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李忠渝
大家好,今晚我們學習389條---393條.& A4 N# x* A' o5 F: h& M( g& N
389、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宋160)
這條說的是,病人得了傷寒,醫者用上了汗,吐,下,三法后,病人出現了虛煩,脈象很弱,汗吐下三法最終都是以損失津液為代價來驅邪,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引起津液虧損.津液是什么,津液包括西醫的激素,淋巴液,體液(尿液,唾液,汗液等))他們同時也是血液的一部份,它能融入血. 氣呢,可以化津液,就是衛,血可以生血氣,就是營, 津液可以入血,補充津液血, 營血可以入氣,補充津液, 津液要是燒干了或者經過汗吐下后,血就要受影響,血管容量就會受影響..所以摸的脈也就極微弱了.津血無所養心腦可以產生懊惱虛煩的癥狀6 B5 |' B6 p' L$ A8 w' u2 U
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 ?' _- a# J( f+ f( [: Y6 c
病人經過8.9天的調養后,身體體能逐漸開始恢復, 但胃氣還虛,會有水飲上逆的.消化也不好. 水飲結于心下可以引起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這是水飲盛上逆引起.可以參考這條治療312、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宋67)”7 r0 ` G; a/ Q! @* n+ L4 Z4 ~
再看最后一句:0 A& b- T9 m; k$ X8 |9 P6 o* ?
“久而成痿”—— 意思是說,如果不正確治療的話,長期下去,筋脈無所養,就會出現肌肉萎縮,雙下肢可能萎軟無力.雙下肢細小.嚴重的進行性加重,無法行走.與西醫說的重證肌無力差不多了. & M5 R& B) k9 L
以下幾條講一下基本治則和各種禁忌。7 C0 B1 f+ d0 {+ R; f
3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宋90); d* X* Y v' }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這里的“本”,是本應該的意思。 這里說的是基本法則,表證本應發汗的,但這個醫生反而不遵循這個法則搞反了.用了攻下法.所以說這是反向操作了.沒有遵從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則.是錯誤的,此為逆也.- \6 s4 f% {, ?' S2 [- U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這句說的是正常的治療方法.就不用解釋了.' W$ @$ y8 q2 K( I9 F6 ~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 簡單理解就是說陽明的實證本應該攻下的,而醫生反而用了汗法,也是逆,因為陽實里實證是要攻下的,比如承氣湯湯類.陽明里實本來就熱傷津液不足了,你還要用汗法去治,就是逆向操作,要出問題的, 更傷津液.輕的抽搐,重的可能危及生命.若先下之,治不為逆,這句是說如果先下之不對了, 可以急下存陰,這樣治就不是逆治.7 X) M: b) C3 S( R+ ?4 F# Z% M! J
' P* _5 R U( K4 L% {0 K! k9 E7 W
這里恩師有另一種解釋.
第二個解釋。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要注意這里的“先”字。( a9 K$ E# @8 u3 m+ p7 l
這說明,有表里同病了,要分先后治療。/ L8 n V7 U! p5 M; a/ V- i+ `
這里的表證,是指傷寒和除陽明之外的其它綱的中風證。
里證呢,則是指陽明里實以及系陽明的實證。; [2 N! `, m( ]8 K& A, W2 d1 E
因此,一定要注意,要先解表再攻里。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這句也要注意,這個也可以解讀為陽明表里同病。陽明里實,同時還出現了陽明外證。
我們之前講過,表證和外證是有區別的。
表證,可以單獨存在,而外證,則是里證在外的反映。
拿陽明來說,陽明中風,可以單獨存在,而沒有里實證。
而陽明里實的,則可以同時出現外證。# h1 E- i' X4 H3 _- \- }9 z2 G
這是表證和外證的病機區別,癥狀基本一樣,治療就不一樣了。. I4 s$ s; e- v; H2 r( t& s
不要被外證迷惑,認為是表證就容易出現差錯。' n: X0 X2 J+ s
表證要解表,外證,治里就可以了,里證解決了,它還到外面反映什么呢?/ ?8 U U7 H3 z( s' [. w
