時軍才實施防御。軍在進攻中達到進攻頂點時或喪失7主動權時,通常轉入防派
軍可能在上級司令部的編成內遂行防御任務,其目的是在指定地帶防御,守住特定地區,為后續的其他行動贏得時間,等待增援部隊到來,殲滅進攻之敵。軍也可以在特定地區獨立遂行防御任務,保衛具有戰略、戰役意義的目標。軍既可以在城區或上級司令部的主要作戰方向上遂行防御任務,也可以在節約兵力方向或輔助作戰方向上送行防御任務。軍擔任的防御任務可能是防守某一地區,某一城幣或重要政治經濟目標,或挫敗某個進攻之敵。
軍在上級主要作戰方向措定地帶防御時,其防御正面依其第一梯隊展開的師(旅)的數量而定。軍的第一梯隊展開3個師時,其防御正面可達80~120公里;展開4~5個師時,其防御正面可達150公里以上。軍在上級輔助作戰方向或節約兵力方向上防御肘,通常受領較寬的防御正面,即使展計較少的師(旅)一般也可達12D公里以上。在指定地帶防御時,軍的防御縱深可達150~200公里。
軍田2~5個師編成,所轄兵力幅度有很大差異,而且所轄師的戰斗力也不同,重型師可抗擊敵1個集團軍的進攻,輕型師甚至難以阻止敵1個師的進攻。因此,軍實際受領的防御任務和防御正面有很大差異。
(四).防御樣式
美軍傳統上把防御的基本樣式劃分為兩種:機動防御和地域防御。實戰中,美軍則強調結合運用這兩種基本防御樣式;利用固定作戰部隊遲滯、誘逼、消耗和最終阻止敵方進攻,利用機動作戰部隊實施破壞性進攻和反突擊、反沖擊殲滅敵軍。這兩種部隊的兵力各占多大比重則使任務、敵倩、部隊編成、機動能力、戰斗力和戰場環境等而定。軍的編成對軍選擇采用們種防御樣式影響很大、通常,輕型軍運用于實施以陣地防御為主的防御,重型軍則適用于實施多種樣式的防御。其中實施以機動為主的防御最有效。較好的辦法是結合使用輕型師、重型師,以增強靈活性a
機動防御強調.以少部兵力配置于前方防區,建立支撐點防御體系,綜合運用阻滯、進攻(巨沖擊、破壞性進攻)和陣地防御手段,無分利用火力和障礙物,誘逼、殺傷敵人.支援防區內的兵力機動,粉碎突入防區之敵,奪取主動,在時機有利時使用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強大預備隊實施決定性反擊,最終擊敗進攻之敵。機動防御允許喪失一部分防區,以空間換取時間,主要強調以殲滅敵軍為宗旨。機動防御通常要求以一部兵力控制敵軍突破的寬度和深度,以另一部兵力遲滯、消耗敵入,將敵誘逼入便于預備隊實施決定世反擊的地區。實施機動防御時要求部隊擁有與敵軍相同或高于敵軍的機動能力;供特有銷大的預備隊;防區內有較大的回旋空間,通常比地域防御有更寬大的正面和縱深,地形也便于裝甲機械化部隊機動。
地域防御強調。以大部兵力靠前配置,依托堅固防御陣地制止敵進攻;建立和保持較小的預備隊;組織周密的交叉火網;在大力支援下及早對突入之敵實施反沖(突)擊;及早查明敵主攻方問,及時集中兵力抗擊和主攻;如地形布利,適當加大防御縱深,以增強防御彈性;防區很寬時,周密計劃縱深內的兵力機動。以抗擊敵主攻;警戒或掩護部隊力水阻位或長時間遲滯敵助攻部隊,可能時向深入的敵主政部隊倒后方發起反擊,配合主要防御邵以挫敗敵進攻.周密組織縱深火力打擊及防區內的火力反擊。
地域防御通常用于在規定時間內制止敵軍攻占某一地區。與機動防御不同,地域防御常常難以徹底殲滅進攻之敵,側重于堅守陣地和防區,即將進攻2放控制在巴方的互相聯系、互為依托的防御陣地之間,以交叉火力和師(旅)局部反沖擊殲敵。預備隊規模小,主要用于增援受威脅嚴重方向,接替防御,或對突入之敵實施局部叵沖擊。當上級命令在指定地區防御時,或者地形不便于機動、防御部隊機動能力弱于敵軍,己方難以建立和保持強大預備隊,或者敵方擁有空中優勢,己方難以實施機動時,軍 軍在上級的編成內遂行戰役防御任務時,通常視情況采取以下防御樣式。
(1)固定地區的戰役防御。軍在實施這種防御肘兵力盡可能靠前配置,并可得到上級機動預備隊的支援。
(2)機動的戰役防御。實施此種防御肘,要求在內線反復集中兵力抗擊敵進攻,對敵集結地域實施先發制人的襲擊,或有選擇地讓敵進至某一地區,繼之以反突擊殲敵。
(3)大縱深戰役防御。為了在決戰之前削弱敵軍,軍同有計劃地放棄一些地區,延長敵軍的交通補給錢,分散其兵力,使敵后方暴露,并以特種作戰部隊、空(機)降部隊或攻擊直升機部隊與空中騎兵部隊襲擊敵后方。
軍在具體的戰術防御交戰中,又可依據情況靈活運用下述防御樣式.
