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雜談 |
(一)心險好斗者不傳
(二)人格低卑者不傳
(三)貪酒好色者不傳
(四)輕露賣弄者不傳
從初級來看是以手領先,到了中級必須由身法帶動內勁,待行動自如,得心應手,而后轉化為以丹田引向外體運動,如何進行這一階段的修煉,筆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頗有心悟,這也就是武當趙堡太極拳的行功丹法,修煉內功的一把鑰匙。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太極拳基礎,掌握了套路的正確性,又比較圓活、松柔,符合太極拳的要領,也就是“以手領身”,到了這個層次如何向“高手”進階,似乎很難了,有的人練了一輩子,幾十年,往往也只是停留在這個基礎上,提高無門。這里有一個主要的關鍵,如何從練手法轉化到練身法,也就是以手領身,進階為以身領手。我參考了許多太極拳書籍,很難從書中得到這一方面的啟示。
這里講一個故事,從故事中說明行動的啟示。從前有一伙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手腳捆綁后拋向江中,船上很多人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捆而溺死,唯有一人脫困。這個人手腳被捆,失去游泳的本領,卻能免于被溺死,在于他會一種游泳的本領“海豚式”。通常我們習慣于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動,而海豚式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以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并無直接的聯系,但這個故事和我們要講的題目有關,即“以身領手”,也就是以身法來統帥太極拳的套路。
如何從太極拳的身法著手,前面已經介紹過四大節、八小節,其中手為稍節中之稍節,胯為根節之中根節,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來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后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而全身運動是通過根節之根節胯來發動的,外形于四大節和八小節,內達于丹田,這是產生內勁的根本。以前太極拳書上從未提到胯有如此重要地位,在理論上雖未能十分完善,但在內功的修持上非常重視。這次能夠公開坦率介紹太極拳拳術之根,也算是一種嘗試,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前老師是這么手把手教的,現想通過文字來說明其中秘密,使練功者揣摩,得以登堂入室。
太極拳的所有動作,每一招每一式,包括四大節、八小節,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來指揮,就象鐘表里的軸心,由軸心的轉動,發動外面的小齒輪,繼而又小齒輪發動大齒輪,節節貫穿。鄭悟清老師曾經有這樣的比喻,來說明胯在太極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臺上表演各種動作時,木偶的一舉一動,全都由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精彩。太極拳的胯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于胯的動作。所以練習身法必須從襠胯著手,如不能掌握襠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確,周身靈活。太極拳的身法是整體動作密切配合而來,前者主宰在手,以手領先,發動全身,后者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在其它拳種也沒有提到這種練法,當然也沒有這種論說。每動每式都要出自襠胯之間,只有通過老師的口傳心授,才能漸漸通俗。諸如推手,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并可用胯勁使其失去重心。
如果老師在演練太極拳套路時,你有一定的太極拳水平,那么能夠看懂以手領身,或是以身領手。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擊出,乃是由胯襠把手擊出,如果要收回右手,也是由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間。如(云手)我們說右手向內下畫圈至左上回至原處,那么左胯也為之畫一圓圈,而且是以胯為主宰發動手的畫圈動作。通常我們在太極拳書上看不到這種論說,好像缺乏理論依據,一般常用松胯、松襠、開胯、開襠。這在太極拳里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也經常指導我們開襠下腰,氣沉丹田,由氣機鼓蕩而轉化為內勁,使五臟氣血充盈,也就是煉丹田之真鉛汞,在我們趙堡太極拳的拳譜內,有應用開襠的練氣秘訣,現公開如下,供諸同好參考;
趙堡太極拳譜(抄本)
練氣要訣
元氣淆溫濁氣涼,前輩留下健身方,
必須開襠收下氣,站立又要膝蓋藏。
