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金對峙形勢圖
十二世紀初興起于松花江中游的金朝,是以女真族完顏部為核心建立的國家政權。女真完顏部初居于牡丹江流域,在宋遼時期遷徙至松花江支流的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置“納葛里”,耕墾樹藝,燒炭煉鐵,勵兵牧馬,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為反抗遼朝統治者對女真人的殘酷壓迫,于公元1114年開始了反遼戰爭,公元1115年在按出虎畔破土奠基,建立金朝。以后席卷東北、東蒙和華北廣大地區,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1141年與南宋劃淮而治,南宋稱侄,西夏、高麗稱番,成為十二世紀中國政治舞臺上真正的主角。金朝在歷史上存在120年(1115—1234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模式,是中國歷史上獨立的斷代王朝。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偉大的復興和崛起。一個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我們最大的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把對金朝的評價問題放到國際影響的視野中來看待,站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對金朝的重新認識,不僅有重大的學術意義,而且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金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王朝。是金朝,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統”的口號,主張中華一統,民族平等,不分夷夏,突破了漢人正統觀,顛覆了華夷正閏觀,打破了長城的界限,對統一的各民族平等的大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是金朝,底定了中國北方的疆域,對于確定后來以至現在中國北方的版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是金朝,開辟了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歷史;是金朝,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大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整合;是金朝,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傊?,金朝對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的、特殊的歷史貢獻。
金朝倡導民族平等、中外一統的思想和實踐,
對多民族統一的大中華的形成起到了開創性作用
縱觀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從國家民族角度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大階段。前期,是在區域上分中外,在民族上分華夷的時期。后期,是在區域上不分中外,在民族上不分華夷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時期。而金朝所處的時代有什么特點呢?金朝恰恰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后期的重要轉折期。用著名金史專家張博泉先生的話說:“金朝處于當時我國的多王朝、列國和列部并存的時代;是在中原由過去以漢族為主統治轉為以少數民族為主統治的時代;是全國各民族在變夷從夏中向更高層次的統一的中華大發展的時代;是由過去‘黃炎之遺’的大民族主義的血統論向統一的道統、文脈一體論的變革時代;是社會形態在全國范圍內走向同態的時代;是由舊的分中國變革維新的不分中國的時代;是各民族自強自樹的能力空前發展和走向各民族全華的時代;是中華意識大覺醒的時代;是中華各民族大發展大進步的時代?!?1)金太祖“中外一統”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
金朝的統治者普遍存在著反對大民族主義,主張各民族平等的思想。金初(1121年)金太祖就提出了“中外一統”的思想,金太祖堅決貫徹了這一思想,遂有北宋之亡。金朝的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對孔子“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王也”的說法非常討厭,對《晉史》中因前秦皇帝苻堅是氐族,就不把他當作皇帝來寫帝紀,而像一般大臣那樣用列傳來寫的做法非常氣憤,認為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金人立國,以中國正統自居,他們認為“我國家……據天下之正”(2),主張不分華夷、不分內外,均為國人,把自己看作中國。為了實現中外一統的理想,他們果斷走出黑龍江流域,遷都燕京,入主中原,與南宋劃淮而治近百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格局。
這次歷史大變革的意義在于:
