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兒子做數學卷子的時候,前面的基礎題都還覺得沒問題,到了后面的應用題,他就覺得吃力了。兩面6大題沒幾個會做的。
因為第二天要市里抽考,我提出復習的時候,兒子又說到這樣的題型不會做時,我提議晚上重點復習這些題型,兒子深表同意。
在如何復習這點上,我先做了一個簡單的原則思考:兒子自己讀題三遍,然后問他怎么理解,用引導的方式讓他自己想這些題怎么做。 而不是我一味地教他怎么做。畢竟我的水平有限,用自己的三腳貓功夫教他,不得不說是誤人子弟。
我們拿出數學課本,針對上面的練習題進行復習。
第一題我讓兒子先讀三遍題,然后來做。他自己做出來了,但是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他把這道題想得太復雜了。
這就是所謂的當你面對一個困難的時候,你會覺得特別難,于是,你使勁往難了去想。兒子就是這樣,我和他一起反復去理解這道題,假設現實的場景是怎么樣的,他終于明白,原來這道題這么簡單。
我趁勢開玩笑說他邏輯性很強,也能想得很復雜,可以去做奧數了。趁機鼓勵很有必要,奧數是兒子一直認為特別難的,我需要的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慢慢引導他,讓他明白,奧數題沒有那么難,他一樣可以。
這樣做的目的重點在于建立起兒子的自信心,讓他知道,他自己沒有那么差。
第二題,兒子在做之前,特地跟我強調,說這道題帶*,是難題。我告訴他,先不用管這個*號,先讀題三遍。他讀完三遍后,便知道了做題思路,做完后,我一看,完全正確!
于是,告訴他,帶*可能是難題,但不等于他不會。
兒子一下子有了自信心,興高彩烈地告訴我:“媽媽,讀題三遍很有用,第一遍我是大概看一下,第二遍我就熟悉了,第三遍我再認真讀就知道題的內容了。”這是兒子自己的發現,也感受到讀題三遍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他接著問我,那考試呢?我告訴他,考試同樣如此,也要讀上三遍。我先問他這樣的方式很浪費時間嗎?他說不會。我說對,你讀上三遍,心里就有思路了,知道題怎么做了。
兒子說出他的困擾,讀上三遍要好過一看題,就以為自己不會做,直接跳過不管好太多了。看一眼就覺得題不會做,是典型地逃避。這是人的本性,一看好大一個題,立刻就自我設限,好難呀!丟開不管了,只做別的。結果這道大題10分,甚至更多,就沒了。
如果耐下心來,讀題三遍,這是勇于面對的表現。讀完發現,原來題是這個意思,醍醐灌頂。做下來,先不說運算是否百分百正確,最起碼這道題做幾步就有幾步的分,遠遠好過空在那里不得一分要強。
孩子成績不好,原因有很多。家長要做的就是陪著孩子去看他的習慣,一些不合適的習慣要有好的方法來改變,讓好習慣替代壞習慣,習慣一旦改變,孩子自然就會有一些新的變化。比如讀題三遍,對差生來說,最起碼考試成績能提升20分。
我們不是一定要拿分數來說事,但是成績是結果。孩子有這樣的習慣需要改變,家長就有義務陪著孩子發現和糾正。
當然,這需要家長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自己在實踐中用到的方法,用過了,好用,改變了, 是對的,再去幫助孩子改變。