滾肩束脅攢腦脛,開襠下腰最為良。
氣從口入非自四,卻從嘴角入小腸。
氣從鼻出不是出,夏從五臟入膀股。
入氣之肘不用力,出氣之時責自強。
更由日快真妙快,似閉不閉張不張。
以上是練氣要訣,上面重點介紹了開襠。開襠即是開胯,開襠氣自下,襠是兩個胯,每個姿勢結束時,必須開襠松胯,這有利于氣沉丹田。如單鞭一式,從起動到過渡,最后兩手拉成單鞭式時,必須開襠下腰,從上至下合臉、垂肘、松腹、收臀、開襠、塌腰。其氣自然而下,隨姿勢下沉時,右腳跟微微外撇,氣降丹田。如果開襠不好,氣不易完全下沉丹田,達不到最佳效果。氣不歸丹四,停滯于胸腹,也會有不太舒服的感覺,所以必須松胯、開襠、下腰,此時我這里所介紹的轉胯,是身法的根本,所以與單純的松胯是有區別的。我們從社元化的(太極拳正宗)一書中得到啟示,其中每一句話都是精髓。他在“太極拳啟蒙規則”中寫道:“兩膀兩胯為四大節,膀為稍節之根;胯為根節之根,周身活潑全賴乎此。八小節:兩肘、兩膝、兩手、兩腳節節隨膀隨胯依次運動。勿令死滯,自能隨順,與膀胯為一。
周身活潑全賴于此。杜元化對膀胯的作用是非常明確的,兩手、兩腳,節節隨膀胯依次運動。也就是說主要由膀胯為主宰,發動肘、手、膝、腳的運動。“勿令死滯,自能隨順,與膀胯為一。”身法是否活潑,通過膀胯做到節節貫串,四大節,八小節活動自如,所謂折成件件,穿成串串,一氣呵成,全賴于膀胯運動的運轉和統一。筆者對肩膀在太極拳中的作用也頗為了解。它在整體拳架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否化盡、拿死全在于此,但我的體會,在身法上胯比膀更為重要,而且胯還支配了肩膀和肘、手的動作。兩人推手,雙方搭手畫圖,你能感覺到對方的手是以身法和潛在于內的襠勁,或只是手上的功夫。太極拳的初步階段,以手領身,以手領身,只是初級功夫,很難制伏對手,進入以身領手,這里有許多技巧,除了掌握太極拳的要領,然后要以襠胯為主的身法,又能節節舒展,動靜開合,丹田呼吸,能使內氣鼓蕩,心氣合一,虛實陰陽,忽隱忽現,走架時如行云流水,與人推手,使對方感到變幻莫測。
由擋胯發動全身,使之節節貫穿,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同時又是全身的虛實、重心的變換、開合與收斂、陰陽之動靜、內外的統一,全賴于襠胯的主宰作用。襠胯如同鍋底,把丹田輕輕托起,襠胯之運動自如,轉換靈活,都有賴于尾閭的調節作用,形成了胯間的小三角,雖然胯的運轉十分重要,但掌握正確的方向又有賴于尾閭,他像是一個陀螺儀的導航系統,也是一種自動調節器,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千變萬化。
太極拳的架勢是由各種圓弧動作組成,處處有太極,四大節、八小節無處不劃圓,這是由襠胯主宰而表現在外的太極圈,在內襠胯又指導了丹田的運轉,所以有諸外必有諸內,丹田也隨著襠胯一起劃圓,好似外部打的是大拳,小腹打的是小拳,有口腹拳。趙堡太極拳的行功丹法是活丹田,內丹有升降、開合、虛實、收放、陰陽的運轉方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腹式呼吸,它是鼓蕩內氣,增強內功的重要手段。原則上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氣時小腹外凸,形成逆腹式呼吸。大家都知道逆腹式呼吸在太極拳里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應用時往往配合不好,因為刻意使腹部配合呼吸很不容易,一套拳打下來會感到非常勞累,弄不好會感到胸悶氣喘。其實太極拳的逆腹式呼吸是同襠胯之間的運轉相配合的,當襠胯向內劃圓時,腹部會自然內收,無需腹部用力收縮,當襠胯由內向外劃圓時,腹部自然外凸,無需用力外凸,這樣自然腹式呼吸和身體的動作配合起來。所以整個太極拳動作由一個發動的源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牽動襠胯,由內向外太極拳自動運轉。
太極拳的行動丹法
怎樣練太極拳以及太極拳各級層次,我在練拳過程中有一定的心得。在初級階段如上述的“定架子”,處處求規矩,如書法中的楷書,要一筆一劃地練。練拳時,以手領手,手如蛇頭,動則手先,以手畫圓,謂之空圓,這是太極拳的初步功夫。繼之以手領身,由手的劃圈帶動其他四大節、八小節,也可引動丹田運轉,此為中級功夫。如能進而以身領手,既有以襠胯為主宰的畫圓,而直接發動肩膀和八小節,使之以身領手,同時又能節律的發動丹田運轉,丹田之開合、收放。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襠胯之運轉。內勁為之鼓蕩,發動丹田,在外是拳架的演練,在內是丹田的運轉。此謂之腹中太極,它的走向與外形的太極拳是一致的,此乃高級功夫。最后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主宰整個身體的運動,發動內氣走通大小周天,這叫丹田代理周天法,又稱“代理架”,是趙堡太極拳的主要內功法。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達四稍,這是太極拳的內勁高層次。具體地講由外形的動用練至太極拳的內功,而后由丹田為主宰而逐漸練到外形手足,以丹田為動力的由內到外的高層次功夫。雖然說起來比較簡單,即由外達內的修煉方法和由內達外的修煉方法。然而通過什么方法使之由內達外的修煉,其關鍵是以身領手,即以襠胯為主宰的修煉方法,沒有老師指點很難領悟其中奧秘。有些人練習了幾十年也只是以手領身,而自以為身法如何了得,且不知此身法是被動身法,而不是以身領手的主動身法,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我在練功教學過程中,發現有許多練習者不得人門,長時間不能掌握真正的要領,所以一直在迷茫之中,尤其有許多太極拳書籍,雖然理論寫了很多內容,但并不實際指導如何修煉,使人無從下手練習。