(1)堅守防御(又稱固定地域防御)和機動防御有機結合的防御樣式。即以陣地防御制止、阻擋或誘逼進攻之敵,以機動部隊打擊和挫敗敵軍。
具體方案主要有.
①靠前實施防御交戰。在必須防守極重要的地區時,通常沿前方預設陣地實施防御,前方部隊各師依托陣地和支撐點進行戰斗,將敵阻止在主要防御地域前沿,而對進入掩護部隊地域或主戰地域的進攻之敵側后方實施反突擊或核突擊;還可以在敵發起進攻前路敵淚滅于集結地域。實施這種防御要求建立強大的機前預備隊和縱深打擊部隊
②在主戰地域與進攻之敵進行決戰。具體方法是:利用一系列陣地消耗進攻之敵。堅固支撐點或要點防御與預備隊反沖(突)擊根結合,形成區域防御體系;敵突入后,在縱深內實施機動作戰,殲滅突入之敵;割裂和先頭部隊和后續部隊的聯果預備隊可用于主戰地戰前部或后刻,也可用于增援交戰的師或在縱深內建立防御。
③在軍防御地帶縱深實施決戰。即采取誘敵深入的方法殲敵。具體方法是:在最初接觸錢后方適當距離上建立強有力的防御;前方師不斷實施阻滯戰斗,以一系列小規模交戰消耗敵軍;在抗擊和最初沖擊的同時,以火力和匕機攻擊敵交通線和支援基地;必要的將部隊機動至翼惻,甚至友鄰防區;以威脅突入2敵兩翼;以部分輕型或重型部隊留在或插入敵后方隱藏地域(如山地、森林地、沙漠地等),不斷襲擾和阻止敵后續部隊增援其先頭突擊梯隊;開展敵后游擊戰、非常規作戰;將敵進攻潛力耗盡之后,以決定性反突擊殲敵。
(2)以堅守防御為主的防御樣式。通常在己方部隊機動能力不強,遂行扼守地形的任務時采用。這種防御的正面較窄,縱深較小,主要依靠陣地和支撐點進行防御。軍有可能使用核武器支援備師戰術防御的勝利主要取決于防御創隊堅守陣地和控制各陣地間的地形的能力。預備隊可用于增援前方師,也可用于應突擊。
(3)以機動防御為主的防御樣式。重型軍裝甲防護力和機動力強,通常采取此種防御樣式。其特點是:防御正面寬、縱深大,主要以人力和機動作戰、快速集中快速分散反擊進攻之敵。若使用核武器,則防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五).防御編成
防御中,軍的整個行動區域區分為“關心地域”和作戰地域。關心地域和作戰地域不僅分別覆蓋巴方部隊前鋒前大延伸300公里和150公里的地區,而且均向軍的測方和后方延伸,覆蓋至軍后方地域。作戰地域又進一步區分為縱深作戰地域(縱深150公里)、掩護部隊地域(縱深30~SD公里人主戰地域(縱深40~50公里)、后方地域(縱深80—100公里人整個縱深可達300~350公里。
軍的縱深作戰地域是軍運用陸、空遠程火力和機動部隊、特種作戰剖隊對敵后續部隊實施縱深攻擊、對爾后防御作戰施加重大影響的區域。
掩護部隊地域是戰#地域前沿至己方部隊前鋒線之間的地域,是軍的防御林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掩護部隊地域主要配置軍的掩護部隊及臨的警威部隊、該地域內通常構筑有多道戰斗陣地、炮兵陣地、機動道路,障礙物等,在掩護部隊地域的后部、戰斗地域前沿前2~5公里處通常設有一道“戰斗移交線”。掩護部隊地域的主要作用是:阻止敵偵察,防止敵突然襲擊;殺傷消耗敵軍,查明情況,為軍(師)作好抗擊敵進攻的準備爭取肘間,必要時抗擊敵先頭梯隊師(團)的進攻。
主要戰斗地域是戰斗地域前沿至軍后方地域前沿2間的地區,是軍防御編成的主體,是軍的基本防御兵力兵器的配置地區,也是軍粉碎敵進攻、與敵進行泱戰的場所。主戰地域進一步區分為若干防御地帶,由各師(旅)負責防守,師的防御地帶包括前方防御地區和后方地區。軍的主戰地域的編成依防御樣式和任務、敵主要接近路等情況確定、要求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建立防御體系。防御前沿盡量利用江河、居民地、高地、沼澤地,各師在各自的責任地帶內構筑防御陣地、炮兵陣地、反擊的機動道路,選擇預備隊配置地域、反擊地域及集火殲敵區等。
后方地域在主戰地域之后,用以配置軍的基本指揮所、軍預備隊、后方地域作戰部隊、主要戰斗支援和后勤支援部隊以及軍的其他直屬部隊。軍后方地域的基本任務是保障前方作戰部隊連續作戰,確保軍長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后方地域開設有通往前方師防御地帶的補給干線,主要設施附近修筑有必要的防御工事、在重要地段還構筑攔阻陣地和供預備隊機動的道路。
