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講述
《傷寒論》辯證啊,是以六經(jīng)來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六經(jīng)辯證。但是他這個書前后,全說的是“表里陰陽,寒熱虛實”,是吧。即有六經(jīng)又有八綱。那么我們研究他(仲景)這個書,首先你要把六經(jīng)八綱搞明白。
六經(jīng),這是規(guī)律,即六個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這是疾病反映的病位;陽性、陰性,這是疾病反映的病情。
六經(jīng)究其實是什么?我們還得從八綱來說起,八綱今天我略略說一說。首先要認識病位。
表,就是體表的表,就是人身上的軀殼,就是皮膚,再里頭就是肌肉,再里頭就是筋骨。表就是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體表。它在人的最外頭。那么如果疾病集中反映到這個病位上,就叫做表證。
里呢?就指著人的極里頭。極里頭就是消化管道。由大小腸、胃所組成的消化管道。那么疾病集中反映到這里頭,就叫做里證。
那么半表半里呢?就是里之外、表之內(nèi),那全是。咱們現(xiàn)在最容易提出來一個抽象的事情,就是胸腹腔間,胸腔腹腔這兩個大腔子,里頭全是。就是我們一切臟腑,除了腦髓而外,都在這里頭呢(半表半里或胸腹腔間)。這就叫半表半里。
我們說的八綱,其實是九個,“半表半里”古人把它包含到“表、里”里頭了。
另外,就是陰陽。陰陽,咱們說陰證、陽證,不是咱們尋常辯證所說的“陰虛、陽虛”那個陰陽,不是的!!啊。注家都給搞那上去了。他(仲景)說的陰陽指著性,陰性、陽性。陰性陽性是什么呢?就是太過、不及這么兩方面。也就是,人一有病了,生理機能要有改變的,那是一定的。尤其代謝機能首先改變。機能之改變,只是兩個途徑:一個就是比健康人太過了;一個就是比健康人不夠了、不及了。現(xiàn)在咱們是癥候、脈全是這樣子,就是太過、不及。
太過,反映的證候?相當?shù)匾邪l(fā)揚的、興奮的、亢進的這一類癥候,古人就叫陽性證;反之呢?沉衰的、抑制的,不但不發(fā)揚它還抑制,這一類的癥候,就叫做陰性證。所以有了疾病了,機能上要發(fā)生這么兩方面的變化。病千變?nèi)f化,但是不外乎陰陽兩大類。不為陰便為陽。也不為陰也不為陽,你這人沒病,生理機能蠻好嘛,哪兒也沒有太過的,哪兒也沒有不及的,那不就是正好嗎!那就沒病。咱們現(xiàn)在量血壓也是一樣,看你高,看你低,不高不低你血壓就沒病了嘛。我們?nèi)松砩系臋C能,整個不太過也不不及,就是沒病嘛。有了病,不是太過就是不及,所以不是陰就是陽,就這么兩大類。
陰陽之中,還有些特殊的情形要辯,就是寒熱虛實。我今天略略地說一說。像寒和虛都是不及,都屬于陰之類;熱和實,都屬于太過,也都屬于陽之類。陽之中有些特殊的陽性,在辯證上與治療是有關(guān)系的,也要辯。什么呢?一種是熱性的;一種是實性的。實咱們知道,這個人身體直抽動了(編者按:此處聲音聽不清,直抽動為擬音,不準確),就是虛;反到亢進,那就是實。“虛、寒”與“熱、實”是對待(對應(yīng))呀。可是這四種都統(tǒng)攝于陰陽。所以在陽證里頭,他這個書上也有了,有陽“熱”;陽“實”;陽實又熱叫做陽“實熱”;也有種陽虛證,陽證里的虛證,但是有熱,也叫(陽)“虛熱”證。那么陰證也是一樣的。所以只能有兩大類(陰證、陽證)。那么在病情上說,只有陰陽兩大類。這里頭還得分。
六經(jīng)就是反映到表、里、半表半里,或陰或陽六類,這就是六個類型。在這六個類型里頭,他還老說:此無陽也、此無熱也,他這個書上也常說啊。那么你還得分析寒熱虛實。所以六經(jīng)只是表里陰陽有了,但是寒熱虛實,還要細分。在陽證里頭,陽性是一般的,還有特性的東西,熱與實;那么在陰證里頭,還要再辯虛與寒。換言之,張仲景這個書,他既辯六經(jīng),同時他也要辯八綱。表里陰陽有了,你再辯寒熱虛實,八綱不就都具備了嘛!
