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看國內一檔婚戀節目,發現其中有很多類似的情侶矛盾,由恨嫁的姑娘們帶到舞臺的正中央。
這些姑娘正處于年輕貌美的二十幾歲,卻咄咄逼人或梨花帶雨地指責站在舞臺那一端的男孩子,抱怨他們以各種借口搪塞著她們想結婚的真心,正一秒一秒地耽誤著自己“再也等不起的”青春。
大多急匆匆想結婚的姑娘給出的理由是,“我缺乏安全感!”“我們處那么多年不就是奔著結婚去的么!”“先成家再立業,你說你先結個婚再去創業能怎么的啊?!”“我朋友都結婚了,你看看就我們還拖著不結婚,人家都問!”
理由聽似正當,但細究起來,真實的原因挺讓人疼的。
我發現大多數恨嫁的姑娘們,都有這么一個或幾個共同點:
她們大多沒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車子,沒有看到自己使生活持續變好的可能…
簡而言之,她們沒有隨時能夠脫離一段關系的能力,才看到了一個男人可以為自己無償提供的未來。
楊瀾說過,要在婚姻中找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男人,可多少姑娘忘了,這理論的前提是建立在姑娘也在玩命奮斗,準備大展身手,需要一個智囊,而不是一只錢包。
而某些站在舞臺上條件欠佳卻又恨嫁的姑娘們,有沒有想過,婚姻如同經營生意,而生意中哪會有人愿意去找一個弱實力的合作伙伴,還心甘情愿分給他同等甚至更多的收益?
女孩說男孩貪婪自私,享用了自己最好的年華,而男孩沒敢指出女孩思維的誤區,青春是你的,不被人耽誤,也總是要過去的。
我和一接近三十歲的姑娘聊天,說道何時嫁人的問題,我們的觀念基本一致,“單身要是過得特別好,誰有事沒事急著去結婚?”
她笑著,“你以為我們是在堅持正確的婚戀觀?呵呵,我們現在是奇葩。”
長時間在新西蘭生活,習慣了西方姑娘的順其自然,一回國就能感覺到年輕中間巨大的恐慌。
男孩子怕一輩子窮兮兮,女孩子怕一輩子孤零零。
我理解一個姑娘因為愛情結婚,但不理解姑娘因為不安而結婚。
中國年輕姑娘的悲哀之一就是這份不安,有多少人從女孩到婦人之間幾乎不給自己過渡的時間,出了校門還沒來得及看看自己能釋放出多大的能力,就迫不及待嫁作人婦混進柴米油鹽中,連不夠成熟的個性都要放在婚姻里長大——這導致我們中的很多人最終活成了年輕時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或許更糟糕)——人生缺失了獨立、自主、敢愛敢恨的能力。
我在新西蘭的一個獼猴桃工廠做過工,很多國家的年輕人都在那停留過,那里是世界的縮影也是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地。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中西方姑娘的婚姻觀有很大差別。
越是亞洲的姑娘,對婚姻就有越大的依賴,覺得在成年之后,婚姻是首先能夠提供給女人幸福的方式。我遇到了很多亞洲的旅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保有這樣的習慣,先找到婚姻,再一起去看世界,但事實上,看了世界后的人,有很多卻不再想在一起。
而西方姑娘們,則大部分選擇先體驗世界,再走入婚姻。
幾年前我們笑她們玩心太重,看她們做一無所有的背包客,睡沙發住營地,靠做數份辛苦的工作完成一次次旅行,幾年后我們卻發現,她們在體驗世界的過程中豐盈了自己,擴寬了眼界,工作中經驗豐富,生活里獨立能干,從不輕易去依賴任何人。
我們又笑她們結婚時眼角已有了褶皺,但她們看似等待許久才選擇的伴侶,是愛情的結果而不是時間的壓力,又因為抱著理智、不妥協、不遷就的態度,直接省去了未來數十年的煩惱。
而這樣的姑娘,在今后的婚姻里,往往更成熟,更有發言權,更有自主性,更有選擇的權利,就算沒有找到那個合適的人,那些年輕時的努力和遠行,也沒有使她們的生活失去樂趣。
先過好自己的人生,再去參與別人的人生,這才是女人長久的聰明。
我家的王女士越來越少催婚,從最初每隔三個月一催,到現在連續幾年都閉口不提。
在我的同學們都接二連三地發了喜帖的時候,王女士如此沉得住氣實在是難得。
她有一次對我說,“什么結不結婚的,我就是希望你過得特別好。”
父母之心,不過如此。
人生的意義,也不過如此。
我總結自己這幾年的生活,大抵漸漸不再讓父母操心:物質生活穩步提升,精神生活逐步豐盈,幸福度穩定提升,看父母的雙眼從憂愁變得欣慰。
我用時間驗證,靠自己也能實現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我看到了努力可以賦予女人的最佳狀態: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不必依靠婚姻感到安全,單身時擁有一個人品嘗的幸福,遇見愛情時可享受愛人的過程,而無需步步緊逼。
每當看到有姑娘急匆匆地去相親,為自己打雞血,發誓一定要成為“嫁出去且嫁得好的剩女”,而一次次失敗后問我“那男人憑什么嫌棄我!”我就在想一個問題:
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拼命努力?
就因為向別人證明,自己不用有一天狼狽到需要找人去彌補自己年輕時沒努力的那個部分。
五年前有姑娘問我,“你何必這么拼?”
同樣的姑娘現在問,“你不著急結婚嗎?眼瞅就三十了!再不結婚就趕不上三十五歲生孩子了!我相親的候選人都排到下周四了!”
年齡從來不足以成為結婚的理由。
因為姑娘,你若是單身就過得特別好,又何必急著去結婚哪。
本文來源: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neversaynever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