第一,它首先打破了長城的界線,不僅打破了中(中原)外(塞外)的地域界線,而且打破了中(中原)外(塞外)的民族界線,實現了長城南北兩大民族系統的融合,第一次使長城內外兩大民族體系置于平等的位置(3)。中國的民族由中原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組成,在歷史上對少數民族的稱謂有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之說,帶有些蔑稱的成分。在少數民族中,歷來對中原政權威脅最大的是北方民族。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說法,就是中國的民族可以分為中原以農耕為主的漢族和長城以北以游牧、漁獵為主的北方民族兩大體系。后者如匈奴、突厥、柔然、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這兩大體系是以長城為分界線的。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常有騷擾中原民族的行為,但基本上是掠奪人口、財產和牲畜。遼朝雖然在領土上占有長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但遼朝的統治中心卻在長城以外。鮮卑族雖然在長城以南建立了北魏政權,但是他們沒有提出過“中外一統”的思想。而金朝的作為絕不同于此前的北方民族,他們使長城失去防御功能,使長城內外成為一家。他們入主中原的目的,是要實行中外一體。金朝的第四位皇帝完顏亮的詩:“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4)表達了作為金朝統治者的女真貴族絲毫不帶民族偏見,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視為中華一體,渴望打破長城,打過長江統一中國的思想。
第二,它突破了漢人正統觀,顛覆了華夷正閏觀,為一統中華的形成做出了開創性的努力。金朝的實踐向世人表明:中國是包括長城以北的領土和民族共同的中國,中國王朝的更替不光是中原的漢族自己的事,不應把北方民族排除在外,誰有能力治理國家,誰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誰得民心,誰就有資格統治中國。金朝中外一統的思想和行為,徹底顛覆了漢人正統觀和華夷正閏觀,給北方民族一種巨大的精神鼓舞,為元朝和清朝打過長城建立不分內外的統一的中華奠定了思想基礎,樹立了榜樣。金朝中外一統的思想和實踐,加速了中國由外變內、變夷從夏,建立統一大中華的步伐,對中華民族以漢族為主的各民族統一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不容質疑的先驅性作用,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
金朝對底定我國北方疆域的重大貢獻
金朝的疆域,封疆遼闊。以金熙宗時代與南宋簽訂的“紹興和議”為準,則東臨“吉里迷兀的改”,即今天的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之濱至黑龍江入??趶R街以北,含庫頁島(薩哈林島);北至黑龍江左岸俄羅斯境內的外興安嶺,距今黑龍江省克東縣(金代蒲與路治所)3000余里;西出陰山,過黃河,循渭水至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南以唐(今河南唐河縣)、鄧(今河南鄧縣)西南皆40里處,劃淮河中游與南宋為界,總面積約為400多萬平方公里。這樣的版圖,特別是北部邊界包括外興安嶺、韃靼海峽和庫頁島在內的版圖,為清代疆域的劃定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創造了條件,也為認定《愛輝條約》是賣國條約提供了佐證。是金朝,第一次將國家政權橫跨長城,將長城內外疆域連載一起,也是第一次將長城內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金朝對中國北部疆域的確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開辟了北京作為首都的歷史
金朝到了第四位皇帝海陵王時期,金建國已經三十多年。靖康之變后,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際己過度到中原,但都城還在北方金上京。為了改變交通不便、指揮不靈的困境,也為了擺脫女真貴族舊勢力對改革的干擾,海陵王毅然決定遷都。1153年,海陵王將都城由上京(阿城)遷至燕京(今北京),改稱金中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政治中心距離最遠的遷移。
建成后的金中都奠定了北京城內城、外城與近郊園林相呼應的格局,人工挖掘了北海和中海(釣魚臺就是金代皇帝釣魚的地方),把西郊玉泉山和北海開辟為離宮別苑,這種城市格局一直影響到現在。
海陵王將都城遷至燕京,徹底扭轉了金朝統治中心偏北的局面,完成了滅北宋以來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政治任務,實現了金朝對北中國的有效控制。從燕京的地理位置看,居于輿地之中間,左控滄海,右倚太行,北鎮大漠,南壓西夏。從民族居住范圍角度看,燕京恰處于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交會地帶,是融合兩大民族體系最合適的位置。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棣,清朝的多爾袞,建國時的毛澤東都出于相同的思想定都北京。自從北京成為中國的都城之后,中國就再也沒有分裂過,歷史證明北京對于全中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北京在中國重要的政治地位是從完顏亮開始的,這不僅是完顏亮的一大歷史功績,也是金朝對中華民族做出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