在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辨別之后),這可以說出來治療的法則了,像太陽病,當發(fā)汗,這就是太陽病的治療法則了,也可以叫做治則。那么熱呢?熱就得用寒藥;寒?寒就得用熱藥啊;虛得補;實得攻。這都是治則。(對于)六經(jīng),以至于寒熱虛實,在這個書里頭治則隨便一看就看得出來。
可只有治則不能治病啊。像太陽病,治則一張嘴就知道“得發(fā)汗”。拿什么方劑發(fā)汗呢?那還得具體的事實具體分析,還得到方證上。所以辯證在這個書是這樣子:先辯六經(jīng),六經(jīng)是六個固定的類型了;然后再分析寒熱虛實,在這個時候,當大夫要是看病看到這兒,心里就有數(shù)了,他知道用哪一種法則來治療這個病。應(yīng)該用什么方藥?他還要進一步追,那就是辯方證了。這個書就是講的這么一套東西(辨六經(jīng)、八綱、方證)。
我們現(xiàn)在要問這么一句話了,究其實中醫(yī)這套辯證的方法,它是怎么個方法啊?治的什么病啊?這值得我們研究。我想中醫(yī)搞了這些年,還沒人在這上(能特別完美地)解釋出來,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
八綱不用說,就拿六經(jīng)說吧。這六個類型,這就是:凡有疾病,病位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這是古人的結(jié)論,病位的反映不出于表、里和半表半里。病情呢?不出于陰陽兩大類。病型不出于這么三陰三陽。這說明什么問題呢?為什么不超出來(三陰三陽)呢?這個東西(三陰三陽)究其實是個什么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么個問題:八綱六經(jīng),就是萬有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一般的,那不是什么特殊的。
象咱們說太陽病,太陽病是什么病啊?什么病也不是,可是什么病都可以有它(太陽病)。它是(太陽病)就是一般的證,它不是什么(具體的)病,就是一般的證。凡是一個病要有這個證,中醫(yī)就用這個方法來治療,沒有錯誤。這是很說明問題的。所以中醫(yī)治病的方法,就是咱們說的辯證論治,就根據(jù)張仲景這個書,就是在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的通治方法。中醫(yī)是這么個精神:疾病它有一般的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chǔ)上,而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古人也可以叫大法,叫方法。
通治一般疾病。這東西挺妙啊,怎么叫通治啊?你像咱們拿一個方子,大家都可以有這個體會:治很多的病,一個病你可不能固定一個方子。拿太陽病說吧,無論溫疹也好、傷寒也好,以及其它各種疾病,只要發(fā)生太陽病,如果是桂枝證,你用桂枝湯方,什么病它都治,不但這個癥狀消失,基本的病也是要好的。咱們在臨床上不就這一套嘛!
所以中醫(yī)治病主要的精神,就在疾病一般的規(guī)律基礎(chǔ)上,而治一般的疾病,是通治的一個方法。治病的方法是這一套(原理)啊。這挺妙啊。西醫(yī)現(xiàn)在非常進步了,但是在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他知道(卻不知道具體治療方法),我看過他們(西醫(yī))這個病理生理,(西醫(yī))研究病理生理,他(西醫(yī))也主張研究疾病一般的規(guī)律。他(西醫(yī))解釋一般規(guī)律解釋得還挺好的。盡管發(fā)病原因不同、形式不同,它有一般的規(guī)律反映。可是西醫(yī)他認識(疾病有一般的規(guī)律),可在治療一般的病上,他(西醫(yī))還沒有(中醫(yī)那樣的治療方法)呢。
古人通過臨床這種實踐,中醫(yī)搞這一套東西(辨證)非常成功,這個很重要。所以中醫(yī)你要是搞科研,拿一個病名兒來固定用一個方子,根本就不成立。中醫(yī)不是(辨病)啊,中醫(yī)是在一般的規(guī)律上治一般的病。像咱們用柴胡湯,只要是現(xiàn)柴胡湯證,我就用小柴胡湯,是沒問題的。不現(xiàn),用它(小柴胡湯)有害無益。中醫(yī)是這一套東西。