(六).兵力區分與兵力而置
防御作戰中,軍依據防御作戰行動的五個組成部分區分與配置兵力:掩護部隊、縱深作戰部隊、預備隊、主戰部隊和后方部隊。
兵力配置要圖
1.掩護部隊
在不與敵直接接觸情況下,軍通常派出掩護部隊,并將其配置在掩護部隊地域內。軍的掩護部隊通常由裝甲騎兵團擔任,有時由某個獨立旅或裝甲(機步)師擔任;或由1個獨立旅和裝甲騎兵團共同擔《。掩護部隊通常加強有必要的野戰炮兵、工兵、軍事情報與電子戰、防空兵、攻擊直升機部隊。軍不派掩護創隊時,由所屬前方師派出裝甲騎兵營或裝甲(機械化步兵)旅擔任。掩護部隊通常以營為單位沿掩護部隊地域全正面并列展開,占領戰斗陣地,主要運用阻滯戰斗的方法遲滯和消耗進攻2敵。其主要任務是:與故保持接觸,保護主戰地域內的部隊不遭敵突然襲擊;查明故情;為防御準備爭取時間;防止敵軍查明己方防御部署;必要時消滅敵先頭部隊和偵事部隊。
2、縱深作戰部隊
軍縱深攻擊作戰方案
縱深作戰部隊是依據防御計劃事先選定或在防御作戰過程中臨時指派的部隊。它包括軍司能使用的地面機動部隊(l個師或1個獨立旅,通常為軍預備隊師)以及空中機動部隊(空機降部隊,章至師規模)、攻擊直升機營及空中騎兵戰斗旅、特種作戰部隊(營規模)、戰術空軍的空中這斷飛機(包括“聯合空中攻擊群”)以及由軍各炮旅的203毫米相抱、多管火箭炮營和導彈部隊組成的特定的縱深火力突擊部隊。這些部隊分別配置在軍防御地帶內的特定地區,遂行戰斗支援任務,一旦需要即集中起來,運行縱深攻擊任務。
3、主戰部隊
主戰部隊指配置于軍前方防御地帶的各師、獨立旅,有時還有裝甲騎兵團,組成軍的主戰(前方防御)部隊。在指定地帶實施 以地域防御為主的防御時,軍執行作戰兵力盡量靠前配置的原 則,主戰部隊的兵力通常占軍作戰部隊總兵力的2/3左右,有 時甚至達3/4。實施以機動防御為主的防御時,其兵力可能占軍作戰部隊總兵力的5/5,甚至更少。主戰部隊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交戰制止敵進攻,或堅守陣地,為預備隊反擊殲敵創造條件。軍在寬大地帶防御時,通常在威脅教小的防御地段節約兵力,允許師與師之間留有間隙,但須以較強警戒部隊掩護名著防御縱深較小,則按陣地防御的方式配置兵力兵器。對敵裝甲部隊進行防御河,要求軍(師)保持著干支較大的反坦克預備隊,并將其配置在敵高速接近路的附近。
主戰部隊各項分別在指定的責任地帶防御,每師接防守一條主要接近路的要求配置兵力兵器。軍通常指定任務最重要或受敵威脅最大的師為主要方向師,賦予狹窄的防御正面,優先給予較多的炮兵、工兵、防空兵和戰術空軍支援,并在其防區內計劃軍預備隊的反突擊地域。裝甲(機步)帥一般配置在較開闊的地區,以便于機動作戰;步兵部隊通常配置在林地、城鎮、沼澤地或崎嶇地形上;軍裝甲騎兵團、獨立旅和配置在不便通行的地區或機動受限制的地區,以遂行節約兵力任務。
4.預備隊
軍預備隊一般由裝甲(機械化步兵)部隊擔任。有時,其編成內還可能包括有攻擊直升機部隊、空中騎兵戰斗旅、獨立裝甲(機械化)旅或裝甲騎兵團,以及核武器。軍預備隊的兵力通常占軍作戰部隊總兵力的l/3,具體依防御任務、防御樣式、敵情等而定。在以機動防御為主的防御中,最多可達/2;而在以地域防御為主的防御中,則可能不足 1/ 3;有時只有 1個旅。在大多數情況下,軍一般以1個裝甲師擔任軍預備隊。
軍預備隊通常配置在軍后方地域相當靠前的地區,并以旅為單位分散配置,有肘預備隊的部分兵力配置在主戰地域的后方分界線前方或其附近。預備隊的配置位置應便于預備隊向敵高速接近路接近。軍預備隊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反突擊,縱深攻擊作戰;增強前方防御或接替前方防御;必要時以部分兵力支援后方作戰。
5、后方部隊
在軍的后方地域內通常配置有以下部隊;軍的主要后勤支援部隊、衛生旅、軍事情報旅、防空旅、后方地域戰斗旅、工兵旅、軍屬戰斗航空旅、憲兵旅、核生化旅、軍基本指揮所、后方指揮所、通信旅,以及其他軍直屬部隊、機構和設施。 軍的后方地域戰斗旅是軍的主要后方地域作戰部隊,其主要任務是應付敵對己方后方地域二級以上威脅,保衛后方地域安
全,防衛重要目標。后方地域戰斗旅通常以營為單位分散配置于后方地域各要點。