在推進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上做出重大貢獻
中華民族是在各民族間不斷碰撞、不斷吸收、不斷融合中形成的。金朝時期,是中國各民族之間大融合的時代。民族融合的過程,“是由血緣認同到地緣認同再到文化認同的過程,其核心是民族間的文化認同”。(5)
民族的融合,主要是金朝的移民政策帶來的。金朝是我國歷史上移民數量最多、最頻繁的朝代。建國初的太祖太宗年間,破遼后將大量契丹、奚、渤海、熟女真、漢等諸部遷往金源內陸,史稱“實內陸”,金占燕京后將豪強、工匠3萬余戶徙之內陸,靖康之變后,將宋皇室為主的10余萬眾北遷。這是南民北移,此數量約20萬人。完顏亮遷都,金朝實行大規模集團移民,將“女真國土人散居漢地”,“始創屯田軍,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皆筑壘于村落間”(6)。海陵時期遷12猛安,世宗時期又將按出虎等地12猛安遷往北京、河北等地,金朝后期又有長城以北大量民眾遷往河南,這是北民南遷。總之,整個金朝移民頻繁,移民總數在400萬以上。這種移民,打破了以往民族分布的格局。各族人民通過長期接觸和交往,在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在民族心理、性格等方面日益趨同。這既是女真人漢化的過程,又是漢人受女真人影響的過程。女真人的漢化表現在:在思想觀念和信仰上,由原來的薩滿教轉到尊孔和儒釋道并舉。在生產方式上,由原來以漁獵為主學會了農耕,漸漸融入中原農業社會。在生活方式上,飲食由原來豬肉、野菜、野味,變為以農作物為主,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女真人著漢裝,改漢姓,與漢人通婚。到金世宗后期,很多女真人不會講女真語了。在此同時,金文化自北南漸,對漢文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陸游的詩中有“舞女不知宣和服,廬兒盡能女真語”的句子,當時甚至連南宋很多軍隊的軍裝都改成女真人的左衽衣服了。在中原則“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7),可見,女真文化對漢文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民族大融合,各取其長,互相影響,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醞釀和形成起到了積極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加速了這一過程。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的又一重大貢獻。
促進了北疆的經濟發展
金朝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建國之初,就確定了以農為本的國策,頒發了一系列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措施。在移民過程中,金朝非常注意將一些有專門特長和技藝的工匠、技術人員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引到北方來,種植五谷和犁耕技術就是移民過程中帶來的。金滅遼和北宋之后,將大批農業、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各種工匠盡數掠往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將中原先進的文化、科技、商貿遷徙到黑龍江流域的空前大移動。這種大移動客觀上促進了黑龍江流域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筑業等行業的發展。
金代在黑龍江流域,進行了多次屯墾活動。金初大將婆盧火領導的泰州屯田,一下子就遷移10萬女真人至泰州,可見規模之大。屯田運動使金代黑龍江流域的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冶鐵業的發達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在黑龍江地區,東至俄羅斯境內的雙城子(烏蘇里斯克)、三江平原,西至甘南、泰來、扎蘭屯,南至拉林河兩岸,北至嫩江、伊春、遜克,均有大量金代鐵制農具、工具、兵器出土。農具類有:犁鏵、犁鏡、趟頭、車川、鋤、鐮、鍬、鏟、鍘刀、垛叉、斧子、鐵鉗、剪刀、菜刀、鐵錘、鐵鍋、鑿子、合頁、鐵釘、秤砣、抹泥板等,足以說明金代冶鐵業的發達以及冶鐵業對金代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由于金初重視農業和大規模的屯田運動,使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地區,由原始的自然狀態,一下子變成墾區遍布、村鎮稠密的地區,黑龍江和吉林北部多年來發現的300余座金代古城遺址就足以證明。使東北地區的人口、由金建國前的不足30萬,發展到金章宗時代的664萬,把原始狀態的“北大荒”變成了良田萬頃、稻菽飄香的農業區域。這次黑龍江地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開發運動,繁榮了黑龍江地區經濟,推動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與進步,這是金朝為中華民族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金朝在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金代文物,遠勝遼元”。著名金史專家張博泉先生評價金代文化“漠野文開道自尊”,“遺山時頌有名篇”⑧,可見金代在文學藝術方面成就也不小。雖然沒有達到唐詩宋詞那樣的高度,但是金朝在這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
