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間,你已在四大度過了三個年頭。
三年是1095個日日夜夜,畢業時看似遙遠,實際上也不過是三個忙季+三個CPA考試季罷了。你的頭銜加上了Senior這個單詞,大項目中已經是承上啟下的骨干,小項目上甚至要自己帶上兩三個懵懂的小朋友去出短差了,AIC(Area In Charge)要操心的事情不只是底稿質量和完成進度,下現場的時間/周期/成本等都要一項項和經理匯報。
在不同的團隊里,有的人是一堆堆的小項目排的滿滿當當,上個項目還沒收尾干凈,下個項目又臨到門口。行業和企業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猶記得自己當年還做過某大型飼料公司的項目,整個辦公場所都彌漫著奇妙的香氣……),被當做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還有一些人,簡歷上只有二至三個項目,甚至三年就在一個項目上摸爬滾打也是有的(金融組尤其如此)。從剛進項目,主要負責填寫發往國外的快遞地址+管理整個項目組早餐預算;到三年過去,你已經成為項目里的百事通——憑證怎么抽也是問你,客戶附近哪個賓館的wifi信號好也是問你,經理批報銷時是大筆一揮還是動輒壓價也是問你……
大家各有各的成長,也會在加班之余默默想一想:是就這樣繼續耕耘下去,還是上網站投投簡歷?
還記得上一篇中的那個需要捫心自問的關鍵題目嗎?
未來五年,你是否打算把財務功底當做謀生基礎和往上發展的敲門磚?
當時說了,回答是,才需要動心忍性留下來,增益其所不能。
那么三年過去,此時這個問題需要細化:
如果你把財務功底當做三十歲前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那么哪條路,哪個地方更適合你更好的發揮?
考慮這個問題之時,大家至少也是25-28歲,很多人已經要開始考慮成家生子,購房置業等等個人生活計劃。說一千道一萬,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自己心儀的生活狀態/父母/(準)另一半的想法也需要考量進來。
大致有幾種選擇,這篇我們先從最傳統最常見的去到一般企業工作開始:
這個選擇最為中規中矩,也最順理成章。難度系數小,可挑選余地大。
適合對穩定的工作時長有強烈要求,同時真正膩歪了不休止的出差生涯,看見旅行箱就犯惡心的童鞋們。
大家天性不同:有人喜歡不停的接觸新鮮項目,在路上才能感受到存在;有人奔波久了,想在一個地方多歇息下,這都無可厚非。
1. 關于崗位:
內審:
四大人雖為審計出身,往往外審做慣了卻不喜歡做內審。究其原因,大部分國內企業的內審還停留在虛設階段,話語權小。而且從外審到內審,卻仍然解決不了需要經常出差(總部下分子公司,以及大外企也經常有全球交叉審計)的實際問題。所以內審崗位雖然是四大審計人最容易走通的路徑,但倘若不是特別知名的金字招牌,或者薪水特別有誘惑力,四大人往往志不在此。
財務分析或報告(Reporting)崗位:
除內審之外,財務分析或者報告(reporting)一般是常規選擇。前幾年US GAAP組吃香,這一年中概股看著國內股市起高樓又心里癢癢了,所以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家在積累項目經驗時,可以有的放矢的多涉及幾個不同地區(包括納斯達克/A股/H股),找工時更受青睞。
投融資崗位:
需要提醒的是,盡量考慮能多和外部機構接觸的崗位(拓寬見識,廣結人脈),盡量考慮總部的機會(站得高才能望的遠)。畢竟在四大辛苦拼了幾年,大家都是抱著未來可期許的愿景來的,否則直接應屆畢業去企業安穩度日多好。因此,投融資(不管是幫企業找尋并購重組機會,還是發債或者準備上市)方向重點推薦一下。這種崗位容易出成績,和企業高層的溝通也相對較多。
2.關于企業性質:
國企:
收入模糊不透明,很多承諾都沒法兌現(都八項規定了你還想什么呢),知道不少人都聽過面試時的領導這么說——放心吧收入肯定比你在所里強!進來一年后:小周啊你也是知道的,現在政策要求的很嚴格,單位里比你資歷老的同事還很多……
但是,客觀來說,國企現在缺人干活,如果有心要補上企業的甲方經驗,這是個掙經驗值的好地方。
要海外發債了,是發短期債中期債還是永續債?沒人懂沒人會,你來分析嘛!
摩根士丹利來人了,香港的,國語不太好只能大家互相噴英文,你去口譯嘛!
國資委的相關材料申請還沒搞定,這個月部門同事懷孕的懷孕,休假的休假,報表還一堆問題,你認真整整嘛!
