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人稱“鬼子六”,道光皇帝第六子,雖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卻位極人臣.實際執掌清朝政權數十年,自咸豐至光緒.歷經三朝,其間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和這位王爺有關。
天子之位咫尺之遙
奕訢(1832--1898)道光皇帝第六子,在道光9個兒子中,奕訢最為聰明,少年時在引教嬤嬤的培養下知書識禮,“讀能成誦。”很得道光帝喜愛。道光帝以好武精騎著稱,奕訢深受乃父影響,從小在書房習武練功,曾與皇四子奕詝共創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皇帝看后,大為贊賞,命名槍法為“棣華協力”,刀法稱“寶鍔宣威”,并賜奕訢白虹刀一柄,以示獎勵。
道光長子、次子、三子均早亡,道光帝曾有意立奕斬為皇太子,《清稗類鈔·宮闈類》中一則云:
宣宗倦勤時,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成皇帝所寵,嘗預書其名,置殿額內。有內監在階下窺伺,見末筆甚長,疑所書者奕訢,故其事稍聞于外。宣示知而惡之,乃更立文宗。
此一說以為道光本意在擇立奕訢,后因其事外泄,始改立奕詝。另據《清官遺聞》所述,則情況復相似,但最后之變化系由于奕詝之師傅教導得當,故而終于影響到道光的決心。一日,舉棋不定的道光帝決定召奕訢與奕詝人對,以便定儲。二人皆向師傅求教。奕訢師傅卓秉恬教奕訢對道光所詢之事均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知奕詝之才學不如奕訢,若陳議時政,必定屈居下風;因此他授機奕詝,如果道光帝自言老病,將不久于人世,即當伏地流涕,以表仁孝。奕詝如教行事,果得道光歡心,因此得立為嗣。
另有記載說道光帝很是喜愛奕訢,欲立奕訢為皇太子以承帝業。道光多次在奕訢面前暗示這一想法,而奕訢以有四兄長奕訢在上為由極力推讓。后來道光帝取消了這一打算,但對奕訢的美德大為贊揚,囑他將來要好好輔佐奕詝,同時也要奕詝厚待奕訢。
以上說法皆有可能是歷史本來面目,哪一種才是且不論,奕祈距天子之位咫尺之遙確定無疑。奕訢在清末有“賢王”之稱,不但才具開展,而且思想明敏,勤于國事。不比奕詝,做了皇帝不久,就因內憂外患之交相煎迫而變得消極頹廢,沉湎酒色,不能振拔,最后終于因酒色戕身,只活了31歲就短命而死,把一片殘破的江山丟給了6歲的兒子載淳,徒然為野心勃勃的慈禧制造了竊柄弄權的機會。因此,道光之誤立奕詝,實在是導致晚清歷史走向積弱腐敗的重大原因。
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奕詝剛滿10歲時就去世了。奕詝由奕訢之母靜皇貴妃撫養長大,故奕詝與奕祈雖非同母,卻親愛逾兄弟。
道光帝去世后,奕詝即位,是為清文宗,改年號咸豐。19歲的奕訢受封為恭親王,恩遇超過其他諸王。1852年,奕訢受命在內廷行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揚州進入安徽,殺人河南,直逼直隸。咸豐帝打破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的祖制,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上行走。” 奕訢在鎮壓太平軍北伐期間“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用人得當,布防及時,為挽救清朝立了大功。但在乎息太平軍北伐之后,咸豐帝妒嫉奕訢的才干,又疑他勢大難除,就借口奕訢在其母喪期間為母爭封,禮儀失當,于1855年罷免了奕訢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已、都統等要職,命仍在內廷行走。
身為欽差辦理撫局
太平天國起義以后,英法美等列強不滿從《南京條約》已獲得的侵略權益,它們提出“修約”要求,迫使清朝開放更多的口岸,允許西方傳教士傳教,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等。1858年,英法聯軍逼抵天津,清朝政府代表桂良(奕訢的岳父)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消息傳到北京,已恢復都統職務的奕訢堅決反對開放長江口岸,并提出備戰以防。英法聯軍于1860年8月又逼近天津。9月18日,咸豐帝親信怡親王載垣等人拘留了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等26名和法國人13名。侵略聯軍抓住把柄,加快向北京進攻。9月21日,清軍在八里橋戰敗,咸豐帝逃往熱河命奕祈留京議和。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奕訢,深知在大兵壓境的情形下,主持撫局并非易事。在敵兵槍炮威脅之下,奕訢代表清朝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俄國在中國與英法談判僵持時以“調停”勸和的面目出現,不戰而奪取了烏蘇里江以東大片的中國土地。簽約后,奕訢上奏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帝,以英法聯軍兩度焚掠圓明園而未能加以保護及原議條約非但未能刪減,反而增添了賠款等項內容之故,引咎自請議處。咸豐帝下諭,以奕訢在萬難之中辦理撫局,實屬不易,免究其罪。奕訢作為談判者和簽約者,對侵略者的驕橫傲慢忍氣吞聲而無可奈何。這次屈辱,使年輕的恭親王大受刺激,他立志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的道路,這為他后來成為洋務改革的首領奠定了基礎。