軍的戰斗航空旅通常配置于后方地域的左部或右部。其攻擊直升機部隊以營為單位支援前方師作戰(抗擊敵進攻入或對付后方地域面臨的威脅,部分兵力編入軍預備隊,或由軍長控制,用于縱深攻擊作戰。旅的其他陸航部隊用于全般支援,遂行空中偵察、通信聯絡、運輸等任務。
軍支援司令部及其所屬后勤部隊配置于后方地域便于隱蔽、便于實施后勤支援的地區,有通往前方梯隊師的補給干線。后勤部隊通常從連至旅(群)逐級組織基地、基地群,向主戰地域派出后勤設施,為各師提供油料、彈藥、給養、維修、衛生與運輸支援。
其他兵力兵器的配置如下:
軍炮兵。配底前方師的野戰炮兵旅一般配置于師防御地帶后方地域內靠前的地區。軍直接控制l~2個炮旅,一般靠前配置于主戰地域后部,遂行全般支援任務,支援關鍵方向上的戰斗,或以一部炮兵加強掩護部隊。縱深攻擊作戰之初,軍炮兵的遠程榴炮部隊及導彈部隊可能前推至掩護部隊地域發射縱深突擊火力。防御災戰過程中,軍炮兵部分部隊常常機動至有利地區,支援前方師戰斗或支援反突擊。。‘長矛”導彈部隊一般在接由軍長控制,配置于敵身管炮兵射程以外地區(軍后方地域內,必要肘前推至一線師后方地域),主要進行縱深攻擊任務,打擊敵后續梯隊、重兵集結地、防空兵器和機場等目標。
工兵旅。軍通常將大部工兵配屬掩護部隊、前方各師使用,在掩護部隊地域和主戰地域支援作戰部隊的機動、反機動和防護活動。軍保留部分工兵進行全骰支援任務。工兵的主要任務是在軍的防御地帶內修筑機動道路,防御工事,在重要地段設置及機動障礙物,對重要設施實施偽裝和欺騙,后方設施的工程構筑等。
防空旅。配置于主戰地域和后方地域內的重點目標附近。軍防空邵隊防御中的作戰編組和配置方式,大體和進攻中相同。
軍事情報旅。通常配置于主戰地域適當地區,有時配置于軍后方地域。防御作戰中,通常以部分兵力支援掩護部隊和前方各師對敵實施電子偵察、電子欺騙和電子干擾。
核生化旅。配置于軍后方地域內便于向前機動的地區。防御作戰中,根據需要向敵核、化襲擊地區派出核、生、化偵察,標示沾染區,在圣戰地域或軍后方地域開設洗消站。
防御作戰中,軍通常建立戰術(機動)指揮所、基本指揮所和后方指揮所,必要時指定某個師的基本指揮所和軍炮兵指揮所作為軍的預備指揮所。為保障軍長靈活實施指揮,通常在主戰地域主要防御方向上的師后方升設精干的戰術(機動)指揮所,軍長在該處對縱深攻擊作戰行動和主戰地域的防御災戰實施指揮。戰術(機動)指揮所通常距己方前沿20~30公里。按照防御作戰中基本指揮所盡量靠后配置的要求,軍的基本指揮所通常配置在軍后方地域中部。軍基本指揮所包括戰術作戰中心、火力支援機構等,是軍實施指排與控制的主體,負責依據軍長的指示計劃、指揮和協調軍整個防御地帶內的所有作戰、支援行動,并制定下一階段作戰計劃。軍基本指揮所通常距己方防御前沿60-80公里。軍的后方指揮所位于軍后方地域后部、軍支援司令部附近。后方地域作戰中心是后方始揮所的一部分,負責統一籌劃、指揮和協調后方地域的所有作戰行動。軍后方指揮所一般由副軍長領導,負責對后方地域的支援活動實施指揮。
(七).火力支援
防御作戰中,軍的主要火力支援手段有.戰術空軍匕機(瀕海作戰時有海軍的攻擊機和艦炮火力)、野戰炮兵、戰術導彈系統、攻擊直升機、防空兵器以及核、化武器。防御中軍組織實施火力支援的基本原則是:(1)實施更大程度L的集中控制,以便在判明敵主攻方向后能迅速作出反應;(2)適時機動(集中)間瞄火力,以支援關鍵地區的防御交戰,并確保火力支援的不間斷;(3)規定大力支援和打擊目標的輕重緩急順序,確保以火力打擊最重要的目標,支援主要方向上的部隊或受威脅最大的地區;(4)盡量靠前打擊敵軍,炮兵、防空兵器經盡量靠前,作縱探梯次配置,認盡可能遠的地方開始攻擊敵軍,使敵不斷遭到越來越密集的火力打擊;(5)充分利用防御的有利條件,選擇有利地形周密地配置支援兵器,作好射擊準備,偽裝和加固發射陣地,搞好后勤保障,選擇火力打擊區,形成嚴密的空中、地面和防空火力配系。
火力支援的基本任務是;在敵進攻開始前,打亂、遲滯和淚耗和軍;實施縱深火力打擊,孤立激先頭進攻梯隊或誘逼進攻之敵的一路或幾路向不利的方向運動,阻u和削弱敵后續梯隊和預備隊;支援掩護部隊戰斗與軍(師)陣前破壞性進攻行動;集中大力攻擊或殲滅突入主戰地域之敵;壓制教先頭師(團)、集團軍的炮兵、防空武器;立接應突擊或重要方向上的師的后沖擊;實施空、炮火力反準備。