不要覺得自己是冤大頭,這些事情做過和沒做過畢竟是不一樣,大型國企能夠接觸到的市面廣,和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溝通的時候姿態略高點,想要多學習總是能夠找到資源。
大不了吃上兩年虧,領導如果是個重情重義的,內部有機會還是要讓背景優秀的年輕人沖;如果身邊人都藏龍臥虎,只有你是個出力干苦工的,那么時限一到,你簡歷上甲乙方經驗俱全,還學習了兩年人情世故,這個時候可以去真正的市場上闖一闖了。
外企:
優勢是offer里薪水一般白紙黑字,年收入可以簡單估算,而且什么崗位做什么活兒一眼望去便知。另外:成熟性強,一般都相對民企更加規范,四大人過去上手快,適應半英文環境也沒什么難度。
劣勢嘛,大的外企該上市的早就上了,大家各司其職,往上的空間有限;小點的外企,在眼下國內的環境里,怕是也不會再有特殊的超國民待遇,那么企業里的個人可以學習和發展的項目就更少了。像剛才提到的幾種不同崗位,在國企和民企都有可能一股腦兒拿來給你做,在外企可能性就低了。
綜上:適合保守一點的童鞋們過去安全過渡(包括結婚生子等重要人生大事也可一并解決),但切忌把“過渡”當成“養老”,削減成本時候沒有人是安全的。
民企:
請慎選行業。只有充滿希望的行業才有更多的資本愿意涌來,也才有更多的用人需求。但是充滿希望的行業又往往魚目混珠,水渾的不得了。
比如在互聯網領域,聚義堂上排名靠前的好漢俱是本土大佬,老外如高朋網等往往是高調進入然后被土鱉殺得片甲不留(uber是個例外,真刀真槍和滴滴快的一路血拼成長的據說也要成立中國的獨立公司了)。而且他們和資本市場的關聯最為緊密,很簡單,沒錢燒也活不下去嘛不是。所以四大人見多識廣,特別是高科技TMT項目組的,很受互聯網公司青睞。
當然也有一些打著互聯網幌子,騙了不少人的,比如某農產品B2B平臺,比如一些圈了錢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跑路的P2P公司。這些公司開出的價碼是高,因為TA可能一開始就沒想發你那么久的工資。
所以,民企不是不能去,甚至是眼下大家更應該去考慮的,畢竟機會多且求賢若渴。
但是,能不能請各位去之前,有的放矢的通過各路渠道找找財務數據,或者熟人打聽下,看看這個營收到底re不re,想想這種商業邏輯到底能不能玩得轉?不要一聽到上市就兩眼放光腦子發熱呢?
要說銷售和業務崗位被蒙騙了還好,可咱們財務中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不就是你的判斷和分析能力嗎?我已經聽到過不下一千次:“當時沒多想,朋友做的事情嘛,就去幫個忙”以及“當時沒多想,覺得看網站和報道他們不是做的很好嘛”……
以財務安身立命的人,最怕職業生涯有污點,和一些大家抱有疑慮的企業攀上關系。出現這種情況有三種可能:要么本身風險偏好型,想要搏一搏;要么判斷能力待斟酌,耳根軟隨便忽悠一下就迷迷糊糊去了;還有一類是在事務所有delay或被邊緣化的危險,不得不走也顧不得那許多了。這三種都不符合一個較為成熟的財務專業人士的定位。一次試錯還好,兩次以上簡歷就有硬傷了。
所以,“當時沒多想”,真不是個放棄思考的借口。
當然,如果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想法,一門心思就要去瞅瞅怎么把稀爛的業績做的花團錦簇一般的,倒也是一個思路……只是在下天生保守,勸君一定要思慮在前,想好退路啊。
綜上所述:如果愿意去到企業——
1. 崗位:如果要求發展,那么該崗位接觸的內部外部人際網,以及直線領導是否能帶領你盡可能接觸一些非日常核算工作,多涉及一些方案設計,可行性研究等事項?
2. 行業+企業:選擇一個不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的市場,選擇一個不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安全線以上的企業,如果是三年就出來,還需要考慮一個制度建立較為完善的企業(因為你的資歷,還不可能一到企業就掌控真正的規則制定權利,也不一定能直接匯報給CFO,因此還需要大環境較好)。
3. 心態:
此時你是有一定的資歷了,但是獨當一面的程度還未到。放平心態,廣結善緣為上。
另外別覺得四大出來就算是熬出了頭,可以松懈懶怠。四大的前三年,充其量是個市場上認可度比較高的研究生經歷(說起來,四大真的很像一所學校),從四大出來,這條路,且長著呢!
4.專業資格:
這條真的要單獨寫出來,其實不論你去企業,去金融機構,只要還需要用到財務知識,那么,請努力備考CICPA(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countants)。不是AICPA,不是ACCA,就是咱們國內的注冊會計師。
你可以說:某某某technical很強啊,在所里也挺被認可啊,還不是沒有過全科。
可是四大那么多人,當每個人的經歷都僅僅要靠一張A4紙簡歷來承載時,雇傭方怎么判斷專業水準呢?
這就跟初始學歷一樣,不是清華北大的某個畢業生就一定比普通一本院校強,但清華北大整體畢業生的平均水平,大概率強于某普通一本院校。
你可以說項目很多沒時間備考,你可以說題目變態年年改大綱,但就在你發牢騷的同時,很多人只是默默的挑燈夜戰,默默的辛苦備考一季又一季之后,能夠在簡歷上寫下這幾個字:“全科通過CICPA”。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本打算順著寫下去,把幾條路線都討論完整。寫著寫著字數就超了。
也好,關于四大人三年之后的各種選擇,今天先把去企業里的大致說下,下次再講講其他方向。
希望這個公眾號,能成為我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一起吐槽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