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春季,是一幅飽蘸著生命繁華的畫卷,卻也是一個易發疾病的時節。比如溫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溫病”的說法。關于溫病的治療,常用方法有很多,今且分享3種,您若對余下的幾種方法感興趣,不妨在文末留言,小編視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連載喲~~
本法是以疏解衛分之表邪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具有疏解衛表、祛除表邪、解除衛表外邪的作用。泄衛透表法屬于八法中的“汗法”。該法用于溫病衛分證的治療。
溫邪致病,邪氣性質不同,有風熱、暑熱、濕熱、燥熱之異,因此邪初入衛分,其特點又各不相同,疏表法也因之而異。
疏風解表法
疏風泄熱是針對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而設,即通常所說的“辛涼解表”之法,用具有辛散和涼泄作用之劑以疏散郁于肺衛之風熱邪氣。本法主治風溫初起,邪在肺衛,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苔薄白,脈浮數。
代表方——《溫病條辨》銀翹散、桑菊飲。
透表清暑法
透表清暑是針對暑熱之邪侵襲人體,暑濕內蘊,外為寒束,外寒內熱的衛分證而設。用具有辛宣作用之劑,以疏散在外之寒束、清滌在內之暑濕,具有外散表寒、內祛暑濕的作用,主治夏月感受暑濕之邪,癥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脘悶口渴、心煩,苔薄膩,脈濡數。
代表方——《溫病條辨》新加香薷飲。
宣表化濕法
宣表化濕是針對濕熱之邪侵犯上焦,阻遏衛氣而設,因濕邪困阻肌表,肺氣不開,衛陽被郁,衛外失司,因此選用具有芳香宣透、宣肺化濕作用之劑以宣化濕邪,開暢肺氣。主治濕溫初起,濕重于熱,癥見身熱不揚、微惡寒、身重頭重、四肢酸楚、少汗、胸脘痞悶,苔白膩,脈濡緩。
代表方——《醫原》藿樸夏苓湯。
疏表潤燥法
疏表潤燥法是針對燥熱邪氣,郁于肺衛而設,用具有辛涼甘寒、清潤、疏解衛分燥熱、潤燥生津作用的方藥以清宣表邪、潤肺生津。主治燥熱損傷肺絡,癥見身熱頭痛、咳嗽少痰、鼻干唇燥、咽干喉痛,苔薄白而干,舌邊尖紅。
代表方——《溫病條辨》桑杏湯。
泄衛透表法主要有以上四種,運用時當根據這些原則再結合具體病情隨癥進行加減變化,視兼夾證、體質等不同而靈活運用。
如平素陰分虧損,兼感外邪,可用滋陰解表法,代表方為《通俗傷寒論》的加減葳蕤湯。
再如平素氣虛而兼外感,可用益氣解表法,在解表同時加用甘寒益氣之品,如沙參、太子參、西洋參等。
使用泄衛透表法的注意事項:①禁用辛溫燥烈、發汗開表之品,即使有寒邪外束,亦當辛溫配以辛涼,以免生熱助火,即吳鞠通所強調的“溫病忌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②使用疏表法僅限于邪在衛分,邪入于氣分而衛分不解,衛氣同病則當衛氣同治;伏氣溫病的衛營同病,當以營分證的治療為主,兼以解表。③使用過程中若有兼夾邪氣,如痰、食、濕、氣、瘀等邪,當隨癥加減而用之。
清氣法是以具有清解氣分邪熱作用的藥物為主所組成的,用于氣分無形熱盛的一類治法,具有清泄氣熱、清熱瀉火、解除煩熱、宣暢氣機、保津止渴等作用。清氣法屬于“八法”中的“清法”。
清氣法適用于溫病氣分證的治療。
凡溫熱之邪離開衛分而未進入營分者,均屬于氣分范圍,因此氣分證范圍廣,它所涉及的臟腑也很多,清氣法所適用的是熱在氣分的無形邪熱熾盛,腑實、濕阻樞機不利等證,雖也屬于氣分,但不屬于治法范圍,另有他法。
輕清宣氣法
輕清宣氣是針對邪熱初傳于氣分,熱郁胸膈未至陽明,熱勢不盛而設,是以輕清之品宣透上焦、暢氣泄熱。熱邪郁阻胸膈,則癥見身熱微渴、心中懊憹不舒、坐臥不安,苔薄黃,脈數。
代表方——《傷寒論》梔子豉湯。
辛寒清氣法
辛寒清氣是針對邪熱入于陽明氣分,陽明無形邪熱熾盛而設,用具有辛寒大清氣分邪熱、透邪外達作用的方藥以清泄氣熱、清熱保津。陽明無形熱盛,癥見壯熱、汗多、心煩、口渴欲飲冷,苔黃燥,脈洪大。
代表方——《傷寒論》白虎湯。
本法適合于無形邪熱熾盛。因邪熱蒸騰具有向外發越之機,故以辛寒透散而不可用三黃之類大苦大寒之藥,用之一則傷陰,二則閉塞阻遏氣機。因其邪在肺胃而不在大腸,沒有有形積滯,故亦不可攻下。當然,此時更不能以滋膩之物阻遏氣機。
《溫病條辨·中焦篇十九》云:“陽明溫病,干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黃連黃芩湯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屬濕溫。”(黃連、黃芩、郁金、豆豉)
