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家好,本期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也。”
說想要以有為的方式來贏得天下,那我看是達不成目的的。
這里的“天下”是類比,類比人們想要達成的目標。
在古代,贏得天下是每一個君王或是輔佐君王的臣所想要的。放在今天,對個人而言,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人生的快樂;對家庭而言,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家庭的幸福;對企業而言,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對一個國家而言,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國家的繁榮和富強……
然而,我們放眼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有多少的人活得不快樂,有多少的家庭過得不幸福,有多少的企業賺不了錢,有多少的國家還處于貧困或戰爭之中。
而究其根本,就在于人的有為。
比如現在世界格局為何動蕩不安?因為美國要維持自己在世界的霸權地位,因為其它跟班國家要想獲取自己的利益,他們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斷使用各種手段來制造各種矛盾與沖突,挑起戰爭,以此阻止其他國家的發展和崛起。
再看商人呢,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但又不愿付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愿在產品的創新和質量、服務等上花功夫,投機取巧,以損害他人利益,甚至以犧牲他人健康和生命為代價,來獲取自己想要獲得的利益。
再看看家庭,夫妻雙方往往會在很多小事上去爭誰對誰錯,往往喜歡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對方或者孩子,往往以自己以為的好,或不好為標準,來衡量對方和孩子的對錯……
人們通過以上的種種有為,企圖達成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而老子卻告訴我們說:“吾見其不得已也”,我看是達不成目的的。
為什么達不到?因為: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神器”,大道造天造地造萬物,這種圓滿俱足的造化,老子稱其為“神器”。
人們要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沒辦法以自己的貪嗔好惡來改變“神器”的規則去獲得,只能是順應大道的造化也即“神器”的規則來獲得,所以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宇宙萬物皆由大道所生化,無論是個人的快樂,還是家庭的幸福,或是商人的利益,或者一個國家的地位和利益,種種的一切皆是由大道所生化,而非僅憑個人的努力就能夠擁有。
因此要想達成一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借助大道的力量,即遵循大道造化萬物的規則去作為。
而大道最根本的造化規則就是讓萬物生生不息,大道之用就是通過萬物的生生不息來體現,而反過來,萬物所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就、服務于大道。就像老子在第十一章所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因此,大道最根本的規則其實就是通過成就萬物的方式來成就大道自己。
明白了大道的這一根本法則,我們才知道為何古圣先賢總是要人們成人成己,即以成就別人的方式來成就自己,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合道而行。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個人,去到天堂,看見那里的人都拿著很長很長的長勺,然后用這個長勺你喂我吃飯,我喂你吃飯,彼此都感到非常快樂。而去到了地獄呢,每個人都企圖用長勺朝自己的嘴里喂飯,可是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成功地吃上飯,因而每個人都痛苦不已。
如此我們才知道,天堂與地獄并非存在于外,而是存在于人心。做人做事,存一個成人成己之心,就是上天堂,存一個貪嗔好惡之心,就是下地獄,所以佛家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比如這次山東淄博的爆火,一個沒有什么旅游資源的城市,單憑一個全國各地都有的燒烤,就能火爆全國,為什么?
因為在合適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
淄博人,從上至下都以服務好游客為宗旨,而不是以自己的貪嗔好惡為宗旨,所有的辦法和措施的目的都只有一個,最大限度地服務好全國各地來的游客,因而使得淄博瞬間火爆全國,紛紛前去品嘗打卡。
與之前曾經因為火爆就宰客的某地相比,誰最終能達成目標,相信所有人的心里都會自有答案。
所以《大學》告訴我們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也就是說修身以至于無為,才是人生快樂,家庭幸福,企業獲取利益,國家繁榮昌盛的最根本之處。
因此,若是不懂得修身,不懂得無為,任憑自己的貪嗔好惡來作為,輕者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煩惱和痛苦,重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
就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為了一己之私,將烏克蘭淪為美國打擊俄羅斯的工具,給烏克蘭的人民帶來無比深重的災難。不過我們相信,澤連斯基最終也不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
所以,企圖以自己的貪嗔好惡去獲得利益,就如地獄中拿著長勺喂自己飯一般,最終所獲得的只有痛苦和不幸,因而老子才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意是說,我們所看到的,萬物的行、隨、緩、急、強、弱、生、滅等相,不過是大道造化萬物的過程顯現,并沒有任何的好或不好的意義,圣人正是求證到了這一實相,因而不像眾生那樣,將萬物造化的過程顯現以自己的好惡加以分別取舍。
這里甚、奢、泰都具有超過本分的意思,萬物的行、隨、緩、急、強、弱、生、滅等等狀態的本分就是無好壞之意義,如果硬要在其上攀附好或不好之意義,就是超過了其本分,就是甚、奢、泰,因此,圣人要去甚、去奢、去泰。
換句話說,我們個人、家庭、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各種境遇,是窮還是通,是夭還是壽,皆是大道造化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是個人、家庭、企業乃至整個國家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好或不好的意義,有的只是破繭成蝶,鳳凰涅槃的恩典。
因此,“去甚、去奢、去泰”,其實也就是上一章所說的“復歸于嬰兒”、“復歸于太極”、“復歸于檏”,也叫做“大制不割”,總之,講的皆是心性上的無為。
而心性上如何做到無為?就不是紙上談兵的事情了,而是需要進入實修,去觀照攀附在胸中一氣上的好惡知見及習性,只有真正如實觀照到它們的運作模式,才能從根本上“去甚、去奢、去泰”,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而為。
所以我們讀《道德經》的目的,不是為了增長知識,更不是將其作為炫耀的資本,而是為了指導我們的實修,讓我們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所累積認知及習性,從而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