為了更好地掌握太極拳的身法,趙堡太極拳多年來總結了一套練太極內功的捷徑。一招一式均以襠胯為主宰的以身領手的練法,外形與套路近似,只是強化了襠胯的訓練,故名曰“行功丹法”,經過幾個月的鍛煉,就可以掌握這種身法,再把這種身法應用于整個太極拳套路之中,可以提高內勁的質量,這是太極拳進入高層次的捷徑。(行功丹法)的修練,前面已略加介紹,具體理論和要領正在整理之中,倘若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掌握行功丹法是進入太極拳高層次殿堂的一把鑰匙,這是老師傳授和我自身練習太極拳的經驗,提供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腰與胯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在前面已經陳述了“襠胯”在太極拳的重要作用。在我交往的一些太極拳朋友之中,其功夫之高深與淺薄者,大多是以他們對“襠胯”的運用程度而定的,能善于應用“襠胯”者功夫自然高深。當然也不能厚此薄彼,所有的太極拳要領部非常重要,但還是比較容易學會的,或者隨著練習深入自能慢慢的領悟。“襠胯”的理解和運用是學練太極拳的重要關鍵,拳論中所記載的大多以腰為主,腰的泛意是指“腰胯”,也就是腰與胯的連接作用。實際上腰胯為主宰,由意識來指導太極拳的運動。太極拳難就難在如何正確運用腰胯,因為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襠胯”有它特殊的練習方法,也就是歷代老師太極拳內功的體現,不是一般學練太極拳者都能知道的。拳經中指的“腰”也是泛指“襠胯”,“擋胯”在太極拳中作用,歷代先輩都以“腰”為概括。又如王宗岳(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子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這里的“腰”一般說的應該是“胯”,所以說“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對“胯”的運轉特別細致,起整個太極拳運動的主導作用,以身法帶動手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運動多起動于腰下胯間;腰膀的運動主宰形外的太極拳動作,而又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同時又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這一系列的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連綿不斷,全部出于全自動狀態的一氣呵成。
腰在身體的部位主要命門兩凈的位置,也指腰與胯的連接處。在動作上有扭腰、轉腰、擰腰、抖腰的動作,在其它拳種和太極拳中動作的要求很多,有前后,左右的擺動,謂之活腰,又以腰的彈抖發勁,謂之腰勁,但是在我們趙堡太極拳里是十分忌諱的。我在年輕時學過多種拳術和太極拳,活不活在腰,可謂淋漓盡致而變化多端,其奧妙皆在活動兩腰。后我練趙堡太極舉時,老師根本就不讓動腰,不準前俯后仰,不準左右歪斜,不準隨便扭動,處處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松而不準松腰,腰是支撐全身的支柱,心為令,氣為旗,腰松腰則全身無力。筆者就腰部不能松馳以及擰腰等動作,為了糾正這不正確的用腰方法,整整花了半年時間,經常挨批評。腰部不活,在練太極拳時,看起來似乎遲滯不靈,其實鄭悟清老師的走架十分流暢,如行云流水,起伏鼓蕩,動作如耍拳,處處松柔活清,見之如婦,奪之如虎,而其主要關鍵在于開胯園襠,所謂活不活全部在于襠而不在于腰,老師要求從大腿根部松,而吊襠活胯,胯就象木偶戲中的手,變幻莫測、虛實靈活、全賴于手的精湛技藝,而太極拳的各種動作、內外相合,上下相連的各種變幻,也是有賴于松胯、活胯,由襠胯的轉圈,帶動全身的運動和整個身體的太極圈,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的齒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襠勁由大圈后轉小圈,以后有圈似無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若非老師口授親自點撥,實難悟出其中奧秘,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只要能夠掌握這個基本方法,我想在學練太極拳術時,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欲練太極拳,先求內外通。
陰陽互為根,全在襠胯求。
動靜虛實分,行動丹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