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
提要:
1、什么叫對聯
2、對聯的發展歷史
3、對聯的種類
4、對聯的特點
5、怎樣寫對聯
一、什么叫對聯
對聯,就是通常所說的對子,也叫聯語、聯句,有帖在大門上,題刻在壁柱上的,也有僅記載書本上和流傳口頭上的。最早是題刻在壁柱上的對聯謂之楹聯,到現代,楹聯已經成為所有對聯的泛稱。
對聯是漢語言的特產,正是由于漢語言的特殊魅力,才孕育了對聯這種奇特的漢文化,因此可以說,對聯是我國的特產。之所以說它是我國特產,是因為漢字有其獨特的個性,其音有同音、多音、諧音,其義有本義、轉義、引伸義,其性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等等,有了這些獨特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意境提煉和詞語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奇效。同時,我們的漢字為單個的方塊字,在使用的時候又可以排列得很整齊,很自然,對聯這種藝術形式就很容易被大眾掌握、使用并不斷地發展。在國外的少數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南洋和歐美等也有人寫對聯,但都是從我國傳出去的,使用者多為華僑,而且差不多都是用漢字。對聯既然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就有它的發展過程,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
二、對聯的發展歷史
按“小說家言”,商末周初就有了對聯。《封神演義》記述姜子牙登臺拜將時,就發現一座牌坊上有一幅對聯:“三千社稷歸周主,一派華夷屬武王”。這當然不足為據。
按傳說,東晉時的王羲之從山東遷到紹興落戶時,正逢年關。他寫了“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讓兒子獻之貼到大門兩邊,誰知由于人們酷愛他的書法,剛貼不久就被揭走了,他又寫了“鶯啼北里,燕語南鄰”貼上,結果還是被揭走了。臨到除夕,大門上還是空空的,夫人要他再寫一幅,他只得把對聯裁斷,叫獻之把上半截先貼上去,別人一看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再也無人敢揭,到正月初一一早再把下半截補貼上去,便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這當然只是傳說,也靠不住,也許是后人杜撰的。
又一傳說,在南宋齊梁年間,沈約和謝眺所創的“永明體”詩在對仗的要求上已趨嚴格,律詩已見雛形;而對聯正是從律詩的對仗句發展而來的。據此推論,這種說法還不離譜。
據考證,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春聯者,即桃符也”。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到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符換舊符”。就可看出春聯與“桃符”之間的關系。
一般把對聯產生的時間定為五代。其根據是迄今所見記載最早的一幅對聯是這個時候的。后蜀主孟昶在蜀末歸宋前二年(即公元963年)歲除之日,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于寢門:“新年慶有余,佳節號長春”。到了晚唐時候,律詩已完全定型,這就為對聯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們常把律詩的中間兩聯句單獨使用,也就成了對聯。當對聯逐漸普及,律詩中的聯句不能滿足需要時,人們便脫離律詩,根據需要創作出單獨的聯句,于是對聯這種獨特的藝術便出現并逐漸成熟了。到了明初的時候,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對聯得到了一次大的推廣。“春聯”這個名稱就是朱元璋首創的。
三、對聯的種類
對聯按照不同的標準,其種類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根據功用,對聯可分為春聯、婚聯、壽聯、挽聯、墓聯、賀聯、遷居聯、行業聯、名勝古跡對聯和一般對聯,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分法。
根據上下兩聯在意思上的聯系,對聯又可分為正對,反對和串對。
正對的上下兩聯,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補充:
如:寶塔凌云,一日江山,無邊清靜;
金燈代月,十方世界,何等休閑。
反對的上下兩聯,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襯:
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
串對,又叫流水對。串對的上下兩聯,不過是一句分成兩句說,意思是順承的,分別獨立出來都沒有意義:
如:直登云麓三千丈;
來看長沙百萬家。
根據其它標準,對聯還可以作出多種劃分:
根據字數的多少,可以分為短聯和長聯。一般將七個字以內的稱為短聯,屬單句聯,八個字以上的稱為長聯,屬復句聯(本人所見到的長聯是昆明大觀樓上下聯各183字,2000年四川戲劇家協會主席魏明倫先生征聯,北京的張文麟先生所對出的上下聯各186字)。
根據聲調協律來分,聲調協律的為律聯,俗稱工對;不協律的為散聯,俗稱寬對。
根據不同的創作手法和內容還可分為:數字聯、問答聯、嵌字聯,拆字聯、迭字聯、藏頭聯、回文聯、趣味聯、諧音聯和單對求偶的絕對等等。
四、對聯的特點
《文心雕龍、麗辭》中說:“句句相銜”“字字相麗”。《史通·敘事篇》中說“編字不織,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都說明對聯有其固有特點。具體說來,對聯有如下五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上下兩聯字數相等。如果把一句話分成兩部分或字數不相等的兩句話貼在左右兩邊,就不成為其對聯。如文革時期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這只能算作政治口號。
第二個特點,是上下兩聯彼此對仗。這里包括三個方面:
1、詞性相當。即上下聯相對應的位置要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具體地說,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方位詞對方位詞。
