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安敏超
第一部分 結胸( F$ {. t, t8 b9 E1 C2 f1 L6 x
360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Q; J) M1 N ?9 V' M' }' H
361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何謂結胸: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 Y* I& T& t6 p& {/ W2 G
結胸有什么表現(xiàn),他說,結胸,第一,疼痛拒按;第二寸脈浮,關脈沉。說的很簡單,就九個字。為何?原因是他這講的是提綱性的東西,就如“陽明病,胃家實”一樣,說的是最具代表性的癥狀。
凡是最具特征性的事物,都較容易辨別,如大好人、大壞人,那些不好不壞的,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就在一念間,變數(shù)很大。所以要先明大體,后辨細微。做研究就是這樣的,找有特點的,先兩端,后中間。我們看《傷寒論類編補遺》下篇條文的講解排序,首先陰陽-----陰陽表里寒熱,其次是陰陽之大綱-----六綱本綱證,再細是中間六綱之合并系屬,最后是各種誤治變證。
結胸,我們先看字面意思,結,締也。締,結不解也。胸,有內(nèi)心,心里之意,常與心連用,心胸。按之痛-----疼痛拒按。結胸,按之痛-----就是說胸內(nèi),大概心這個部位有東西結在一起,疼痛不堪,不敢讓靠近,生怕疼痛加劇。這是其最典型表現(xiàn)。再看典型脈象:寸脈浮,關脈沉。上焦胸內(nèi)結實,機體正氣跑到上焦祛邪,正邪交戰(zhàn),邪不退正氣也走不脫,全結在上焦,騎虎難下,寸脈就要浮;關脈沉,上實,下就要虛,都去支援上邊了,另外關在中,主交通,中間虛了,自然交通就會阻塞不暢,也不利于上焦陽氣下降。2 i. b9 j/ t x6 V2 ^+ x
總結一下就是:病性--熱,病態(tài)----實,病為----里上,用六綱講就是陽明上焦里實證。% {/ w' V j0 i: r/ A
. \7 o; R3 {4 ^* \ i8 g/ U
結胸原因: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下之太早。
三陽表證,攻下了,里虛熱邪入里,結于上焦胸陽部位,成為結胸。
“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三陽證下之過早,大傷津液,內(nèi)虛,導致邪熱陷上焦,是結胸的主要病因。
0 ? B( C/ C2 R. `
結胸,代表性癥狀就這幾個字--------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為結胸之常,
下來看各式各樣的結胸證:
“365.傷寒六七日,結胸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6 P9 p3 e! r# r- B: W
“366.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367.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屬梔子湯證),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
“368.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與大柴胡湯;但結胸,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369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370.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371,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37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十棗湯主之”. I9 r. }' T0 r7 v* z3 B( r
“374.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2 X1 v G* i9 g4 T: X8 c
以上都是結胸,但表現(xiàn)卻有不同:大陷胸湯主之結胸實熱太厲害了就會痛甚,經(jīng)脈痹阻,脈沉而緊,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波及中下焦了,大陷胸湯主之;有少陽參與,大柴胡湯;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小陷胸湯;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水飲重熱少的結胸-----十棗湯主之;這些條文,后邊會有老師來講解。大家只要明白一點即可,先找到最有特點的,然后才能明白其不管是誤治還是自然傳變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看似有點亂的變證。* K3 i9 B& ?, V
第二部分藏結8 i. ?1 s8 K5 y7 a8 W4 J2 V
362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g3 T* q, G [0 z7 u( C
363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3 Z5 W8 v1 P$ U. B) [
364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氣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J8 d. U% F# g3 Q: q P% |+ [' T% `
R$ h5 J: ^- a: ~) g
我們先整理下文序:) P; U8 ?' M+ u! m: \
藏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
病因-----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 H4 ^$ v5 C# |. f+ \* i
治療: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死。, ?- ]( ^& j6 s! Y+ b4 S) \
無陽證,不往來寒熱,氣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E1 J! e4 c) `# ?* K
藏結,如結胸狀,大概心胸這個部位有東西結在一起,疼痛拒按,但不同于結胸的是,藏結是寒性的,寒飲結實于上焦;因病主要在上焦,中焦還沒收到大的影響,所以“飲食如故”,“時時下利” 病為寒性,出現(xiàn)時時下利,肯定與太陰有關了,“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時自痛,胸下堅結,下之益甚”,太陰病之自利和胸下堅結,與藏結甚有相似之處,寒飲泛濫,下則下利,上則上攻心胸,結于心下。
“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寸脈浮與結胸一樣,都是因為上焦有實邪結于上焦,結胸為實熱痰瘀凝結,藏結為實寒結聚。關脈小細沉緊------細脈也叫小脈,氣脈體明顯小于常脈,是一種虛損性脈象,但其有個特點,脈來雖小,應指分明。細脈雖小、軟弱無力,但即使深部重取,仍然不斷搏動。小細沉緊,說明脈雖沉,但應指卻十分明顯,如按刀刃。這個脈一般是內(nèi)臟長東西了,內(nèi)臟積聚,多見于腫瘤--------“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這,此名藏結”。
脅下素有痞,久病虛損,氣血不足,腹中痞結連在肚臍旁,內(nèi)里一派虛寒,發(fā)病時,全腹疼痛拒按,厲害更會牽扯的少腹及會陰部,所以脈會脈小細沉緊。: B) e( N0 _; Y( m
病因: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脅下素有痞,痞之初始,多是三陰病誤用下發(fā)法導致。三陰下之,利不止,胸下堅結,長久不治,可成藏結。% C' Q5 w( _# P5 |
治療:藏結,很難治療,所以張仲景沒有給出方子,說道藏結不是“難治”就是“死”,所以沒有多少好辦法,輕的還可試試,重的就只能緩解痛苦,延長生命了。所以就不多說了,可以參考《金匱增補》的五藏積聚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