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風之遇簫2.5×2.5cm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時期著名篆刻家、書法家、國畫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禪甓軒3.0×2.7cm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是一個罕見的全能天才,于金石書畫不拘于一門,多門并進,探求詩書畫印之間的關系,他踐行“書從印入、印從書出”至理,繼而“以書入畫”,詩書畫印全面發展,其綜合成就,前可比肩趙之謙,后可觀照齊白石,形成藝術史上的三座大山,至今難以逾越。
缶無咎1.8×1.8cm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自少年時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
當代書法大師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我愛寧靜4.4×4.4cm君匋藝術院藏
吳昌碩的治印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于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
吳昌碩的篆刻上取上周,下挹秦漢,創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還讀書廬 日本藏
就各單項藝術而言,吳昌碩篆刻成就最巨,將“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的鄧石如篆刻理念融于石鼓文書法之中,集浙皖刀法之長,別增后期制作,蕩滌纖曼,而求渾樸厚重,寓巧于拙而入于拙,開“吳派”印風。
成德堂珍藏 2.9×2.9cm 日本藏
吳昌碩于印用工最深,一生治印無數。他兼習浙皖諸家之長,初學浙派,中年后章法參石鼓文、秦漢璽印、封泥及篆、磚瓦文字等,創鈍刀出鋒法,自樹一幟,一如其畫,開“樸野”之風。
懷西父 2.5×2.5 cm 日本藏
吳昌碩認為書畫和印刻是相輔相成的,“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篆刻與繪畫的“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其理一也,因而缶翁之印自有大樸不雕,天然放曠的詩意美。他是齊白石最崇拜的三人之一(另兩位是徐文長、八大山人),也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