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三峽大壩作為我國最大的水利發電站之一,它利用了水位的流速來進行發電,然后還可以將河水用作莊稼灌溉,以及供給需要水的地區使用,面對洪水來臨的時候,大壩還可以作為防洪的工具,而且對旅游業也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
魯爾水壩掌控著德國經濟發展的命脈,當時敵國曾用20架轟炸機轟炸水壩,造成4億噸洪水傾瀉而下,3萬人夢中喪生,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德國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從19世紀中期德國的崛起,首先是工業上的崛起,德國有許多著名的工業區,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魯爾工業區了,這一工業區是德國敢于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
不僅如此,戰后又在聯邦德國的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占全國的40%,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后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衰落了。
在戰爭中,水壩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目標,雖然它并不會直接出現在戰爭中,但是它卻可以給國家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以及電能。
在戰爭期間可以很好地為軍隊后方提供補給,一旦水壩遭到破壞,會導致不少工廠直接停工,而且洪水也會淹沒下游的居民,所以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對水壩的保護。
而對于德國來說,這三座水壩不僅是運輸樞紐,而且還是最重要的發電中心,為兵工廠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電量,所以德國對于這幾所水壩十分看重,在它周圍安置了很多士兵對這里進行保護。
1939年二戰爆發后,隨著德國空襲英國首都倫敦,英國方面也決心對德國實施所謂的戰略組織作戰,為此英國空軍特地制定了西線空中作戰計劃,計劃將德國境內諸多工業區作為重點打擊目標,其中魯爾工業區就是重點打擊對象。
當時英國方面除了準備直接對魯爾工業區實施空襲外,還制定了另一個方案,那就是摧毀魯爾大壩,借以切斷魯爾區的電力系統并制造洪水襲擊魯爾工業區。
其實,德國深知大壩對其國內經濟的重要性,因此大壩建成后,還在其上方部署了諸多防空炮,水下也部署了防魚雷的裝置,而且水壩所采用的材料也是混凝土。
想要擊垮這座水壩,就需要使用威力較大的炸彈,而英國為了炸毀水壩,從多個方面開始著手研究攻擊水壩的方式。
英國武器專家特別研制出一款新型炸彈,其威力不亞于現在的核武器。
據相關數據顯示,這種炸彈長約兩米,直徑約一米,其重量差不多在十噸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導彈內部裝有多個分彈頭,也就是說這不僅僅是一枚導彈,在發射成功之后會造成多點快速爆炸,也會將這種炸彈的傷害提升數倍,這種圓筒型的炸彈利用了打水漂的原理,可以借此跳過防魚雷網的重重圍擋。
在設計炸彈的同時,英國軍方從皇家軍隊中抽取了最有經驗的飛行員組成了一支精英部隊,名為617中隊。
為保障任務的機密性,他們的指揮官是整個英國最高級的指揮官,以保證任務的萬無一失,參與突襲轟炸的英國空軍們同樣也明白本次作戰的重要性和完成機會目標的艱難,所有人都明白,這次起飛后的結果是九死一生。
1943年5月16日,參與此次任務的英國空軍們在黃昏時刻拍下團體合照留念,52名臨時被尋找出來的飛行員帶著從未被投入使用的彈跳炸彈飛向了三座目標大壩。
據了解,英國617部隊出動了20架蘭凱斯特轟炸機,機群分為三個編隊開啟任務,先是飛越荷蘭和比利時,進入堤壩領空區域。
德軍很快發現轟炸機群并作出回擊,英方轟炸機只好硬著頭皮往下沖,位置距離地面距離為18米的時候,輪流向堤壩投下五顆炸彈。
前三枚炸彈分別炸毀了該區域的發電機房和大壩頂端,第四枚炸彈堪稱是致命一擊,正好擊中了大壩并發生爆炸。
最后一枚導彈發射的時候大壩已經決口,恰好擊中大壩缺口,將缺口寬度炸到了70米,然而水壩就這樣徹底決堤,1.3億立方米的大水瞬間咆哮而出。
隨著4億噸洪水失控而下,3萬人被水沖走不知所蹤,壩下的水電站頃刻被毀滅,另外兩座水壩也相繼崩潰,水淹下游80公里的煤礦,125座軍需工廠受損停產,淹沒農田3000公頃,給法西斯后勤力量一次沉重的打擊,英國方面也損失八架飛機,犧牲56人。也導致德國核武項目中斷。
當人們在贊美英國的轟炸成功時,也會驚訝于英國的冷血無情,這場轟炸行動可以說是完全泯滅人性的做法。
在此次轟炸中,德國的兩座水壩都被完全摧毀,而有不少水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無數平民死于這場轟炸之中,這里面有一半以上甚至還是被德國俘虜來的蘇聯勞工。
我們必須說,英國這個舉動并不是很好的選擇,讓眾多普通民眾在戰爭中喪生。
因為這次行動在二戰結束后第五年《日內瓦公約》通過了一項禁令,即禁止對危害民眾安全的大型工程發動武裝打擊,其也不可以成為軍事目標,為的就是防止轟炸盧爾大壩這樣的慘劇再現。
戰爭作為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一部分,往往和人的死亡、傷殘、痛苦不可分割,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普通人都懼怕戰爭,因為老百姓是戰爭中最無辜的受害者。
中國一直在水壩問題上采取強硬的對外態度,打消任何國家試圖損害我國水壩的念頭,如果有這樣的事發生,我們就毀滅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