縱深火力打擊是軍火力支援的重要組成部分。軍(師)派出地面或空中機動部隊深入敵縱深實施政擊作戰時,除為其加強必要的炮兵外,主要組織戰術空軍飛機、攻擊直升機、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及電子戰部隊為其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必要時,軍火力支援機構組織專門的空、炮突擊火力遂行特定的打擊任務,如壓制和消滅敵縱深內集結之敵裝甲部隊,阻擊在其他方向上向防御接近之敵,或逼使其向預定的集火區集中,消滅某些高價值目標,沿敵縱深內某一線實施火力遮斷等。
1.炮兵火力支援
軍在上級編成內防御時,上級司令部通常保留對戰役遠程地對地導彈的作戰指揮權,而把所有野戰炮兵分配給軍。
軍長通常根據防御任務給軍炮兵賦予任務,要求把火力支援與軍的防御作戰方案緊密結合起來;為防御部隊提供充分、靈活,不間斷的支援,以促使軍長實現自己的作戰企圖。防御中,軍炮兵主要用于增強主要防御方向的師的戰斗力,必要時分配野戰炮兵旅支援掩護部隊作戰或進行縱深火力攻擊任務。防御作戰過程中,軍長視戰況發展靈活改變炮兵的任務,集中使用各炮旅支援重點方向上的戰斗(如支援反突擊),或分割使用它們支援前方師或地面縱深機動作戰部隊的戰斗。預備隊投入作戰阿,通常集中使用軍炮兵。為保持炮兵火力支援的不間斷,軍炮兵指揮它通常采取以下措施:組織充分而不間斷的炮兵偵察;在軍的防御地帶內選擇炮兵的主要行動方向或地區;為炮兵修筑良好的機動道路;預先選擇發射陣地;組織充分而不間斷的彈藥和油料支援。
軍通常賦予軍炮兵以下任務:縱深火力突擊與火力支援;以炮旅加強前方師的火龍反炮兵作戰(包括火力及準備);壓制敵防空配系(通常與戰術空軍部隊聯合實施);支援軍預備隊的反突擊(陣前和陣內)。芳獲準使用核武器,則由炮兵發射核火力封閉突破口。對下屬師交接時通常采取以下方式.全般火力支揚火力加強和全般支援加強。在特殊情況下,軍可以分配野戰炮兵旅對師、獨立放或裝甲騎兵團送行直接火力支援任務。
2.戰術空中支援
軍在上級編成內實施防御時,通常由上級司令官位責分配戰術空軍進行爭奪制空極、戰役空中遮斷和進攻性空中支援等各項戰術空中任務。軍可以獲格廣泛的、間接的空中支援。除此之外,軍可以直接得到下述戰術空中支援:進攻性空中支援、戰術空中偵察、戰術空運。進攻性空中支援包括:近距離空中大援(計劃的和臨時召喚的),戰場空中這斷;空中遮斷。戰術空軍飛機可以單獨遂行空中支援任務,也可以與陸航的攻擊直升機部隊組成不同規模的“聯合空中攻擊群”遂行縱深攻擊任務。陸航攻擊直升機部隊,通常以營為單位在防御中遂行以下任務:縱深攻擊作戰,對敵戰役戰術縱深(40—80公里)內的裝甲部隊實施攻擊;對突破之敵戰斗隊用內的裝甲坦克實施攻擊;攻擊在其他防御方向意外出現的威脅之敵;支援軍(師)預備隊實施反突(沖)擊;支援后方地域作戰。
3、海軍艦炮火力支援及近距離空中支援
軍瀕海作戰時,可得到海軍或海軍陸戰隊的艦炮火力支援溫飛機的近距離支援。通常,海軍部隊根據陸軍地面部隊的要求,具體為地面作戰部隊分配火力支援艦只,戰斗營一般可得到l魏艦只的直接支援,旅、師或軍可得到適當數量的艦只的全般支援。軍(師)通常通過配屬的海空火力聯絡連及其下屬之艦炮目標指示組或聯絡組協調艦炮火力和空中支援大力。艦炮火力和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的空中支援,主要攻擊岸上20—30公里和150公里范圍內的放縱深內的部隊、炮兵陣地、指揮與通信呼心、補給線與后勤設施,以及其他重要目標。
4.防空支援
軍在上級編成內防御時可獲得上級空軍部隊及中、高空防妾導彈部隊間接支援。在上級未提供中、高空掩護的情況下,軍通常編配有中、高空防空部隊,或得到此類部隊的配屬,用以組公本軍的中、高空防空。在戰區內,軍防御地帶內的防空由戰區安軍部隊建立的地區防空司令部負全責。軍的建制防空部隊的防空活動亦納入地區防空司令部,但軍保留對建制防空部隊的作戰控制權,并在執行戰區防空的有關規定和程序的同時組織本軍的野戰防空體系,組織與友鄰防空部隊和地區防空司令部之間的協調。
