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謊后家長怎么教育
2015-10-24 12:52 新浪教育55
收藏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案例,其中的問題比較隱蔽。你是否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呢?
兒子說謊了,看似德行責任出了問題。媽媽對兒子進行了嚴懲。對兒子進行了情理交融的誠信教育。嚴格要求兒子的德行責任。似乎這個媽媽做的很對。但是如果我們仔細來分析,便會發現其中潛藏的問題。
[案例—兒子說謊了]
兒子老師打電話,說兒子說謊,讓我好好收拾他,該打要打。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上周兒子有一天不舒服,老師給了兒子15元錢,讓他打車回家了。我知道后給老師打了電話感謝老師,告訴老師第二天讓兒子把錢帶給她。但第二天兒子把錢花了沒有還老師。昨天,老師因為作業的事找他,又問他還錢的事,這樣才發現他說謊了。
晚上,回家后:
我:兒子,你覺得“誠實”對一個人來說重要不重要?
兒子:重要呀!老師今天給你打電話了?
我:嗯,打了,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兒子:我知道我錯了,我和我朋友把錢花了。
我:那你要為你的行為承擔責任,你也知道誠實很重要,但這件事你沒有做到誠實,你要接受處罰。
兒子:怎么罰?
我:一個月不能玩電腦。
兒子:為什么拿我最喜歡的電腦時間來罰,我不干,我要換其他的。
我:兒子,用你喜歡的電腦時間來罰,你覺得心痛,那當我知道我被我最疼愛的兒子騙了的時候,你覺得我心不心痛?
兒子仍然很不情愿,但也不再爭辯,我沒有打兒子,后來當兒子情緒平復下來以后,我又跟兒子講了一個誠信的故事。
[麗芳老師點評]
首先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個孩子可能會有的心理狀態。
媽媽給他傳遞的信息是你是個不誠實的孩子,孩子會感到內心羞愧。降低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一個月的懲罰。剝奪自己的最愛,孩子覺得極其的不公平,但又無可奈何,有強烈的無力感。感受到媽媽的強權,產生對媽媽的怨恨。
同樣,這樣的懲罰,孩子不但不會感激老師幫助了自己,反而會對老師產生不滿。因為老師的告狀導致了自己一個月失去最愛。
在強權之下,孩子可能接受了懲罰,但是心不甘情不愿,心里留下對抗叛逆的種子。為以后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埋下隱患。
還可能有這樣的心理影響,一旦再有錯誤,要做的更隱蔽、編更圓的理由,不讓父母發現。
這種不寬容的態度,還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在某一天,孩子也會把這種行為用到他人甚至是父母身上。有可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媽媽回到家里,忘記了買答應給孩子的烤鴨,孩子不依不饒,沖著媽媽喊:要么你現在回去買要么你一個月不能看電視!
這個媽媽的誤區在哪里呢?
媽媽以為“嚴”就是要“懲罰”,以為“懲罰”就可以“讓孩子承擔責任”。
而真正的承擔責任,是幫助孩子在這件事情中去解決問題,彌補過失,從這件事情中提升能力。媽媽恰恰是關注了“懲罰”而把最重要的“還責任”給忽略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把杯子摔碎了。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罰孩子站在墻角。而是引導幫助孩子,學會清理碎掉的玻璃渣,并把地板給清理干凈,恢復原樣(彌補過失)。并學會拿杯子的時候,如何拿才能不摔掉(提升能力)。
同樣,在這件事情中,孩子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學習到什么社會技能呢?
1、 沒有及時把錢還給老師。如果有急用,要向家長和老師說明,請求老師和家長暫緩一天還給老師,否則可能引起矛盾誤會。(學會溝通協商)
2、 沒有及時把錢還給老師,又沒有告訴老師,導致老師誤解。事后向老師道歉并解釋。爭取老師的諒解。(學會積極主動溝通消除矛盾隔閡)
3、 這15元錢如果花在了不該花的地方。孩子還需要承擔的責任是如何把這15元錢還出來。比如用自己零花錢填補或通過額外勞動掙得。(學會承擔后果自己造成的損失自己盡力彌補)
4、 把15元錢盡快還給老師。(學會與他人的經濟來往,借別人的錢盡快還)。
5、 還錢時向老師表達感謝。(學會感恩)
實際上在這個事件中,如果媽媽處理得當,孩子還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比如,如何面對他人的錯誤。寬容的對待別人。
媽媽要想讓孩子從事件中承擔責任、提升能力,前提之一是要寬容地對待孩子。
我們學習過責任神偷之一是不寬容。不寬容會導致孩子的責任心喪失。還責任給孩子,重要的一條就是寬容。寬容不等于縱容,寬容是在理解、接納、心態平和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承擔責任,最終將責任還給孩子。
基于“錯誤是寶貝,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每一次錯誤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這樣的積極心態,以及“每一個看似不當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合理的需求”這樣的對孩子的理解,我們才能做到接納和平和。
在這個案例。媽媽如果有寬容的心態,就可以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聊一下,為什么沒有及時還老師錢。而不是急于給孩子定性“說謊”。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思考這件事情這些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么樣的困擾,這一次如何彌補問題,今后遇到這類問題該如何處理。媽媽有了良好的情緒,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才能關注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關注在情緒的對抗上。
[總結與思考]
“懲罰”不能將責任還給孩子。只有關注在如何解決問題,彌補過失,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承擔責任,增進能力。寬容不是縱容(注意:沒打沒罵沒有大發脾氣不等于寬容。就如同本案例,媽媽沒有打罵孩子,但也不等于寬容孩子。)
“嚴”也不是懲罰和打罵,而是以寓嚴于寬的方式,陪伴、引導、幫助孩子關注在問題上,從問題和錯誤中成長,學會如何承擔責任,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