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好奇心 耐心
共1875字,建議閱讀時長5分鐘
家長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時候腦子里突然多了無數的問題,你做飯的時候孩子在一旁扯著你的衣角問:“媽媽,為什么做飯要放那么多調料?”走在公園會問:“媽媽,為什么有的花是紅色的,有的是紫色呢?”甚至看電視也會問:“為什么灰太狼要抓喜羊羊呢?”……一大堆的問題讓家長也摸不著頭腦,為什么孩子有那么的“為什么”啊?
有研究表明,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不久,大腦在成長過程中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孩子對所有的新鮮事物都想了解,而詢問家長是孩子所認為的最好方式,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是家長最需要做的事情。
家長要認真的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耐心的給孩子解釋。回答孩子的“為什么”,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和孩子共同探索問題的答案
和孩子共同探索答案,比單純的語言解釋要更有利于加深孩子的認知能力。要在解決孩子“為什么”的同時,鍛煉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激發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增強孩子的思維意識和能力。
例如,孩子看到電視上別人吃西餐用叉子,會問:“為什么我們吃飯用筷子,他們吃飯用叉子呢?”如果家長直接回答,孩子會記住答案,但不一定能夠理解。不妨在吃飯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個叉子,讓孩子用叉子和筷子分別吃飯,孩子就會在實踐中明白叉子和筷子的區別,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給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時候并不能理解家長的回答,而和孩子共同探索問題的答案,能夠讓孩子親身感受,這是回答孩子問題最直觀和最有效的方式。
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他們的知識有限,表達能力也差,很多問題并不能安全表現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會問一些很幼稚可笑的問題,如“為什么影子要一直跟著我呢?”、“為什么蘋果西瓜香蕉不長在一顆果樹上呢?”家長不要嘲笑孩子這些幼稚的問題,反而要多傾聽,挖掘孩子的內心想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表述不清自己的內心想法,會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如“為什么這朵花是紅色,那朵花是紫色呢?”孩子看到了公園各種各樣的花,內心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難以表達,最后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家長回答這類孩子問題的時候,要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語言要生動形象,讓孩子聽得懂,少說一些專業術語,讓孩子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
要找到孩子問這些問題 的出發點,然后從孩子的思維角度開始解釋給孩子聽,最好能夠讓孩子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少敷衍孩子,不要說諸如“你長大就明白了”、“現在給你講這些沒有用”這類話。
多引導孩子思考問題
家長要學會接納和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每次問“為什么”的時候都是經過觀察和思考的,家長要通過回答孩子的問題來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多給孩子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給孩子一個答案。
比如當孩子問:“為什么小鴨子可以浮在水面上?”家長在給孩子解答完這個問題后可以反問:“那你知道小船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嗎?”既可以鍛煉孩子的發散思維,也能夠讓孩子產生好奇心。
當孩子提出問題,一定要耐心的給孩子解釋,然后拋出一個類似的或者相關聯的問題給孩子,讓孩子經過思考給出他認為的答案。
千萬不要用急躁的語氣回答孩子的問題,小孩子非常的敏感,如果經常如此,孩子有問題不敢詢問,會壓抑孩子的好奇心,也會疏遠孩子和家長的心理距離。
不要隨便忽悠孩子
孩子總喜歡問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家長又不是百科全書,很多問題也是一知半解,難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采用的方法就是忽悠孩子,不懂裝懂,甚至欺騙孩子。
我之前看過一個故事,大致內容是一個小女孩看到門口有小孩子在撿糖紙,問媽媽:“為什么那個小孩子要撿糖紙呢?”媽媽隨口回答:“因為收集50張美麗的糖紙愿望就會成真。”小女孩信以為真,每天都蹲在商店等別人買糖,再緊緊的跟在后面等待別人把糖紙扔在路邊的垃圾桶,接連一個多月,小女孩每天如此。當小女孩總算攢夠50張糖紙,才得知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時,內心完全崩潰,再也不相信自己的媽媽。
也許只是家長無意間的一個玩笑,然而天真的孩子卻會完全相信,所以,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要欺騙孩子,無法解答的問題就和孩子一起查閱資料,并不會丟了家長的面子,反而能夠讓孩子形成不懂就去查閱資料的好習慣。
孩子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會一直糾纏家長,或者孩子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這讓家長非常頭疼,這需要家長靈活應對,學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要去批評孩子。
孩子喜歡問“為什么”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家長要豐富知識,多點耐心。當孩子過了這個時期,你再想讓孩子纏著你問“為什么”,孩子也不會再去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