1、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洪皓、宇文虛中、黨懷英、趙秉文、完顏亮、完顏璹、趙沨、楊云翼,畫家張瑜,畫家兼書法家任詢、王庭筠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大學問家元好問,堪稱唐宋以來文學的集大成者,成為金元之際北方文壇的一代宗主。
2、創造了女真文字。金朝在太祖年間創造了女真大字,熙宗年間又創造了女真小字,使女真族成為我國既有自己語言又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雖然目前女真語基本上己成了化石,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是今天普通話的基礎。因為女真語匯在金末被大量用于戲劇之中,這些女真語轉化了的漢語形成當時金院本、諸宮調,直到后來元曲的重要語言基礎。這一語言發音形式又演變成明清官語,也就是今天的京腔兒。這種京腔與北方(拉林——阿勒楚喀)方言結合,形成了目前通用的普通話。這是金朝女真族對中華民族標準語音形成的特殊貢獻。
3、奠定了元曲的基石。金代后期在社會中廣泛流行的院本、諸宮調,以董解元的《西廂記》為代表,創作整理了14種調,共193套組曲,這些形成后來元曲的直接源頭,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又一高峰,這是金朝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又一重大貢獻。
解放后至今,相繼在山西侯馬等出土的金墓中,出土大量的戲臺磚雕,戲曲中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磚雕,說明當時戲劇表演十分廣泛,人們非常喜愛戲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正是女真文化的南漸,才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華文化最終成為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的完整體系。女真文化中剛健雄毅、豪放粗獷的藝術風格,崇真尚實、以俗為美的審美傾向,給同時代纏綿柔弱的南宋文學帶來了北方清新質樸的氣息,促進了中國通俗文學的院本、雜劇和小說的發展。
在科技和其他方面的特殊貢獻
1、豐富了中華醫學。在醫學方面,涌現出劉完素、張完素、張從政、李杲等一批名醫,創造出了以出汗和吐瀉方法為主驅病的“攻下派”,為豐富中華醫學做出了貢獻。
2、發明了蒸餾酒。蒸餾酒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白酒。1989年在河北青龍縣出土了一件金代蒸餾酒器銅甑,2006年在阿城玉泉又出土了一件類似的銅甑,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蒸餾酒器。據考證,金熙宗時期,金兀術將道家太一教創始人蕭抱珍請到金源內陸松峰山太虛洞傳道。蕭道長用蒸餾法制藥露為百姓醫病,又被請到宮廷為皇后醫病,金熙宗賜以“太一萬壽”匾額并與蕭道長成為圍棋棋友。蕭抱珍為報皇恩,將對外不傳的蒸餾法秘笈獻于金朝廷,才有了今天的蒸餾酒。蒸餾酒的發明,是金代女真人對中國甚至是對人類的一個重大貢獻。
3、改善了飲食居住習慣。在食品飲食方面,女真人發明了火鍋、餃子、酸菜、豆汁、大醬等食品,都是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貢獻。女真人從黑龍江南遷到河北、山東等地后,把自己發明的火炕帶到了中原,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之一。
總之,女真民族所建立的金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斷代王朝。金朝對底定我國北方疆域、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對溝通長城內外的兩大民族體系、促進各民族平等的統一的中國的形成,對北京作為中國首都的開辟,對北疆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文學藝術和其他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地評價金朝的重大歷史作用。(蒼杰、關伯陽)
注釋:
(1)《金帝后妃全傳》序,哈爾濱出版社1998年版
(2)《金史·禮志》
(3)見《金上京文史論叢》洪仁懷、關伯陽合著《試論金王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4)見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5)見洪仁懷、關伯陽《試論金王朝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6)《大金國志》
(7)《夢梁錄·面食店》
⑧《金帝后妃全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