2、結構相應。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動補結構對動補結構。
3、上下聯結奏(即句式)要一致。在語氣上,上聯在何處稍作停頓,下聯也應在相應的位置稍作停頓。以明人解縉的一幅句聯為例: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其節奏即四—四—三)
第三個特點,是上下兩聯平仄對立。平仄,是律詩和音韻方面的術語,對聯也是要講究平仄的。平仄對立,是指上下聯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聯是平聲的,下聯一般都應該是仄聲;上聯是仄聲的,下聯一般就應該是平聲。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平平仄仄平平仄;
學海無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個特點,是上下兩聯的用字不重復,特別是處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下兩聯完全同義,叫“合掌”。合掌為詩詞所忌諱,也為對聯所忌諱。
第五個特點,是上下兩聯語意連貫。只有語意連貫,才能渾成一體。字不能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詞不能拼湊和生造,否則讀起來就令人費解。我們講渾然一體,也并非所有對聯都是半斤八兩,根據語意創造意境的特殊需要,有時上聯強,下聯弱,有時又是上聯弱,下聯強。弱聯往往是為強聯鋪墊,陪襯,而突出宣染的則是強聯。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寫過這樣一幅對聯:“東安寺死個和尚,西竺國添一如來。”這是對聯創作中一種獨具匠心的表現手法。
五、怎樣寫對聯
撰寫對聯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結合性很強的問題。如果沒有理論,盲人瞎寫,無法實踐,有了理論,不去在實踐中摸索,探求,也很難寫出像樣的對聯作品。寫對聯的理論知識很系統,應該說也還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但并不是深不可測,難不可學。
對聯的基本理論就是對聯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詞對偶,句子法格,節奏等;律者,音韻也,指平仄排列之規律。清代李漁就著有《笠翁對韻》,清代的車萬育也著有《聲律啟蒙撮要》,洋洋灑灑,好幾萬字,我們不可能去掌握。前面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中,就對聯的分類和對聯的特點中已經介紹了部分內容。我再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簡單的口訣和一些基本要求,便于大家記憶和掌握:
名對名,動對動,
實對實來虛對虛,
數字上下兩相望,
詞類相當結構同。
上下兩句字數等,
之間莫有蟲子(重字)現。
一聲二聲我說平,
三聲四聲他言仄。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聯他以平來結。
三平尾,三仄尾,
對聯忌諱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論,
二四六字巧分明。
一三五,
天下漢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說平來我說仄,
他說仄來我說平。
細敲平仄費心機,
朗朗上口成好聯。
關于寫對聯的橫批
所謂橫批,就是懸貼在壁柱間或者門的橫眉上,對全聯意思帶著總結歸納性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或者五個字的。但也有個別對聯是不需要橫批的。橫批寫得好,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呂蒙正的那幅對聯為便: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上聯的意思是“缺衣”,下聯的意思是“少食”,橫批再題“南北”二字,人們一看就明白他所表示的意思是“缺東西”。這樣就產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甚至還有個別對聯,以上下聯作鋪墊,用橫批來表達思想和揭示主題(舉例)。
關于寫對聯的忌諱
對聯人的對句原則是:力求工對。能工則工,能寬則寬。
一是忌合掌,所謂合掌,一是同意字的合掌,如出句用“紅”,對句用“赤”。二是語意合掌,即上下聯的意思雷同或者基本雷同而拿掌,如出句用“神州”,對句又用“赤縣”等等。
二是韻律的禁忌:
1、不許三平尾
2、不許三仄尾
3、前面不許四連平
4、前面不許四連仄
5、不許孤平
6、不許孤仄
最后談談怎樣貼對聯
要想把對聯貼正確,必須弄清兩個概念,即什么是上下聯,什么是大小手。
上下聯的區分很簡單,最末一個字為仄聲的,必須是上聯,最末一個字為平聲的,必然是下聯。還有一個驗證的辦法,就是按照豎排版的文字方向念,前面念的為上聯,后面念的為下聯。所謂大小手,也稱上下手。按中國傳統,左手為大,右手為小,我們所說的左右是指與門、柱同向來區分的。上聯貼在大手,下聯貼在小手。如與門、柱相對,則剛好相反。
弄清了以上兩個概念,正確貼對聯就容易了。
對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燦爛的文明史上和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古人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它宜雅宜俗,因此雅俗共賞;它宜莊宜諧,所以它又莊諧同用。它短小精悍,藝術感染力強,可以說它在所有文學藝術形式中,是一支輕騎兵。
最后,希望大家學好,用好對聯這種藝術形式,在創建“中國楹聯文化”之州、之縣、之鄉(鎮)的活動中,有我們的一席之地。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素位而行,唐虞后其誰與共?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縱心所欲,天地間惟我獨尊。
這是近代畫家、美術史家鄭昶撰于1940年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