可是這又說回來了,在一般的規(guī)律上怎么能治一般的疾病呢?我們再追究。中醫(yī)有一句話最好,就是“正邪交爭”,張仲景這個書也是的,《內(nèi)經(jīng)》上也是的。中醫(yī)認為人體對于疾病,它(人體)絕不等著它(疾病)病的,它老與它斗爭,老是正邪交爭,事實也的確這樣子。人體要是沒有這么一套良能,那得傳染病非死不可。就因為對外界的刺激,它(人體)有一種非常(突出的)抗御方法。要是有一種傳染病(發(fā)生),不是人人傳染的。(即便)頂厲害的傳染病,死的人還是少數(shù)。沒感染的人,不是沒接觸過(病毒),(而是)身體的抵抗力強。抵抗力是什么?就是我們身體對于外來的東西能夠有抵制,那就是“正邪交爭”。
那么有了病了,它(人體良能)還跟它(疾病)交爭。你像咱們講的表證,太陽病你好好分析,它就是正與邪交爭在體表。怎么個交爭法兒呢?就是打算出汗。你們看看《內(nèi)經(jīng)》上說的“陰陽交”那一段,說得挺好,“今邪氣交爭于骨肉”,我記得我講的時候引征這一段了。它就想在體表以發(fā)汗的這種辦法,把疾病從體表排除;那么里證呢?它(人體良能)就想由里把它(疾病)排除,或者吐或者下;半表半里呢?就想借半表半里各種臟器的官能,呼吸器、泌尿系等等,而把它(疾病)排除。
那么這就限于人的自然結(jié)構(gòu)。對于疾病的斗爭方式,也只有這么幾種,限于自然的(良能)嘛。人體萬人相同。所以正與邪斗爭,離在不開這幾個方位,所以就固定了一定的病位。
所以病位哪來的呢?主要的還是“正邪交爭”。肌體的本身還是個主導(dǎo)地位,它打算從這一方面或者從那一方面解除疾病,除此而外沒有了,限于生理的自然結(jié)構(gòu)啊。可這就把病位給固定了。病位一固定了,如果機能亢奮就是陽性證;機能沉衰就出來陰性證。六經(jīng),這六個類型,只要是疾病存在,肌體就斗爭。斗爭就不出這個(六經(jīng))范圍。所以在一個疾病全過程里頭,這種六經(jīng)八綱的反映始終不會離去的,而且始終也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我們再拿這個治則(來分析),根據(jù)我方才講的六經(jīng)八綱生成的來歷,我們還可以理解一個問題。就是中醫(yī)這套辯證施治,正是適應(yīng)人體的機制、抗病的機制,而使它達到目的。
像表證吧,它欲發(fā)汗,發(fā)不出去汗,所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種表面充斥體液的情形都顯出來了。中醫(yī)就是古人試驗的結(jié)論嘛,在這兒(太陽表證)你發(fā)汗就好了,可見是發(fā)汗正達到肌體的機理要求。
那么我們又說了,他出汗了,病還不好,怎么回事兒呢?就像中風(fēng)證就是這樣子。本來他自汗出,那么達到汗出了,病還不好。這個(情況)《內(nèi)經(jīng)》上也有啊,說這是“汗出而邪留”,就是我們的機能,力量達不到,不是他不得汗出。像我們說的太陽傷寒,機能達到了,就是出不來汗,你一開其腠理,讓他出點汗,邪出去就好了。中風(fēng)證雖然出汗了,但是就是精氣虛嘛,拿《內(nèi)經(jīng)》上的話,就精氣虛呀,他這個書上也是啊。什么叫精氣呀?人體要想出汗,就是用谷氣,這谷氣古人叫做精氣。精是精真養(yǎng)人之氣了。雖然出汗了,由于精氣質(zhì)和量不足以祛邪,反倒出毛病了,汗是往外跑了,邪還是趁虛而往里頭來了。
(所以經(jīng)方的太陽病,分為麻黃劑、桂枝劑兩類。)我們在后世方也可以(如此劃分),就興這么兩大系列的不同方劑。一種就是以桂枝湯為主的加減;一種是以麻黃湯為主的加減。形成這么兩套,像桂枝加桂、桂枝加芍藥、桂枝去芍藥、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等等的,這都由桂枝湯的證候出入而加減,有這么一系列的方劑。以麻黃湯為主的呢?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以至于麻黃桂枝各半湯都屬于麻黃劑,是為發(fā)汗的嘛。
那么這就形成兩大系列的方劑,除此之外都不是(太陽病)。不是,他擱到太陽篇里干什么呢?他就為了應(yīng)機之變。張仲景這個書,太陽篇是說得最多。病不是固定的,不是太陽病老是那么個太陽病,由于治療的關(guān)系,興許是誤治;以及由于病傳變的關(guān)系,它(太陽病)隨時變化。那你研究太陽病,這個地方(太陽病的變化)他都要說呀。而且(太陽病當然是)為了發(fā)汗,(但若太陽病變化之后則是)有些可發(fā)汗的,有些不可發(fā)汗的。陽明病也是這樣,每一章都是前面兒反復(fù)地這么說。今天就說一下概要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