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們用“黑天鵝”比喻小概率但影響巨大的事件,世界知名經濟學家、2007年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在其著作中借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不知不覺間,“黑天鵝”與“灰犀牛”成為中國宏觀經濟領域的最熱名詞。
為什么經濟學家們熱衷于在動物園里尋找靈感、用動物來隱喻經濟主體或經濟活動?
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隱喻被認為是一種“跨域映射”,即通過熟悉的、具體的、已知的領域來認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領域。
當然,這種投射并非隨意的,而是基于某種相似性、相關性。
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體系,經濟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
經濟話語主要描述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包括許多抽象、陌生、晦澀難懂的經濟概念、經濟現象。
因此,在經濟話語中,也常常用隱喻來表達概念。
動物無疑是很好的隱喻素材。大千世界,動物種類繁多、形體各異、習性多樣、行為復雜,成就了豐富的動物詞匯資源庫。
從這一資源庫里,我們總是能找到一些詞匯,用以類比經濟運行和金融世界,從而使得經濟話語中無形、復雜、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簡單,易于理解。
于是我們看到:
“羊群”——
頭羊做什么,后面的羊群就會跟著做什么。
在經濟學中泛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往往根據其他投資者的決定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鱷魚”——
獵物越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獲越多。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并期待著你用力掙扎,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斷肢求生。
在經濟活動中,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獨角獸”——
一種傳說中的神獸,稀有且高貴。在風險投資領域,投資人把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稱為獨角獸,如果遇到它們,投資者就可以大賺一筆。
……
動物已在經濟學話語中大行其道。這或許并不值得奇怪,因為人性中本來就有動物性的一面。
正如我們所見,人的投資行為并不都是理性選擇,而由大量個體形成的投資市場呈現出更加復雜的非理性情勢,經濟前景同樣如此。
因此,不少研究者還得出了“企業是動物”“投資者是動物”“市場是動物”“產品是動物”等結論。
經濟學中的“瘋狂動物城”越開越大,以至于經濟學家開始質疑“理性人”假設,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
為了證明人類的非理性,經濟學家做了如下“二選一”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A,正所謂“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其實,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和概率的計算方法,人們更理性的選擇應當是B。這種“見好就收”顛覆了經濟學家的想象,人性中存有的經濟理性遠非足量。
面對繁復多變的經濟活動,人類非理性、動物性的一面常常將世界攪個天翻地覆。許多經濟危機、金融風暴的誘因竟是人類基因醞釀的非理性繁榮。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真是被動物們“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