辛酉政變位極人臣
自從奕訢被罷官,著人上書房讀書后,清王朝內部出現了另一支滿族宗派勢力,以內閣學士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備受咸豐帝重用。
咸豐十年,奕訢建議并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辦同外國交涉事務。奕訢和桂良、文祥任總理事務大臣。此后,清廷無形中出現了兩個政治中心。一是以咸豐帝為首,由肅順、載垣等在熱河行宮隨駕的一班近臣組成,掌握著清廷的最高權力。一是以奕訢為首,由在京的王公大臣組成。他們憑借總理衙門這一機構,最初掌握清朝外交大權,以后又逐漸經管通商、關稅等事務,把握了清廷的財稅大權。雙方在咸豐帝是否回鑾北京及借師助剿等問題上,明爭暗斗,矛盾越來越尖銳。同時,皇貴妃葉赫那拉氏(后來的慈禧太后)常代咸豐帝批閱奏章,從中了解內外局勢,并藉以干預國家大事,與肅順集團有很大的矛盾。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病不治的咸豐帝死于承德,臨終前留下遺言:立葉赫那拉氏所生皇子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權的奕訢被排斥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同時,肅順等八大臣處處壓抑葉赫那拉勢力,從而激化了奕訢集團那拉氏與八大臣的矛盾。
在反對贊襄政務八大臣共同利益的基礎上,以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與以慈禧為首的后宮勢力聯合起來,擊敗了肅順集團。肅順、載垣、端華被處死。因這一年為辛酉年,亦稱“辛酉政變”。奕訢作為主謀,參與了政變的策劃及發動的全過程。肅順集團被一網打盡,奕訢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這次宮廷政變后,奕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兼領神機營,并享受親王雙俸,在此后的五年間,內外大權集于一身的奕訢,以其議政王的崇高地位,達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頂峰。
興辦洋務功不可沒
咸豐去世前,奕訢建議并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中國外交、政治史上的大事。清朝以前,歷代雖有禮部、鴻臚、典屬國等機關處理外事,但與近代國際關系的外交意義相去甚遠。《南京條約》簽訂后,對外交涉都由五口通商大臣或地方督撫辦理,然后由軍機處、皇帝批準,外國使節不得進入北京,而《北京條約》簽訂后,外國使節進了北京,外交事務日益增多,不僅要在北京與外國使節接觸,還要選派使節對等駐在有約之國。
奕祈在建議中強調:如果沒有專門從事外交事務的中央機關,就會延誤交涉而貽誤國家大事。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并具有權威性,奕訢提議由軍機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署、總理衙門等。
奕訢這一建議打破了清朝舊的官制,加強了外交工作的分量,舊勢力攻擊這衙門是“專門事鬼”的賣國組織,攻擊奕訢并罵他是“鬼子六”。1861年1月,帝諭批準,奕訢為總理衙門主管,桂良、文祥輔之,以總署為陣地,爭取用外交維護國家權益,培養翻譯和職業外交官。
總理衙門建立后,成為重要的權力機關,并逐漸成為與軍機處平行的軍國大政決策和執行機構。總理衙門大臣由軍機大臣奕訢兼任,無疑增大了這個機關的權限。總理衙門起初是專門的外交機構,后來又經管通商、海防、關稅等許多事項,后來連建筑鐵路、礦山、輪船、軍火等也都歸它管轄。設立總署使“洋務”一詞由單純的“外交事務”延伸成近代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貿易、改良等多重含義的訢詞。
1864年,總理衙門效仿外國外交機構,按地理區域及工作性質分為若干股,相當于今日外交部各司,自60年代起,在奕訢的主持下,清朝與歐美主要國家建立了商務和外交關系。光緒二年,因處理馬嘉理事件,奕訢力排眾議派出了我國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常駐倫敦。郭嵩燾提出在各國主要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的建議,得到了奕訢及其主持下的總理衙門的支持。光緒四年,我國第一個領事館在訢加坡設立。隨后;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和神戶等華僑聚居地,也先后設立了領事館,奕訢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三十年,使我國開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是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當之無愧的開拓者與奠基人。