防御中,軍屬防車旅的使用方法與進攻中基本報同。軍屬防空旅通常根據軍長的指示在指定的地區展井,保護防御作戰中最易遭敵空中攻擊的目標及敵機最易接近的關鍵目標,如指揮所、后勤設施、炮兵部隊、預備隊、油料與彈藥補給設施、橋梁,以及集結的部隊等。軍由于沒有足夠的中、近程防空武器來提供全面的掩護,亦強調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消極防空措施。軍的防空配系與各師的防空配系有機結合,形成目前而后的多梯次的野戰防空體系。防御中,對掩護部隊、戰斗部隊向主要防御方向上的機動、軍預備隊的機動與反突擊、地面機動部隊深入敵縱深的攻擊行動,軍通常分配必要的防空兵力,以保障其得到不間腸的掩護。在整個防御地帶內,通常為防空部隊選擇機動道路、防空陣地、主要展開地域,并針對空中威脅及其接近方向的可能變化制定靈活的應變計劃。防御地帶內的空域分配和管理,由軍航空兵處負責,并與防空部隊指揮官(防空旅旅長)等取得協調,以便組織防空力量有效地打擊來襲敵機。
(八).防御作戰的實施
軍防御作戰的實施依據戰場事態的發展,可區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縱深攻擊;掩護部隊戰斗;主戰地域抗擊敵進攻的防御行動;軍預備隊的作戰行動;后方地域作戰行動。其中縱深攻擊和己方后方地域作戰行動貫穿于整個防御作戰的始終。
1、縱深攻擊作戰
在實施縱深攻擊之前和過程中,軍、師的情報機構不斷組織力量偵察和監視遠方敵人的活動,分別查明可能在96小時和72小時后接近己方防御地帶的敵先頭和后續梯隊的編成、規模、運動方向和企圖、關鍵目標的位置,并及時向軍長通報。
當敵軍先頭梯隊及后續梯隊進入實的縱深作戰地域時,軍的 各種遠程打擊兵器及支援的空軍飛機逐次展共攻擊,冒充遲滯敵先頭梯隊的開進,組立攻擊隨后進入該地域的后續梯隊。軍特別 注意集中火力突擊敵指揮機構,以摧毀或削弱敵指揮控制能力。
在敵軍不斷向己方部隊前鋒線接近時,前方防御部隊名師也不失 時機地以縱深打擊兵器不斷攻擊進入本線縱深作戰地域的敵軍先 頭部隊及其后續梯隊。當敵軍接近已方部隊前鋒線時,軍(師)的各種縱深攻擊手段展開更加猛烈的攻擊行動,包括派出地面和空中機動部隊以及特種作戰部隊深入敵戰斗隊形縱深開展襲擊作 戰,摧毀關鍵目標,使敵后續梯隊不能向預定進攻方向集中兵力,及時投入進政。打擊敵后續梯隊的主要方法是;巧妙運用遠程空中與地面突擊火力(包括核火力)及機動部隊,打擊敵后續梯隊中的高價值目標及其薄弱環節,使敵遭到重大消耗;以猛烈而不間斷的空中道斷阻敵一定時期,孤立敵先頭梯隊,或迫使敵之茶幾路向非預期的不利地段運動;對特定的目標實施專門的火力突擊(軍在戰役防御中可組織專門的戰役突擊火力,送行特定任務);派出強大的旅級特遣部隊,迫使縱深內的萊克敵軍部隊過早展開,降低前進速度,破壞其協同計劃。
2、掩護部隊的作戰行動
掩護部隊的作戰行動與縱深攻擊作戰行動密切協調一致地同時進行,視情況采取防御、阻滯作戰和局部反擊等戰法抗擊敵先頭梯隊,并力求避免卷入決戰。
當敵先頭梯隊抵達己方創隊前鋒線時,掩護部隊的各種兵器依次對進入射程的敵軍圩火,遲緩其前進速度,消耗敵生動力
五,并迫使敵展開部隊。掩護部隊各營或營特遣隊依托預設的戰林陣地堅持戰斗,迫敵展開進攻;并在即將卷入決戰之前適時轉局至下一道戰斗陣地,再次展開火力攻擊。如此反復實施,直至院成任務為止。掩護部隊在向后轉移時,視情況可在敵后有利地掰留下個別營特遣隊,建立環形防御支撐點,并視情況由此出發攻擊某一路敵軍的側后,或配合主戰部隊各師實施陣前反擊或破壞性進攻,支援軍可能在戰斗地域前沿前方實施的反突擊。
當掩護部隊兵力較大,達到1個師或更多部隊肘,該掩護部隊實際上成為軍防御編成的第一梯隊。在這種情況下,掩護部隊按實施重大防御行動的要求運用防御與攻擊相結合的手段消滅敵無頭部隊;迫使敵展開主力,暴露其主攻方向。
掩護部隊采取戰斗后退的方法,在每一道戰斗陣地上阻擊敵人一定時間。當遇到戰斗移交線肘,在各個方向上行動的旅(營特遣隊)向有關的主戰部隊師(旅)迅速移交戰斗職責及對問瞄火力的控制權。爾后,掩護部隊在各師(旅)的警戒部(分)隊掩護下迅速由戰斗地域前沿的通過點退入主戰地域,在后方地域或主戰地域指定地意集結待機,或轉為預備隊,準備執行新任務。
3、主戰地域作戰行動
不論采取何種防御樣式和作戰方案.均要求主戰地域內的各師依托既設防御陣地堅換抗擊敵軍的進攻,制止敵突破,控制和粉碎突入之敵;實施反突擊,擊敗敵進攻,否取主動權。軍現情況采取以下行動.