就像陽明里實伴有外證表現,用承氣湯攻里,外證就跟著解決了。你要是認為是陽明中風了,用白虎湯去清表熱,里證就解決不了,甚至發生變證。1 d+ O4 h' g: s5 d: H' n
因此啊,在遇到表證的時候,尤其是陽明和三陰的表證,一定要分辨一下是否是一種外證表現。2 d- P' _7 D# h. f( A
另外,再說個問題,就是表里同病,里面不是里實熱,而是里虛寒的,要先溫里,后解表。4 d6 }8 L4 B ~$ |: V4 T/ P
不去溫里,表證就要有自然內陷的可能。
況且,里虛寒,真陽不足的,你不去溫里回陽,反而去發汗解表,就要亡陽的。
這種表里同病的治則,是個治療法規,一般情況下,不要打破。% V s; Q4 A$ X% {* k: M6 ^) f
3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宋91)
傷寒,或者是太陽傷寒,或者是少陰傷寒,醫生看到有了里實證,沒有遵循治療法則,不去先解表,而給用了攻下法。沒有其它癥狀,就是下利不止,吃的東西沒有消化,還伴有水樣便.這時就是救急,先溫里了. $ L$ H: b3 V$ @/ U
那么,病人呢,表邪沒有解,更沒有入里。
為什么說表邪沒解?條文中有“身疼痛”一癥,特指為表證。; i) M+ P* T6 m
中風和傷寒,都會有身痛癥狀,全身不適。: o5 f; s6 j' Q# O
為什么說表邪沒有入里?因為沒有結胸、痞證和煩證。3 a3 H% |0 e+ b- V2 x
病人的“續得下利、清谷不止”,不是痞證的那個協熱利了,而是真正的太陰少陰合病的虛寒下利了。
清谷不止,是一點熱象都沒有了,完谷不化,伴有清水。: C8 d4 t# q( G8 p
有熱的話,大便會顏色發黃,即使水瀉,也是要色黃的。
這個時候,不要去管什么身痛了,要馬上溫里,不然,就要亡陽了。
溫里,要用四逆湯。( [+ ~ l1 L: Q, y1 Z
服四逆湯后,大小便恢復正常了,里虛寒就解除了。但還是身痛不止,這是表證還沒解除,這個時候,可以用桂枝湯去解表。又或者是少陰的表證去解表.雖然條文不說,但我們應該要想到這個表的治法.
392、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宋140)4 C* F3 E% |+ E2 s
這條,恩師說要修正如下:4 j* n; F5 c* [9 }
392、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宋140)# x5 E* A0 V4 G3 n
后面所加的有可能是后人加的,刪除不予理解.
太陽病,包括太陽傷寒和太陽中風,經誤治攻下之后,出現了脈促,促脈,就是寸脈浮滑或如豆狀,代表上焦部位,一般來說,是代表上焦有病邪,或者氣上沖,或者水飲上逆,或者外感風寒。# a( i$ d/ r. D; z
% G% D7 v8 D0 G$ k0 m& [4 K t
這條,我們要這樣理解:. D0 @( ]- m) U2 U+ D5 s1 h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無氣上沖逆,心悸,眩暈,心下逆滿,虛煩懊憹或痞結),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W: z9 ~4 C6 }% v
只有脈促,還沒有很明顯的一些癥狀,說明表邪還在原位沒動,沒有內陷。
這種情況下,出現促脈,只能有一種情況,就是津液上聚,欲作汗出,汗出則表邪必解。因此他說,“此為欲解也”。: g: c* o- y |6 Z) N4 b- V
! l1 \& ^7 h' d3 k& o& O, i! E4 \
393、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49)* y6 r9 n5 |: Y8 H% `7 k: y1 A* _
“脈浮數者”,一般指的是太陽表證。這里條文省略了一些癥狀,所以我們讀者應該要知道陽明的表證也有脈浮,浮大,洪大的區別.所以說,它這里是指太陽表證應當用汗當,汗出就會好. 如果用了攻下法呢.出現身重,心悸者,不能發汗了. 因為攻下后,引起里虛的話,津液不足以奉養上焦和全身,會出現身重、心悸。另外里虛后水飲上逆也會引起心悸.當自汗出乃解,自汗出后津液輸布重新調整了,所以就好了.9 A' N4 P4 J/ y% m4 P# I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j, g6 y' T# u2 {
這條主要是解釋不能發汗的原因,因為汗出傷津液,所以里虛了尺脈也博動微弱.要是攻下,那就更不足了.所以必須養下胃氣,津液恢復后,身體就好轉恢復
今晚就學習這幾條,謝謝大家.0 ]' K% h& M, {6 E4 D1 u0 j, [
理法方藥,是一氣貫穿的.理法是什么,理法六綱也是,五證也是,汗吐下法也是.這些都是理.須要大家緊記,熟悉運用.有了理法,我們才能選方藥 ,所以上面這幾條講的都是理法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