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全國各地許多學校學習參訪,發現辦得好的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北京中關村小學劉可欽校長以“人”字作為目標的“大家”教育,主張大家共同建設“人”字雁群教師梯隊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一直推崇“成志育人”辦學理念。河南濮陽市實驗小學的李慧君校長研究“適度教育”,許昌市實驗小學的杜偉強校長則主張“適合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面向全體。
于是校長們的問題就來了,是不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校長都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呢?
全國這么多的學校,如果一所學校一個理念,會有多少實質上的區別?教育的目標難道不是一致指向學生的嗎?教育部課程標準不是明確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嗎?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到底有多少不同,多少相同呢?既然那么多好學校好校長已經有了成功的辦學研究成果,其他學校能拿來學習實踐嗎……
2013年1月份,作為一位新上任的校長,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了校長生涯。那時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跟隨總書記偉大“中國夢”的誕生,我也揣著一個美麗的“教育夢”??释麑W校成為憧憬的樣子,明亮而有生機,讓教師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讓學生喜歡學習的快樂,讓六年發生的故事,成為孩子和家長的美好記憶。夢想如何實現?通過什么去實現?怎樣讓一個夢想成為團隊的夢想?而不是校長一個人的夢?時值一個寒假剛剛開始,恰留有一個假期的時間去思考。
當遇到模糊和疑問時,我習慣從中走出來,回到事情的根源上去追問。把一個問題分成一系列問題來思考,什么是辦學理念?為什么要提出辦學理念?怎樣提煉形成辦學理念,辦學理念的功能是什么?圍繞這些問題的回答,看看我們的思考是否會獲得些什么。
第一、什么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簡單而深入人心的一句朗朗上口的話,而它的內涵卻又豐富到足以涵蓋學校的方方面面。辦學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理念,換言之是為了在不同的學校更好的落實教育理念,而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所以辦學理念應該包括辦學目標,教師專業成長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教育思想和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一起,成為學校的文化標識。
辦學理念從哪里來?
我發現,有的從學校環境和地域中來。重慶謝家灣小學的“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小梅花”課程,五朵花瓣的小梅花成為了學校的文化符號,而基于課程所實現的育人目標“六年影響一生”則成為了學校鮮明的辦學理念。
有的從學校的文化歷史中來。誕生于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清華附小,原來曾叫成志小學,秉承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成志育人”理念下,“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的校訓根植于小學生心目中。
有的從人的教育主張中產生。1905年建校的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的“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就是源自原副校長霍懋征的主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他們通過“雙主體育人”教育思想的實踐,通過“以愛育愛”,“以學論教”全方位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理念的產生各有各的方式,都來自于學校辦學歷程中的歷史和人演繹的故事。弄清什么是辦學理念,辦學理念的產生和意義,才能夠回到現實情境,思考辦學理念對于學校、教師、孩子的意義。
第二、為什么要提出辦學理念?
為了給學校、教師和學生提出共同發展愿景,從而達到共同目標認同,形成一種共同的行為自覺。辦學理念要回答學校全部的教學活動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這個三段論問題的答案尋找,能夠解決學校的終極問題,也就是學校是什么。
首先要深入思考的就是辦學現狀,弄清楚在哪里,再弄清楚要去到哪里,現實是此岸,目標是彼岸,理念的提出是引領幫助學校怎么從現實到達目標彼岸的重要設計。
從1954到2013年,洛陽市實驗小學經歷了將近60年,從一個校區和三個校區的規模擴大,依靠的是全體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是一代又一代洛陽實驗小學人走出來的發展道路,是一任又一任校長帶領隊伍摸索出來的辦學之路?!霸隗w驗中快樂成長”的理念歷經了研究與實踐,從課堂教學到少先隊活動,都十分注重孩子的體驗,注重孩子主體參與。學校給我們留下了厚重的辦學文化,悠久的歷史,良好的辦學聲譽,這些都是學校寶貴的優勢與良好的傳統,值得的發揚和傳承。
原就職與北師大校長培訓學院,現在教育部質量檢測中心工作的陳鎖明院長說,“辦學理念就是對學校辦學的規劃與設計,辦學理念不僅是引領教師和學校發展,最重要的是讓校長的工作變得更清晰,更有邏輯和條理。”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所有的辦學內容裝進一個完整的體系里,讓辦學行為之間的邏輯聯系變得更為清晰,也更加完善。就像把一顆一顆美麗的珍珠串成一串項鏈,要有線條,有支撐,有框架,本身就是頂層設計下的規劃與實施。
第三、怎樣提煉形成辦學理念?
教育部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解讀中,明確指出,校長辦學的六個方面,“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規范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绷湓?,六十條,把校長要干的十二件事清清楚楚的羅列下來,先后重要性也一目了然。
在專業標準的指導下,基于原有的學校文化和歷史,生長出新的學校文化內涵。既要對原有歷史文化符號的明確,又要在此基礎上的規范,既要把辦學傳統傳承下來,又要在此基礎上創新。這樣的規范和創新不能是對歷史的否定,而是明確的肯定認同,這樣的規范和創新,是為了更好地讓洛陽市實驗小學“體驗教育”的理念更好地落地開花。
如果工作的學校不是橫空出世的一所新學校,理念一定是對原有辦學理念的遵循和繼承,是對辦學歷史文化的整合和梳理,是對學校原有工作的規范與創新。
這里的創新,不是和“舊”相對應的“新”,而是把相同的理念在不同的工作中實踐就是“創新”,也可以把別的學校很好的做法和研究,拿到洛陽市實驗小學來實踐,讓研究推動學校工作的發展。創新不僅僅是理論的創新,主要是實踐的創新,因為教師的研究往往是行動的研究。
《新教育》開篇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被提起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追問:怎么落實好辦學理念?
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規劃和設計,是辦學理念的第一階段,作為目標用于引領推動學校的發展和師生的成長。
而接下來第二階段,對于辦學理念的實踐和創新,才是校長要重點關注的更深層次的內容。實踐理念,把理念落實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以此喚醒教師的對理念的認同感,才是辦學理念真正的扎根,只有理念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口頭上的,而是反應在教師的行動里的,達到越來越多的對于理念的思考,哪怕是質疑的評價,才能夠讓理念成為走進校門就能夠感受到的彌漫在空氣里的味道,而不是牽強的文字張貼和懸掛。
在辦學理念的實踐中,第三階段就是反思與評價。校長和教師反思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各項工作診斷反饋和問題調查總結,懂得用數據統計和現狀描述來分析出現的問題,思考如何更好的落實理念。這樣的過程,是教師行動跟進,內心體驗,自我改進的過程,這樣的自我發現和調整也是尋找更好的自己的過程,更是自下而上尋求文化認同的過程。
辦學理念不需要與眾不同,不需要標新立異,需要切合學校實際,基于歷史文化,懂得繼承和發揚。順勢而為,才是對文化的最高級尊重,也是對全體教師付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專業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