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歪掉的人,我真不知道說你們什么好。
今天的故事和地球上最古老的職業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其實,除了好色,人這種生物還有一種剛需,那就是裝逼。
裝文藝逼更是自帶朋友圈吸睛光環。
所以現在大多數人去博物館只有一件事,就是——
拍!拍!拍!
拍完名畫A,根據攻略,立馬直奔名畫B,中間那些非著名藝術品都不重要……
這是盧浮宮的蒙娜麗莎,你們感受一下
拍照、自拍、發朋友圈最重要!
然后這些照片將靜靜地躺在硬盤里,再也不被想起
自我檢討一下
難怪有人懷念過去那種一次只能拍36張照片的日子。
有人想到要做出一些改變,讓大家靜下來真正欣賞藝術。令我稍感意外的是,這群倡導慢生活的人,居然來自漂浮在性和大麻之上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國立博物館有很多名畫,比如弗梅爾的《倒牛奶的女仆》、倫勃朗的《夜巡》……
但你也知道,荷蘭畫派嘛,老實巴交的,凈是些風景啊,靜物啊,畫肖像也缺乏意呆利人那種騷氣,所以靜下心來看的人真心不多,大家都是慕名而來一頓拍拍拍,然后拍屁股走人……
為了讓人用眼睛而不是用鏡頭欣賞美,管理員想了個很棒的點子,那就是:
讓參觀者不要拍照,而是——
用!畫!的!
博物館官網上寫道:“在今天的世界,無處不在的手機和媒體使參觀博物館成了一種被動的、膚淺的體驗,參觀者往往因為注意力不集中,沒能真正領略藝術品及其背后歷史所呈現出的美、魔力與奇跡。”
雖然他們沒有禁止在館內使用相機或手機,但在官網上發起了#Startdrawing(#開始畫畫)行動,鼓勵參觀者對館藏藝術品進行臨摹或速寫。
過去你一拍而過,現在你得用心觀察:
“七月里”,Paul Joseph Constantin Gabri?l
一張白紙一支筆,舒服窩在沙發里:
荷蘭人到底有多喜歡畫黑衣人>_>誰能告訴我,這幅畫叫啥?
繪畫零基礎也不要緊,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以前從未注意到的東西,比例,細節,線條,你開始走近藝術家秘密的心靈世界:
“夜巡”,倫勃朗
比起拿手機拍照的人,逼格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小朋友們也加入到畫畫的行列中來:
14世紀亞洲寺廟守護神
周六,博物館會免費分發筆和紙,并列入一系列主題任務。比如在某些畫前面練習捕捉人物神情,在某些畫前面練線條、明暗、細節,等等。
恩,是的,他們還找來了美女模特:
不知道她會不會像《泰坦尼克號》里的肉絲那樣,對著畫板前的來一句:
“Draw me like one of your French girls.”
But hey, 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墻外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