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行測來說,數學運算和資料分析這兩部分是被眾考生認為最難的兩部分,而資料分析又因資料長、列式復雜、數據難算、費時費力被很多考生“遺棄”,最后直接一蒙答案了之。因此,資料分析是行測考試中每年得分率較低的部分。
其實,資料分析是整個行測數學里面最簡單的一類題目,能準確快速列式,利用估算方法快速定位選項即可,是行測里面“性價比”最高的“一款題目”。在這部分一定不要丟分,否則會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01
資料分析認識誤區
大多數考生都有誤區,認為資料分析就是考查計算能力,我做不完是因為計算的不快,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公務員不需要招個計算器,資料分析更側重的是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
02
資料分析常考題型
計算類
根據列式相關數據及選項特點,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來快速解題。
查找類
在材料中快速準確的找到相關數據,對比確定出正確答案。
綜合類
綜合類題目需要對整篇材料相關數據進行提取、分析、處理才得到正確答案。此時,可根據“先查找后計算,選項先短后長”的原則運用排除法,逐步找到最終答案。
03
資料分析的試題難度
簡單題型
主要包括直接查找排序以及一步計算題。此類試題只需通過查找和比較、簡單計算,就可以得到答案,相對簡單。
中等難度
主要包括間接查找排序以及數據關系相對簡單的計算題。此類試題需要根據材料提供的數據求出相關數據,考查考生對數據關系的把握能力和計算能力,在資料分析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難度較高
主要包括數據關系相對復雜的多步計算以及綜合判斷題。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根據題干或選項查找到材料中的相關數據之后,再進行分析、計算及比較,從而得到答案,主要考查考生對材料的綜合分析理解能力。在考試中的比重不是很大。
04
資料分析應試技巧
迅速瀏覽資料信息,標記關鍵詞
在資料分析中,尤其是文字資料,篇幅較大,數據關系較隱蔽,在解這類題目時,直接關注數字,容易偏離材料,在閱讀過程中,應該跳過數字,運用快速閱讀的技巧迅速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然后再仔細閱讀題目和選項,在文中進行定位,分析數據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答題。
掌握重要術語及相關公式
“天,一堆術語和復雜數字運算,想來都頭大”。其實資料分析必須掌握的術語并不多,但是我們必須理順清楚,絕對不能有一絲懈怠。“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用在這里再適合不過了。有時一字之差意思千差萬別,萬不可模棱兩可。
掌握常用估算、巧算方法
在迅速列出式子之后,資料分析的計算量通常很大,運算過程看似很復雜,若要硬著頭皮直接硬算,還會浪費大量時間,所以掌握一些簡便快捷的方法來快速估算是很有必要的。常用的巧算方法有:尾數法、首數法、平方差法;估算方法有:特征數字法、有效數字法、同位比較法、錯位加減法。
例如:特征數字法是根據一些分數與百分數之間的轉換,把題目中出現的百分數轉換成分數來計算。例題如下
把原來的乘除混合運算轉變成簡單的一步除法
05
資料分析九大必考術語
一、基期量與現期量
基期和現期:基期是統計中計算指數或變化情況等動態指標時,作為參照標準的時期,現期是相對于基期而言的,是與基期相比較的后一時期。
基期量和現期量:基期量指的是描述基期的具體數值,現期量是指描述現期的具體數值。
【注】和誰相比,誰就是基期。
二、增長量與增長率
增長量和增長率:增長量是指現期量相對于基期量的絕對變化值,增長率是現期量相當于基期量的相對變化值,增長率等同于增幅、增速、增長速度。
例如,“增長了35.41億元,增長32%”,35.41億元即為增長量,32%即為增長率。
增長量=現期量-基期量
增長量=現期量-基期量 減少量=基期量-現期量
增長率=增長量÷ 基期量×100%=(現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減少率=減少量÷ 基期量×100%=(基期量-現期量)÷基期量
現期量=基期量×(1+增長率) 現期量=基期量×(1-減少率)
基期量=現期量÷(1+增長率) 基期量=現期量÷(1-減少率)
【注】在一些“最值”比較題的題干表述中,經常出現“增加(長)最多”和“增加(長)最快”,我們需要注意,前者比較的是增長量,而后者則比較的是增長率。
▲年均增長率(平均增長率)
▲兩期混合增長
對某個量,基期量為A,第一期的增長率為r1,第二期的增長率為r2,求從基期到第二期的直接增長率r = r1 + r2 + r1×r2。
▲整體和部分增長率
在整體和局部中,
部分增長率>整體增長率,比重上升
部分增長率<整體增長率,比重下降
部分增長率=整體增長率,比重不變
▲ 比重增減公式
比重增減,指的是隨著年份的增加,某一部分(A)占另一部分(B)的比重(A/B)的增加、減少情況。
【例】:2011年某省地區生產總值為B億元,同比增速為b,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A億元,同比增速為a。
問:201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多少個百分點?
(1) 201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A/B;
(2) 201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A/(1+a),地區生產總值為B/(1+b),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A/B)×(1+b)/(1+a);
(3) 201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A/B)-[(A/B)×(1+b)/(1+a)]=(A/B)×(a-b)/(1+a)。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到比重增減公式為(A/B)×(a-b)/(1+a),注意a為分子的增速,b為分母的增速。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通過上面計算得到的是一個百分數,實際上應該將百分數轉化為百分點,即去掉百分號,加上百分點即可。
三、同比與環比
同比增長:指和某一相同時期(比如去年同一時期)相比較的增長情況。
環比增長:指和與之緊緊相連的上一個統計周期相比較的增長情況。
【注】環比常出現在月份、季度相關問題。
四、百分數與百分點
百分數,表示的是將相比較的基期的數值抽象為100,然后計算出來的數值,用“%”表示,一般通過數值相除得到。在資料分析題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況:(1)部分在整體中所占的比重;(2)表示某個指標的增長率或者減少率。
百分點,表示的是增長率、比例等以百分數表示的指標的變化情況,一般通過百分數相減得到。在資料分析題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況:(1)兩個增長率、比例等以百分數表示的數值的差值;(2)在A拉動B增長幾個百分點,這樣的表述中。拉動…增長幾個百分點 = 現期某部分增加值÷基期值×100
五、倍數、翻番
倍數,指將對比的基數抽象為1,從而計算出的數值。
翻番,指數量的加倍,如:如果某指標是原來的2倍,則意味著翻了一番,是原來的4倍,則意味著翻了兩番,依此類推。所用的公式為:末期/基期=2的n次方,即翻了n番。
【注】注意“超過N倍”“是xx的N倍”兩種說法的區別。超過N倍,說明是基數的N+1倍。
六、指數
指數是用于衡量某種要素相對變化的指標量,通常將基期的指數值定為 100 ,其他量和基期量相比較得出的數值即為該時期的指數值。即相應兩期實際值的比=相應兩期指數的比。
七、拉動增長率
拉動增長率是指總體中某部分的增加值帶動總體增長的百分比。
拉動增長率=現期某部分的增加值÷基期的總值×100%。
八、增長貢獻率
增長貢獻率是指總體中某部分的增加值占總值增加量的比重。
增長貢獻率=某部分的增量÷總量的增量×100%
九、其他概念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終極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
貿易順差:在一個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商品額大于進口商品額,叫做對外貿易順差(又稱出超)。
貿易逆差:在一個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商品額小于進口商品額,叫做對外貿易逆差(又稱入超)
資料分析復習的充分之后,一般準確率能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復習的好的考生甚至能達到百分百的準確率,所以希望考生能看到這個模塊的得分潛力很大,一定要下大功夫進行復習。最后預祝所有考生都能復習充分,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