(l)實施火力及準備。當敵擔各發起進攻時,軍可以在放實施火力準備2前,集中大部軍(師)炮兵,對已查明的敵進攻部署的主要部分(先頭突擊部隊)及其炮兵實施突然而猛烈的火力反準備,主要是以多管火箭炮火力壓制激光頭裝甲機械化部隊及師、團的炮兵;炮兵實施火力叵準備肘;空軍則從空中對分配的目標實施轟炸與導彈攻擊。大力反準備的主要目的是破壞敵指揮、控制、通信與觀察系統,削弱敵炮火準備的效能,瓦解敵士氣使敵先頭夾擊部隊遭到重大殺傷。火力反準備的持續時間依預期達到的目的、軍(師)炮兵力量等而定。
(2)以火力突擊進攻之敵。主要是適時集中炮兵、導彈部隊、攻擊直升機部隊(必要時使用核火力),支援前方師抗擊敵投攻,猛烈打擊敵主政集團或在某個方向和地區造成最大威脅之敵,或者實施火力誘逼,迫使敵向預定集火殲敵區集中,以使以火力殲滅敵人。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著重突擊敵先頭梯隊師的第二梯隊團(預備隊)、師炮兵群、指揮所以及敵第二梯隊師的部分重要目標。
(3)依托陣地,運用攻防手段頑強抗擊敵突擊。在主戰地域的整個抗擊過程中。軍長充分掌握敵情和戰幾指揮前方各師(旅)依托防御陣地、堅固支撐點、預備隊、適肘的兵力機動(集中),進行抗擊、反沖(突)擊;并運用防御中的機動戰法,對防御交戰的進程作出有效反應。這些機動戰法包括.以部分機動部隊對敵側后方實施短距離攻擊,奪回喪失的陣地或地形;實施局部反沖擊,殲滅小股災人之敵;實施大規模應突擊,使軍從防御轉入進攻。反突擊行動力求及早進行,以瓦解敵軍。降低敵進攻速度,防止進行單純的被動防御。當敵集中優勢兵力向主戰地域發起猛烈突擊肘,軍長及其所屬師采取各種措施頑強抗擊敵突擊,制止敵實施深遠突破,穩定戰線。前方師以堅決的抗擊行動,運用火力攻擊和有利時機時的反沖擊守住重要陣地、支撐點和關鍵地形,以預備隊或兵力機動適時增援受威脅較大方向,穩定防御態勢,力求將敵阻止于主戰地域前沿前。當敵軍突破某個地段的防御時,實施固定防御的前方師(旅)組續戰斗,沿突極之敵的前方和兩側構成新的抵抗錢,不斷攻擊其翼們,堅決制止敵向兩翼擴張,削弱其進攻銳勢和殺傷放軍、必要肘,以火力反擊或本級預備隊的局部反沖擊切斷突入之敵與其后續部隊的聯系,并盡可能封閉敵突破口,如不可能,則以軍預備隊封閉人若獲準使用核化火力,則用來封閉放突破*、前方師的機動防御部隊,依托縱深內的陣地與障礙物曬制和控制敵突破,在固定動御部隊配合下將突破之敵牽制在特定地域,爾后集中兵力和火力將其殲滅。若進攻之敵過于強大,前方師無力將其殲滅,軍則適時出前預備隊,在前方師和強大火力支援下對突破之敵發起反突擊,恢復原防御態勢。
當敵軍突至前方師后方分界線附近時,軍通常使用預備隊。空軍支援飛機、攻擊直升機對敵反復實施攻擊,促使敵進攻頂點及早到來。當敵軍進攻隊形被打亂、遭受重大傷亡,戰術完整世遭到破壞,被分割成若干孤立的集群肘,軍適時集中強大的兵力和火力實施大規模反擊,將突入之敵徹底殲滅。
軍在主戰地域抗擊敵突擊的同肘,繼續實施縱深攻擊作戰,監視己方部隊防御前沿前方的敵情,組織力量打擊威脅己方防御的敵后續部隊。主要是使用導彈、炮兵和空軍戰斗攻擊機實施常規火力與核化大力突擊,以攻擊直升機和空軍飛機對敵后續部隊實施戰場空中遮斷(包括使用撒布地雷人阻止敵后續部隊接近其先頭突擊梯隊和進入戰斗;廣泛實施由于戰,破壞敵指揮與協同;使用空(機)降部隊、裝甲部隊(一般為旅級,必要時為師級部隊)及專門滯留敵后的部隊,攻擊或襲擊敵重要目標,牽制敵進攻部隊。