奕訢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遠遠不止他經辦的外交事務。他還主張開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技術,開辦近代企業、走自強之路,收回失去的國權。自強、練兵、制器及御侮結合在一起,是奕訢洋務思想的完整體現。以后,洋務運動以其為總方針,從同治四年(1865)開始,大規模興建近代軍事工業。至光緒十三年(1887年)以奕祈為首,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大員為骨干的洋務派先后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二十余家、分布十二個省區。
奕訢提出學習制造與學習西方科學結合起來,認為前者乃權宜之策,后者則是長遠之謀,他提出了不以師法洋人為恥,并超而上之的興學育人指導方針。自1861年起。奕訢在南方開放城市物色教員,到北京教一些選拔出來的貴族少年學習外語。1862年,第一個不同于封建八股教育的同文館成立,起初只是一個外語學校,后來陸續增設了天文、數學、化學、國際法,生理、物理,外國歷史、地理等多門課程,成為第一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綜合性學校。作為近代教育的倡導者,奕祈多次奏請各省將軍及督撫在各地開辦訢式學堂。培養一批專門人才,促進了洋務運動中軍用、民用工業的發展。
晚清出現過“同治中興”的短期興旺,與恭親王奕訢所倡導的洋務改革運動是分不開的。可惜的是這種改革忽賂了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沒有引進西方近代的政治法律思想,沒有從根本上改革中國的封建制度,洋務改革沒有也不可能觸犯清朝權貴的既得利益。
甲申遭謫政途暗淡
光緒十年,法國侵占柬埔寨后進而向越南的北圻進兵,直接構成對中國的威脅。奕訢面對清王室日漸衰微,在“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思想指導下,主張避戰求和,向法妥協。北洋大臣李鴻章也主張不輕易言戰。這一主張得到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大多數要員及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曾國藩等地方重臣的支持。與此同時以醇親王為首左宗棠、張樹聲、李鴻章、曾紀澤等親貴大臣則主張與法交戰,輿論于主戰派有利。雙方相持不下,因此自恭王以次的諸軍機大臣,在中法兩國因越南問題而引起的交涉中,自始即未能把握時機,早決和戰大計。而軍機大臣所安排在廣西云南二省擔任領兵作戰的巡撫大員,則又都是虛驕無用的唐炯、徐延旭之輩,以致軍不能戰,一旦面臨法人來攻,即刻潰敗相繼。四月七日,翰林左庶子盛昱上奏,就邊事敗壞一事,要求嚴議軍機大臣的過失,將矛頭指向軍機大臣李鴻章。慈禧接到盛昱奏折后,即召醇親王奕譞進宮密謀。次日臨朝頒諭旨嚴斥奕訢委蛇保榮,委靡因循,罷免奕訢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撤銷雙俸,令居家養疾;寶鋆望、李鴻章、景廉、翁同和或降或撤,被全班休致。從此,奕訢閑居長達十年。掌握清朝內政大權幾近三十年的奕斬集團一夕之間被慈禧擊潰,世稱“甲申政潮”。奕訢從政治的頂峰跌人波谷。
引發甲申政潮的是中法戰爭,盛昱奏折矛頭所指,乃是軍機大臣李鴻章,而結果處置最重的卻是首席軍機大臣奕祈。恭親王之所以要被慈禧降旨罷黜,正是由于二人間的權力沖突,其醞釀已非一日,辛酉政變后,慈禧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而奕訢則以議政王身份“輔政”,集內外大權于一身,對慈禧的權力構成了威脅。早在同治四年、同治十二年,奕訢就曾兩次遭到罷黜。由于大多數王公及督撫反對,未果。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敗之后,因朝中親貴大臣一再薦舉,以致慈禧不得不勉強再任命他為領軍機的重臣,但他在此時一則由于年已老耄,二則亦久已洞悉慈禧的攬權私心,所以他的態度也變得模棱圓滑,凡事委蛇因循,以致朝野上下都對他失望之極。但面對慈禧已根深蒂固的專制權威,頑固自私的思想,奕祈除順命外也別無他法。
光緒二十四年,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康梁發動了以改良立憲為主要內容的戊戌運動。奕訢從地主階級立場出發,對康梁等人的立憲主張極力反對,與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站到了同一陣營中。同年四月,在戊戌維訢運動激烈爆發的前夕,這位清朝親王,辛酉政變的主謀、洋務運動的先驅、近代外交和教育的開拓者因病去世,終年67歲。
恭親王奕訢在清史上頗著賢聲。他在辛酉政變后出任政府領袖,與當時的軍機大臣文祥,寶鋆望等人同心輔政,朝局一訢。在用人行政方面,他頗能繼續肅順的遺規,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并賦予適當的權力。所以在同治一朝之間,頗有中興之象。《清史·諸王列傳》對奕訢甚有好評,贊語中說他:“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可見他實在是一個弼亮忠貞而又能盡瘁國事的賢王。有這樣一個忠勤賢能的近支親王出任政府領袖,當時的同治皇帝雖然年幼,只要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對奕訢始終尊禮惟信任,清朝的國運,未始不是沒有中興的希望,但晚清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始終是在慈禧支配下的。她極有才干,也極有手段,但卻是一個未嘗學問而權力欲望極強的無識女流。在她的統治下,中國由一度頗有希望的中興局面日益走向衰破沒落,終于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