清熱瀉火法
清熱瀉火是針對熱在氣分,郁而化火而設,是用苦寒藥物直清里熱、瀉火解毒。氣郁化火癥見身熱煩躁、口苦而渴、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
代表方——黃芩湯。
《傷寒論》方:黃芩、芍藥、炙甘草、大棗,清熱治利。
《外臺秘要》方:黃芩、人參、干姜、桂心、大棗、半夏,治干嘔不利。
《證治準繩》方:黃芩、澤瀉、梔子、麥冬、木通、生地黃、黃連、炙甘草,治心勞實熱,口瘡煩渴。
《證治準繩·女科》:黃芩、白術、當歸,治婦人胎孕不安。
《醫宗金鑒》:黃芩、梔子、桑白皮、麥冬、赤芍、桔梗、薄荷、荊芥、甘草,治肺熱鼻瘡。
清氣法除上述三種外,還有四種常見加減法,臨床當視病情而定。
(1)宣氣透表:適合于邪初入于氣分,而表證未盡,屬衛氣同病,宜在輕清宣氣之中,加入透表之品,如在梔子豉湯中加入薄荷、牛蒡子之類。
(2)清熱養陰:適合于氣熱亢盛而陰津重傷,可在清氣同時合以養陰生津之品,如王氏清暑益氣湯。
(3)清熱宣肺:適用于邪熱郁閉肺氣,肺氣壅塞,氣逆喘咳,可在清熱同時加入宣暢肺氣之藥,如麻杏石甘湯。
(4)清熱解毒:適用于火郁不發,壅結成毒,表現出局部的紅腫熱痛,可在清熱瀉火的藥物中加解毒消腫藥物,如普濟消毒飲。
使用清氣法注意事項:①邪熱未入氣分,不宜過早地使用本法,用之則易造成氣機的壅閉,邪氣冰伏,不利于邪熱外達,即所謂“到氣才可清氣”。②濕熱之邪留戀氣分不解,不可濫用寒涼清氣,以免濕邪留連難解。③素體陽氣不足者,用之當慎,切勿過劑,應中病即止,以免祛邪同時損傷人體正氣。
和解法是以具有和解表里、分消上下、宣展氣機作用的藥物為主所組成的,具有透解邪熱、宣通氣機等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和解法屬于八法的“和法”。
和解法適用于溫病邪在氣分,半表半里證的治療。其病位是三焦和膽經。凡邪熱郁于少陽膽或三焦者,均可用和解法。邪郁膽經則以熱郁為主,邪郁三焦則多為濕熱邪氣阻滯三焦氣機為主。
膽在氣機運動中起著樞紐作用,其作用主要是主其出入,而三焦在氣機運動中也起著樞紐作用,其作用則主要是主氣機之升降,針對這些特點,在治療原則的確立上當以和解、疏暢、調和為要。
清泄少陽法
清泄少陽是針對氣分邪熱郁于少陽膽經而設,用具有清泄膽經邪熱、宣展氣機、兼以化痰和胃等作用的方藥清泄邪熱、和解祛濕。其癥可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煩渴、尿赤、脅肋疼痛、脘痞胸悶、嘔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代表方——《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
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是針對濕熱之邪阻滯三焦氣機,邪留三焦而設,用具有宣泄理氣、清熱化痰、分利濕邪作用的方藥以使濕熱之邪分道而消。在上者從上而散,在中者從中而化,在下者從下而滲。三焦不利,痰濕阻遏,癥見寒熱起伏、胸痞腹脹、尿短,苔膩。
代表方——《千金方》溫膽湯,或用葉天士《溫熱論》所說杏仁、厚樸、茯苓之類。
開達膜原法
開達膜原是針對濕熱病濕熱穢濁之邪郁阻陽氣而設,用具有疏利透達、燥濕化濁、宣氣化濕作用的方藥以疏利透達膜原濕濁之邪。邪在膜原是濕熱證中濕邪重的一個特殊類型。關于膜原的內容這里不再詳述,總之它是屬于半表半里的部位。邪阻膜原癥見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脘痞腹脹,苔白膩如積粉,舌紅絳或紫絳。該證中所見紅絳舌較特殊,它不是營分證的代表,與營分證有別,是濕熱郁滯,遏阻于內,邪熱較盛所為。
代表方——《時病論》雷氏宣透膜原法。厚樸、藿香、黃芩、檳榔、半夏、草果、甘草。
和解截瘧法
和解截瘧是針對瘧疾而設,具有和解表里、截瘧化痰的作用,用于瘧疾寒戰壯熱,休作有時,先寒后熱,汗出熱退,一二日再作,舌紅苔白或黃,脈弦。
代表方——柴胡截瘧飲(教材未標,出處不明,藥物不詳)。
和解法使用注意事項:①和解法只適合于邪在半表半里,邪熱夾痰濕在少陽而樞機不利之證,邪若在衛分或氣分熱盛無痰濕者均不可用。②清泄少陽法雖有透泄邪熱的作用,但其主要是宣展氣機,清熱的作用較弱,里熱盛不宜用。③分消走泄與開達膜原兩法作用偏于疏化濕濁,宣展氣機,清熱作用較弱,熱在半表半里而無濕者,或濕已化熱,熱象較重,熱盛津傷者,不宜使用。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