使用師(旅)級裝甲部隊實施縱深攻擊,是軍防御作戰中常用的方法。上頁圖為軍在主戰地域創造了有利的戰機之后實施地面縱深攻擊作戰方案之一。軍投入的兵力為l個裝甲師(欠1個旅人攻擊縱深達70公里以上,在實施地面縱深攻擊的同時,以戰術空軍、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電子戰部隊攻擊敵先頭和后續梯隊臨。
(4)預備隊的行動。機動防御中,軍(師)預備隊主要用來實施決定性的反突擊和反沖擊,以恢復防御陣地,殲滅突入之敵,粉碎敵進攻。反突擊和反沖擊的的機通常是:突入之敵受阻,翼側暴露,戰斗隊形被打亂,敵后續梯隊或預備隊被隔絕。反突擊和反沖擊按倉卒進攻或預有準備進攻的方法實施。地域防御中,軍(師)預備隊主要用來加強(以一部或全部)前方師的防御力量,遏制突入之敵,有肘占領攔阻陣地,制止敵縱深突貫;軍(師)預備隊也可以實施叵擊,但由于兵力較小,反擊的 預備隊前出時,炮兵、空軍飛機和防空部隊予以掩護。預備隊進入反擊出發陣地后,軍炮兵、戰術空軍6機和攻擊直升機對預定反擊目標實施密集的火力突擊;發起反擊時,火力突擊轉為火力支援。反擊部隊力求避開敵2強點,攻擊敵之側后,以突然、堅決、猛烈的行動攻占預定目標。若預備隊兵力充足,則對突破D兩側實施反擊,以增強反擊效果。反擊得手后,調常采取以下處置:進行局部擴張戰里,以部分兵力回去突入之敵,配合正面堅守部隊殲滅敵軍,爾后轉入防御;作為軍轉入進攻的前奏。保障軍的新銳部隊和其他方向卜的防御部隊轉入進攻;著敵仍保持對軍防御地帶的全面壓力,則預備隊完成一次反擊任務后即撤至后方待機。
預備隊投入戰斗后,軍(師)通常立即以未參加戰斗的部隊或從受威脅不大的方向抽調兵力重建預備隊,軍還可以校投射部隊、攻擊直升機部隊、空巾騎兵戰斗放及其他專業兵種部隊組成或重建預備隊。
4.后方作戰行動
在敵進攻的整個過程中,軍的后方地域都可能隨時遭到敵軍的空中和地面火力與機動部隊、特種部隊、兩棲部隊的攻擊。軍通常接效威脅等級(共三級)組織實施基地、基地群、后方地域戰斗施的局部或總體聯防作戰,并由軍后方地域作戰中心統~指揮和協調。
后方地域作戰的原則是.(1)統~指揮;(2)節約使用兵力;(3)實施一體化防衛;(4)積極進攻;(5)反應迅速;(6)注意保護要害。所有后方地域作戰行動均須具有以下特征.制定正確的計劃;在敵造成威膿2前和之后結合運用積極和消極的措施;組織好預警;適肘定了塊心迅速展開兵力兵器。
后方作戰的基本任務是:保障后方各種設施的安全;防止敵軍對戰斗支援和戰斗勤務支援行動的破壞;保障己方部隊在后方地域的行動自由保障補給線的暢通;發現、牽制和殲滅進入軍后方地域的敵軍部(分)隊.控制后方地域可能遭到的損害。
軍通常將后方地域劃分為若干區域,在每個區域組建若干基地、基地群,建立自防聯防體系。同時,將后方地戰戰斗而區分為若干個區域警戒和作戰部隊,在憲兵旅的協助下實施區域警戒和對進入Z敵實施機動攻擊。配置在后方地域的各部隊除負責所在區域的安全和自衛外,還隨肘準備協同后方地域戰斗旅及憲兵部隊作戰。若后方地域戰斗旅與憲兵旅不足以克服威脅之敵,后方地域作戰中心可U在得到軍長的批準后動用配置在后方或在后方停留或經過的地面機動部隊、攻擊直升機部隊、空中騎兵戰斗旅的部分兵力,并可申請炮兵和近距離空中支援,與后方地域戰斗旅和憲兵旅共同消滅敵軍。對進入后方地域的較大敵軍,則通常予以扼制,待戰斗穩定或擊敗敵一次進攻之后再組織力量予以殲滅,不輕易動用主戰地域防御所需的戰斗部隊和預備隊。只有當敵對軍后方地域構成嚴重威脅時,才可動用部分軍預備隊于以克服,確保軍防御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